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1-30 13:06

  中醫學無論在當今還是以往一直是治病防病,人類繁衍生息必不可少的自然科學的一部分,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浩如煙海的中醫學體系中的滄海一粟。古今到現在,凡名醫者無有不精通掌握傷寒論者、無不用經方者。

  何為經方:經方,在辭海中是這樣定義的,經方:中醫學名詞,古代方書的統稱。後世稱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等書中的方劑為經方,與宋元以後的時方相對而言。經方的特點“藥味精簡,藥量精確,加減靈活,療效卓著”。傷寒論所載條文397條,制方113方。我們在臨床上如何指導自己開闊思路、如何運用其思想精於臨床辨證呢?下面結合在臨床上治療腎臟病的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熟習經典、辨症選方

  辨症選方而不是辨證選方,根據症狀選擇適合並能反映大多數症狀全貌的的條文,然後按條文選擇用方。

  案例1  某女,45歲,怕冷、惡風,汗出多,不管白天、黑夜都是出汗,四肢關節疼痛,還經常發作泌尿系感染,在中日醫院做過膀胱鏡檢查,沒有慢性腎盂腎炎的改變,尿常規:白細胞、紅細胞可見。《傷寒論?太陽病上篇》第19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三劑後,晚上不出汗了,慢慢白天出汗也少了,1月後所有症狀明顯改善。所以我理解,張仲景最早應用經方的思想最早可能是根據症狀來制方的。馮世綸老師在《解讀張仲景醫學》一書中對本條的解讀為,由於誤汗,“使太陽表虛證還未解而陷入陰證少陰病”。同時明確指出:“桂枝湯治太陽病即表陽證,桂枝加附子湯治少陰病即表陰證。”本方與麻黃附子甘草湯相對應,一治少陰病有汗者,一治少陰病無汗者。二方同用附子振奮沉衰,以治表證之陷於陰者,不同之處在於一方配桂枝以解肌,一方配麻黃以發汗。臨床上凡見到汗出、惡寒、惡風、身疼痛時。每每喜用此方加減,而不囿於患者是白天還是晚上出汗。

  案例2  【2011年在內蒙古下鄉】男,45歲,雞胸多年,有心衰病史,這次症狀主要是頭暈、頭痛、巔頂痛,噁心,惡寒明顯,說一發作時覺得胸裡有股氣上衝,即刻頭眩,但是多次測血壓幾天一直不高,尿蛋白微量。那天我查房,舌苔白膩,脈弦數。我給他開了苓桂術甘湯合吳茱萸湯5劑。《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 《傷寒論》377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服了2劑,頭不暈了,也不噁心了,胸不悶了,上次又原方開了10劑,症狀明顯改善。

  當然症狀複雜的也不是說你非要一張方治療,也可以選擇兩張方或多張方合用。學習傷寒論第一關就是熟記條文,把條文記清楚了,症狀都把握了,方子也就出來了,而不是去盯著他的尿常規和各種實驗室指標。對於初學傷寒論者,這樣應用起來還是很有效的。

  二、融會貫通,知機立方

  條文熟悉了,臨床應用也得心應手了,這時候我們常常看到病人,有時條文並不是完全反應你所要的症狀,這時候你已經有一定的思維了或者說是應用有了你自己把握的適合傷寒論的病因病機了。當所有症狀敘述結束的同時,表裡陰陽寒熱虛實和條文處方也就隨著擬出來了,這可能是學習經方的又一個階段。

  案例3  某男,62歲,發現尿蛋白1年,肺大泡、肺結核病史15年,初發病時,體重150斤,就診時體重只有92斤,消瘦厲害,經常發作氣胸,走路不足10米就要坐下休息。刻下症見:惡寒,乏力,納差,四逆,腹脹滿,時咳嗽,口乾、心悸,大便乾結,5-6天1次,脈浮。3天前在某中醫門診吃湯藥,瀉藥為主,每天大便5-6次。《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外臺茯苓飲,治心胸間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水,令能食。《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辨證:太陰虛寒合太陽陽明合病。予茯苓飲合五苓散加減服用,一月後體重增到102斤,大便每日1次,目前仍在隨診中。此病人辨證後屬太陽表虛兼化熱入裡,心下停飲,小便不利。通過詳細問診,分析症狀,找出病機,辨表裡陰陽寒熱虛實後處方遣藥,收效甚捷。

