中醫認為,自然界裡的秋冬季,都是收納季節,所謂“秋收冬藏”,以“天人相應”聯繫來看,人也是處於收納時節。秋冬季是一年中最容易通過“吃來之食”來吸收營養、強健身體的時候。
“秋冬進補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使體內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使身體能進入到最佳的狀態。”秋冬進補,要以“平補”、“調補”為原則,只有補得恰當,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進補不當 弄巧成拙
“秋冬季的合理進補,不僅可以彌補夏季的過度消耗,還能增強人體對寒冷天氣的適應能力,為平安過冬做好準備。但如果進補方法不對,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還可能弄巧成拙。”
秋冬季節傳統的食補多用辛熱之品,以溫陽驅寒,而藥補多以溫熱藥為主,人們往往習慣於純補、膩補、食不厭精。但他們忽略了秋冬進補不當易致體內陽氣過盛,營養物質蓄積化熱,易釀生成毒,毒留體內則會引發多種疾病。
彭偉說,如過食辛辣刺激之品可使大便乾結難解、致痤瘡等症;過食肥甘厚膩則易損傷脾胃,脾胃呆滯、水溼運化無力則引起便秘腹脹等症。一旦冬季運動減少,抵抗力下降,原有的疾病極易復發或加重。
調脾胃先於進補
在夏季,人們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減弱,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補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虛弱”狀態的胃腸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補品,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一般來說,進補之前最好有個調理脾胃的過程,讓自己的身體適應,再開始進補。”彭偉說,“人體消化功能一旦紊亂,不僅所攝入的營養物質得不到正常的吸收、利用,而且腹脹、厭食、腹痛、腹瀉等疾病也會找上門來。”
調理脾胃,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中醫認為,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脾胃虛弱比較嚴重的患者,則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健脾、益氣、和胃的藥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老年人和患有慢性胃炎、腸炎的人,由於脾胃功能減弱,忌進食大量含有阿膠、鹿角膠的補品,否則會因“虛不受補”而加重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平補”、“調補”是原則
“秋冬季進補可以恢復體力、提高人體抗病能力,但補過頭了也不是好事,甚至會適得其反。”彭偉提醒,很多人天一轉涼就開始吃牛肉、羊肉、藥燉排骨、十全大補湯等滋補品,吃這些不但不能達到恢復體力的目的,反而會使那些燥熱體質的人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症狀。
“這些食物多屬燥熱性,若不加節制地食用,會有反效果出現。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首先要注意調養好基礎性的疾病,然後再進補,要注意避免出現愈補愈重的情況。”
而且在秋天,氣溫乾燥,人容易上火,因此進補者在飲食上,還要少蔥、姜、蒜、椒等辛辣食品。彭偉建議,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要立即停止進補,並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也可以喝點清淡的粥類來緩解,症狀重的則應該到正規醫院,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專業治療。
食藥同源 因人而異
彭偉認為,秋冬季進補有食補和藥補兩個途徑,具體採用哪種方法進步,因人而異。
“一般來說,食補適合體質較差但沒有具體疾病的人,如果患有一些疾病和慢性病,最好通過藥物進補。”
彭偉介紹,食補可以起到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但補的時候要注意循序漸進,從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開始,如做點白木耳燉湯等。而藥補要根據身體狀況,如果身體尚可,可用一般的補藥“平補”,如果身體虧虛較重,可用貴重的藥品“滋補”。
“一般的藥補,很多人會選擇六味地黃丸和杞菊地黃丸,前者藥性溫,有養腎作用可長期服用,後者對眼睛老花、視力模糊者,腎陰不足等有很好的效果。”
彭偉表示,進補要因人而異。同樣是氣虛,有脾氣虛、腎氣虛、肺氣虛的不同,自己到底該怎麼補,最好諮詢一下中醫。至於亞健康人群,最好“食藥同補”,以彌補營養失調。另外,補的時候不能太心急,要緩進緩補。
補品,講究“量體裁衣”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補品,就想到人參、燕窩、蟲草等高檔的滋補品。彭偉覺得,這些高檔的滋補品並非適合所有的進補者,像這類營養價值比較高的滋補品,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燕窩性平味甘,適宜人群的範圍廣,基本上男、女、老、少、幼、孕者皆可食用。但像人參,種類比較多,要進補必須分清體質。”
人參中,野山參最稀貴,可大補元氣,白參用於氣陰不足者,紅參用於氣弱陰虛者,別直參偏熱,用於陽虛較重者。由於紅參和別直參偏溫熱,服用時還可根據身體情況,適量加入偏寒的西洋參。
彭偉建議,人參可燉湯,可含化,可泡茶,可泡酒,但在服用人參時要注意,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要忌服;服人參後,不宜喝茶、吃蘿蔔,以免影響藥力;正在患感冒者也不宜服用。
分體質進補 事半功倍
“進補提倡‘食’之有道,不同的體質,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進補各不相同,切忌虛實不分,要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合理進補。”
彭偉提醒,進補前,要根據身體情況確定進補方法,切勿盲目進補,在選擇食品、藥品前,可向專業醫師諮詢,特別是以下三類人在秋冬季進補的時候,要格外注意:
第一,脾虛患者。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慾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療效更佳。
第二,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於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洩胃中之火。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第三,老年人及兒童。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蔔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狀嚴重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保和丸、香砂養胃丸等。
另外,在秋季,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附片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尋找普通食物的進補“賣點”
相對於藥補,食補有幾個優勢:一是食品一般無毒,而藥則不同,“是藥三分毒”。彭偉表示,秋季宜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芝麻、烏骨雞、豬肺、豆漿、蜂蜜等,常吃這些食物,能防止秋燥傷身。此外,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多吃,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都是很好的進補品。
“秋冬季進補並不是只能吃一些高檔的滋補品,除了人參、燕窩,像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吃的食物中,也富含豐富的營養成分。”彭偉向普通的進補者推薦了常見的幾種食物。
百合:
百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脫甲秋水仙鹼和鈣、磷、鐵及維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中醫認為,百合具有止血、活血、清肺潤燥、滋陰清熱、理脾健胃、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功效。
山藥:
山藥為補中益氣藥,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不論男女老幼、體健體弱,都可食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者進補前食用。秋冬進補前吃點山藥,有利於補品的吸收,為秋冬進補打基礎。
紅棗:
紅棗能健脾益胃、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特別是脾胃虛弱、倦怠無力的人,吃紅棗後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慾的功效。同時,紅棗還具有補氣養血、養血安神、舒肝解鬱的功效。
蘿蔔:
民間有“十月蘿蔔小人參”、“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等諺語,其藥用價值在於營養成分豐富而均衡。蘿蔔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蘿蔔的食用方法很多,燒、炒、燉、拌、作餡、作湯等,還可醃、醬、泡、曬乾,做成各種蘿蔔製品。
藕:
鮮藕加熱後,性質變溫和,有養胃滋陰、生津、益血、止瀉的功效,能解秋燥、健腸胃。特別適合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表現為肌膚乾燥、面色無華的人食用。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調中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蓮子:
中醫認為蓮子性味甘、澀、平,入脾、腎、心經,有補脾止瀉、補腎澀精、養心安神、祛除餘暑,滋補強身之功。
牛羊肉:
進入秋季之後,寒冷的天氣影響人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因此,秋冬季要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以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食用牛羊肉可溫補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