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梗阻是指膽管排出道的任何一段因膽管腔內病變、管壁自身疾病、管壁外浸潤壓迫等疾病,造成膽汁排洩不暢甚至完全堵塞的膽管機械性梗阻。這是外科急腹症中死亡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多數繼發於膽管結石和膽道蛔蟲症。但膽管狹窄和膽管腫瘤等病變有時亦可繼發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膽管阻塞,膽汁鬱積,以及繼發細菌感染。致病菌幾乎都來自腸道,經乏特壺腹或經膽腸吻合口的通道逆行進入膽道。
細菌亦可通過血行或淋巴通道進入膽道。致病菌主要為大腸桿菌,克雷白菌,糞鏈球菌和某些厭氧菌。
在原有結石等阻塞性疾病的基礎上發生膽管感染,膽管粘膜充血水種,加重膽管的梗阻,膽汁逐漸變成膿性,膽管內的壓力不斷增高,梗阻近側的膽管逐漸擴大。在含有膿性膽汁的膽管高壓的作用下,肝臟可腫大,肝內小膽管及周圍的肝實質細胞亦可發生炎性改變。
肝細胞產生大片壞死,可形成肝內多發性小膿腫。膽管也可因感染化膿造成潰瘍和膽道出血。由於膽管內高壓造成肝內毛細膽管破潰,膿性膽汁甚至膽栓即由此經肝內血竇進入血循環,造成菌血症和敗血症。少數還可發生肺部膿性栓塞。在後期,可發生感染性休克、肝腎功能衰竭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性變化,此即為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或稱急性重症膽管炎。這些病理改變一旦發生,即使手術解除了膽管高壓,但在肝實質和膽管仍會留下損害,這也是本症的嚴重性的存在。
膽管阻塞後病理改變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
(1)膽管內壓持續升高或間斷波動升高,亦即阻塞呈完全性或間斷不完全性;
(2)阻塞產生前膽管壁的組織學及生理功能狀況,亦即膽管壁的彈性收縮功能;
(3)流體力學Laplace定律的影響,當壓力相同時,膽管內大小與管腔內徑成正比,即同樣壓力下,膽總管承受壓力大於肝內膽管;另外膽管擴張程度與梗阻時間成正比。這三個因素相互作用,在形態上表現膽管腔、膽管壁及原發或繼發膽管腔內膽汁成分改變,它們反映在CT圖象上並作為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