  案例4  某女,18歲,中學生,2012-6-5日初診。主訴:夜尿增多2年,每晚起夜10多次,尿常規多次查半個加號到一個加號。刻下症見:腰部發涼,手足寒,尿頻,夜間明顯,口稍幹,不喜飲,眠差,大便正常,脈細。《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篇》“腎著之為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溼,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處方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附子合腎著湯,服用第二週,夜間起夜次數減少至2次,連續治療3周,夜間已不再起夜。來診時喜笑顏開,判若兩人。結合症狀,手足寒、惡寒,夜裡精神、眠差多夢、口乾,當屬太陽陽明合病;腰部發涼、夜尿頻,屬太陰虛寒,腰冷重小便自利者,方證合拍,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案例5  患者,男,20歲。主因“間斷雙下肢浮腫10天,加重伴發熱4天”於2010年7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後查尿蛋白(3+),血漿白蛋白13. 9g /L,尿素氮8. 6 mmol /L,肌酐88.3 mmol /L,尿酸414.3μmol/L,谷丙轉氨酶175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84 U/L,診斷為“腎病綜合徵,焦慮抑鬱症,肝功能異常原因待查”。患者入院前已發熱4天,在外院使用“頭孢呋辛”治療4天( 具體用藥用量不詳),而發熱不退。入院後體溫38. 5℃,急查胸片提示有胸腔積液。刻下症見: 發熱惡寒,無汗出,口乾,煩躁,納差,噁心,眠差,便秘,大便已三日未行,雙下肢水腫。舌質紅,舌苔白厚膩,脈浮滑數。處方:炙麻黃10g,苦杏仁12g,桂枝6g,炙甘草9g,生石膏60g,酒大黃5g。急煎1劑溫服。患者服藥1煎後,腋下、後背、腹股溝部位汗出,體溫恢復正常( 36.5℃) ,大便5次,稀便,雙下肢水腫減輕。患者雖便下5次,但精神症狀明顯好轉。囑患者剩下的第二煎中藥不要再服用,清淡飲食。2010年7月15日複查尿常規尿蛋白2+,水腫消失,於7月18日出院。《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馮老師在《傷寒論傳真》中認為:“大青龍湯是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其證表實而不得汗出,內熱不能外越,因而煩且躁也,故以麻黃湯與越婢湯合之的本方主之”。本案患者發熱、惡寒、身重、浮腫、苔白厚膩為太陽表證不解夾溼,胸悶煩躁、脈浮滑數為陽明裡熱。辨六經為太陽陽明合病,治以外散風寒、內清鬱熱為法,予大青龍湯加味。同時,越婢湯也是馮老臨床上治療水腫每每選用的良方。

  三、明則辨病,暗辨方證

  上面談到的多是指疾病的早期階段或是慢性腎臟病的早期,僅有輕微的血尿或蛋白尿,甚至可辨症狀也不是很多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應用的思維模式。慢性腎臟病是慢性遷延性進展疾病,臨床上常常採用多種治療方案有時候效果不顯著,這時候我們常常先辨病,此處的病既指西醫學疾病的病名,也指的是中醫學定義,如水腫病、嘔吐病、頭痛病、腰痛病、消渴腎病等,其次在知機的基礎上辨方證。

  水腫病是腎臟病最常見的病證,無論早期和晚期患者都能見到。首先我們要辨是甚麼病的水腫,原發性腎小球病還是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其次選方,溫陽利水有真武湯、腎著湯、苓桂術甘湯;活血利水有當歸芍藥散、當歸貝母苦參丸、蒲灰散;宣肺利水有麻黃附子湯、大青龍湯、越脾湯;益氣利水有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滋陰利水有豬苓湯等等,最後,結合病機加減用方,攻大於補還是補大於攻。

  案例6  李某,63歲。2010年8月12日初診。主訴:水腫反覆發作4年餘。患者於1999年診斷為“2型糖尿病,冠心病”。2005年發現尿中泡沫增多,入院診斷為“糖尿病腎病”。同時應用胰島素降糖,服用厄貝沙坦降壓等治療。刻下症:眼瞼及下肢浮腫,活動後加重,乏力氣短,腰以下冷痛;時頭昏、心悸,胸悶;大便偏幹,2或3日一行;夜尿2-4次/晚。舌淡紅,苔微白膩,舌底瘀滯,脈虛數。24h尿蛋白定量:3.21g/24h。腎功能:Cr:165 mmol/L,BUN:12.4 mmol/L,UA:462mmol/L。診斷:慢性腎功能衰竭。辨證:濁毒內蘊、血水不利。治法:通腑瀉濁活血利水。《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處方:大黃附子湯合當歸芍藥散、腎著湯、防己黃芪湯加減。處方:制大黃12克,炮附子15g(先煎),黃芪60g,乾薑15g,防己15g,當歸15g,赤芍15g,川芎9g,茯苓30g,澤瀉15g,生白朮30g,炙甘草6g。2010年10月26日複診:服上方2月,下肢水腫消失,怕冷好轉,小便正常,大便一日2次,偏稀。24小時尿蛋白定量:2.09g/24h,Cr:135mmol/L BUN:15.52mmol/L,UA:387mmol/L。目前患者服藥兩年,生活質量得以提高,無明顯不適主訴。24小時尿蛋白定量:1.32g/24h。腎功能:Cr:143mmol/L, BUN:11.8mmol/L。

  四、衷中參西,古今接軌

  中西醫結合究竟如何發展,有些人認為要培養純中醫,就是說西醫不要太好。我認為真正的中西醫結合是培養具備中西醫結合水平的人才。西醫基礎很棒,中醫的思維又強;知曉西醫的不足和中醫的長處;面對患者,知道甚麼時候選擇中醫治療,甚麼時候選擇西醫治療,這才是最高境界。

  那麼腎臟病醫生甚麼是最高境界呢?要宏觀辨病與微觀病理相結合。辨病上面已經提到了,那麼如何結合微觀病理呢?例如原發腎病綜合徵就有5種常見病理類型:微小病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症、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膜性腎病、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此外,尚有繼發性腎臟疾病等等。現代醫學針對不同病理類型都有不同的給藥方案,無論選擇西醫治療還是單純中醫治療,甚麼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都拒絕,還是不太可取的。何況,有些病理類型必須現代醫學介入的,如新月體腎炎,稍稍遲疑,就會使患者陷入慢性腎衰竭的深淵。

  案例7  閆某,男,58歲。主訴:發現尿色異常3個月,血肌酐升高1周。現病史:3個月前勞累後出現小便尿色呈濃茶色,無尿量減少,伴乏力。2日前查腎功能:血肌酐:426umol/L,尿素氮:27mmol/L,鉀:5.8mmol/L。尿常規:潛血:3+,蛋白:2+,以“血尿、蛋白尿待查”入院。刻下症見:乏力,口乾伴口腔潰瘍,時有胸悶氣短,頭暈伴頭痛,噁心,四肢發涼,尿中泡沫增多,尿色紅,大便調,雙下肢輕度浮腫。2010-10-28查:尿常規:蛋白1+ 潛血3+;尿沉渣:紅細胞:滿視野,變形率50%,未見白細胞;血常規:血紅蛋白:99g/L,血小板:76*10~9/L;血生化: BuN 29.8mmol/L,Scr 465umol/L, 24小時尿蛋白定量:1.14g/2800ml免疫系列: ANA:1:3200;ds-DNA陰性;SSA:陽性;RNP抗體:陽性;雙腎B超:左腎11.5*5.4cm,右腎11.2*5.6cm;心電圖:心房纖顫。心室率67-72次/分;入院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性腎炎;急性腎衰竭。西醫分析:急性腎衰竭?一元論考慮:Ⅳ型狼瘡性腎炎可能性大,但一直無尿量減少;二元論考慮:腎小球疾病合併藥物繼發腎間質小管病。中醫辨證:太陰少陰合病,腎陽不足,脈絡瘀滯。治療予甲潑尼松龍48mg口服,每日1次。中藥予溫陽益氣、化瘀利水。予真武湯、防己茯苓湯合當歸芍藥散口服。腎穿刺病理回報:局灶增生性狼瘡性腎炎3型伴急性腎間質小管病。11月24日:腎功能:血肌酐226umol/l,BUN 27.1mmol/l,血常規:白細胞:7.23*10~9/L,血紅蛋白:104g/L,血小板:107*10~9/L。好轉門診隨診。2010年12月31日再次入院:患者20天前患者著涼後出現發熱,咳嗽咳痰,喘憋,Tmax 39.0℃,晨起發熱,12月14日於我院門診查胸片:胸廓對稱,肺紋理增粗,右肺可見片狀高密度影;血常規:WBC 4.2×109/L,RBC 2.23×1012/L,Hb 82g/L, PLT 38×109/L,尿常規:BLD 3+,PRO 2+,遂於當日於北京三甲西醫院就治,診斷為肺部感染,肺部真菌感染,予靜點馬斯平1g,日3次;大扶康0.2g,日1次;抗感染治療11天,停用大扶康,維持口服頭孢呋辛0.5g,日3次抗感染。12月27日複查肺部CT示:右上肺團片影,與前相仿,雙肺間質病變,雙側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腹水,仍咳嗽咳痰。刻下:體溫37-38.5℃ ,雙下肢輕度水腫,輕咳黃白痰,不易咳出,氣短,動則氣喘,無胸痛,咽乾咽痛,舌痛,口角皸裂,食慾可,進食少,大便幹,日1行,全天尿量約1000ml,睡眠可。辯證:脾虛溼盛,肺陰虧虛。治以:健脾化溼,養陰清肺,化痰止咳。方藥: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生石膏15g,杏仁10g,前胡10g,桔梗10g,厚朴10g,瓜蔞15g,當歸10g,麥冬10g,生地黃20g, 桃仁10g,神曲10g,生甘草10g,麥芽10g。2011-12-10尿常規:蛋白+/- ,潛血1+,紅細胞3-6/HP;血常規:白細胞:6.31*10*9/L,血紅蛋白:125g/L,血小板:104*10*9/L。血生化:尿素氮7.2mmol/L,肌酐124umol/L,尿酸495umol/L,免疫系列:ANA:1:1000;IgA、IgG、IgM、補體C3正常。仍門診隨診中。

  無論經方和時方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方,醫生和疾病之間也存在著這種形象的辨證關係。做為一名醫生,不管是在三甲醫院還是基層醫院工作,治病留人是每一位醫生都應該恪守的基本準則,面對一種疾病,中西都不可偏頗,哪個方法立竿見影,就要選擇哪個方法,尤其現代醫學的診斷,CT、核磁對於我們中醫大夫也必不可少的。我的導師諶貽璞教授經常說:甚麼病不怕不會治就怕你看不透;馮世綸老師在臨床治療腎臟病也不反對激素的應用。

  讓我們在不斷摸索與探討中延續與疾病抗爭的信念,做一名實實在在的現代醫生吧!

經方在腎臟病治療中的應用思考相關文章
糖尿病對於大家已經很不陌生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朋友們談起,某某血糖又高了,尿裡有加號了,這就是說他得了糖尿病了。早期糖尿病臨床上常常表現多飲、多食、多尿,但身體卻消越來越消瘦,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多一少”。祖國醫學對糖尿病的認識最早,早在公元前5-4世紀的《黃帝內經》的《素問》稱之為消,有“消渴”、“肺消”、“消中”等病名,至於治療,古往今來不同的醫家常常有不同的觀點。我們今天主要是談談經
發布於 2022-11-30 12:56
0評論
分消走洩法是溫病學家在繼承《內經》學術思想和古人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經》中對溼溫病的用藥特點和作用原理有原則性的提示,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溼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張仲景將《內經》理論應用於臨床,如風勝、清化、滲利諸法結合治療多種溼病,方如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其中的方藥配伍蘊含了分消走洩配伍方法的雛形。並創立小柴胡湯作為和解少
發布於 2022-09-29 16:29
0評論
腎臟病每多出現急危重症,如不能急時恰當救治,常使患者陷入邪氣鴟張,滋蔓難圖之境地。故當重拳出擊,以大劑重劑之品以頓挫病勢,並抓助邪氣入深之道,予以阻截,扭轉深陷之病勢的功效。上述治療之法筆者稱其為截斷法,並運用此法救治急危重證的腎病患者,多有成效。故對此法總結如下,以饗同道。1、病勢G悍,急當快速截斷截斷法即截止阻斷的治療方法,是針對腎臟病的急危重症而確立的治療方法。由於這些急危重症具有發展快、
發布於 2022-11-26 09:36
0評論
腎臟健康需要用心保護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藉以清除體內代謝產物及某些廢物、毒物,同時經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質,如葡萄糖、蛋白質等,以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及維護酸鹼平衡。腎臟同時還有內分泌功能,為機體部分內分泌激素的降解場所和腎外激素的靶器官。腎臟的這些功能,保證了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使新陳代謝得以正常進行。因此保護好腎臟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一、正常腎臟的功能排出血
發布於 2023-01-05 22:46
0評論
學經方,是需要經驗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張大家有經驗要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來介紹一些臨床應用的經驗,還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資料,主題是講一講麻黃類方的臨床應用。在座都有不少臨床高手,在麻黃的應用方面你們都有獨到的經驗,我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對麻黃方的重視。關於麻黃麻黃是我們中國一種傳統的發汗藥、平喘藥、利水消腫藥,同時也是一種興奮劑。大家知道,冰毒主要來
發布於 2022-11-25 16:46
0評論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傷寒論》,原文為“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該方有解表、散寒、利溼之功,用於治療風寒表邪未散、溼熱蘊鬱而致的黃疸。本方組合嚴謹、配伍精當,採取內治溼熱、外散表邪,使表裡證分途而解,各個擊破。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等腎臟病歸於中醫學“水腫”“關格”“隆閉”“虛勞”“風水”“尿濁”“尿血”等範疇,而水腫是慢性腎臟疾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金匱要略》中講到“風水
發布於 2023-02-22 19:46
0評論
1、甚麼是膏方?膏方,又名膏劑,屬中醫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它是在大型複方湯劑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來確立不同處方,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製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其中,處方中藥物儘可能選用地道藥材,全部製作過程操作嚴格,只有經過精細加工的膏方最終才能成為上品。2、膏方是如何沿革的?膏方具有悠久的歷史
發布於 2022-11-27 12:36
0評論
經方,以其古樸、簡約美塵封於時代的洪流中,像醇化的老酒,更像物界之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其美需要有心人去玩味,百花凋零,唯有梅卻妍麗盛開,“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其美不同於牡丹之富麗、更不同於桃花之夭豔,是一種淡雅、嫻靜之美,其美需要慧眼識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枝疏疏落落,縱橫交錯,搖曳多姿;暗香浮動,香徹心扉,暈暈月輝,縷縷幽香,韻趣雅緻。這就是經方的
發布於 2022-12-01 15:26
0評論
概述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常出現的這種神經性皮炎危害性比較大,一般患者往往與工作環境陰冷潮溼,寒溼悄然襲入密切相關。大多數患者發病後肌膚表面癢感明顯,或者因病在皮膚,病程較久者則有化熱之象。經方治療則屬於比較常見的方法之一,本方法主要是以白虎湯為基礎方加味而成的經驗方。其中桑葉、菊花有疏散風熱的作用比較好。現聽專家給大家介紹一下了。 步驟/方法: 1、 首先來說我們都知道神經性皮炎一旦出現在患者
發布於 2022-10-31 02:15
0評論
慢性腎臟病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元兇,世界上幾乎每10個人中就有1個慢性腎臟病患者。其具有患病率高、合併心血管疾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三高”以及知曉率低、防治率低和合並心血管疾病認知率低的“三低”特點。慢性腎臟病主要包括慢性腎小球疾病、腎小管間質性疾病、腎血管性疾病、遺傳性腎臟疾病以及繼發於全身系統性疾病的腎臟損害等。在我國主要以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較為常見,但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糖尿
發布於 2022-11-26 17:0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