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於此病的不同病理階段和臨床表現,以及病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況。手術和非手術療法,各有千秋,不能籠統地講孰是孰非。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可經保守治療得到緩解或治癒。
牽引療法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療法。臨床應用中,有著許多長處。它的副作用相對較小,病人容易接受,簡單易行,臨床上廣為使用。但應對這種療法有更加深刻的瞭解,才能更加有效地緩解病人的痛苦。
一、概述
牽引療法可追溯到古希臘,當時人們採用牽拉和按壓背部的方法治療腰腿痛病人。在古希臘還有將病人踝部綁於直立的梯子上,頭朝下,身體倒置,搖晃梯子以減輕病人腰腿痛。祖國醫學亦牽拉下肢對腰部形成牽引力的手法。
牽引的方法很多,有手法牽引,門框牽引,骨盆牽引和電動機械牽引及自身體重牽引等。
二、機理
(一)、減輕椎間盤壓力
牽引可使椎間盤壓力減低,使椎間隙增大,後縱韌帶緊張,有利於突出髓核不同程度回納或改變與神經根相對位置關係。有人認為間斷對椎間盤施加牽引力,形成負壓,可起到類似吸吮作用,使椎間盤迴納。前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造影劑注入實驗標本椎間盤內,然後行牽引,分別對牽引前、牽引時和牽引後的椎間隙攝片。當椎間盤破裂時造影劑從椎間盤前方流向後方,甚至流至椎管內,當牽引時椎間隙變大,造影劑流向中央部位,去除牽引後部分造影劑滯留於中央部位。
(二)、解除肌肉痙攣
疼痛使腰背部肌肉痙攣,腰椎活動受限,間歇使用牽引可解除肌肉痙攣,使緊張的肌肉得到舒張和放鬆,促使正常腰椎活動的恢復。
(三)、促進炎症消退
腰椎間隙突出症時,病變椎間關節和周圍韌帶、肌肉以及神經根充血水腫,出現炎症。牽引治療使病人脊柱得到制動,減少運動刺激,有利於充血水腫的消退和吸收。
(四)、解除腰椎後關節負載
腰椎間盤突出症時可伴有腰椎後關節功能紊亂或半脫位,滑膜嵌頓,牽引療法可使後關節恢復正常對合關係。
三、常用的牽引方法
(一)手法牽引
患者俯臥或仰臥,助手將患者肩部緊緊固定,術者雙手握住患者的踝部牽拉,對軀幹施加牽引。取俯臥位患者,則在牽引中,試著將脊柱後伸。此種牽引對滑膜嵌頓或小的髓核突出往往有效。
1、手法牽引按抖療法:病人取俯臥。痛劇者可於L4-5、L5-S1兩側消毒後,用0.25%普魯卡因60~80ml,注射於椎體兩側。疼痛不重,體質好者可不用。在患者下胸及髂股部各墊一枕,使下腰部懸空,兩端由助手牽引,以增寬椎間隙,術者有節律地快速按抖腰椎間盤突出椎節段。
2、門框牽引法:此法適用於青壯年男性患者,其法是先讓病人站在小凳上,選擇高矮合適的門框,患者雙手攀門框,為防止脫手,腕部可用布帶保護,然後雙腳步離開小凳,身體懸空。此時作練單槓運動那樣前後擺動動作,利用病人自身體重進行牽引。體壯上肢有力者,還可以在下肢掛重物,以加重牽引力。
3、骨盆牽引法:
用具和方法:
用具包括:骨盆牽引帶,繩、滑車、滑車固定架及重砣。
方法:圍上牽引帶後,臥木板床,並將床腳步墊高20cm,使頭低腳高,這樣可借體重作為反牽引。每日上、下午及晚間各牽引一次,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每3周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6日,可進行2~3療程。一般患者在牽引最初幾天症狀迅速減輕,第2週末達到應有療效,第3周為鞏固階段。若第1周症狀無明顯減輕,則可將重量適當增加;若仍無明顯好轉,則初步判斷牽引對其無效。牽引重量宜逐漸增加及減少。重量應根據患者病情、體格和肌肉發達情況而定。以不使患者疼痛為標準,一般雙下肢每側重量約5~10kg。為了鞏固療效,牽引後應臥床,同時配合做腰背肌功能鍛鍊及理療。
4、胸部、骨盆牽引:
病人取俯臥或仰臥,可根據以下情況選擇,如果病人在檢查時腰椎後伸出現疼痛,可先取俯臥位,牽引帶從身下經過。另外在病人臥床最舒適的體位行牽引。牽引時間一般半小時至1小時,每日兩次。疼痛多在牽引幾分鐘後減輕或消失,但並不意味牽引力已足夠,因為牽引目的不僅是暫時症狀緩解,而是爭取突出髓核儘可能多地回納和調整與神經根的關係。當病人適應牽引後在頭10分鐘內每隔2~3分鐘增加重量,最後可達40kg,如果牽引幾天後病人疼痛未減,應調整病人體位及牽引帶的位置和方向。很多病人是在第2周才顯效,如果無效則不宜繼續進行。顯效的病人一般牽引3周以上。病人腰背和下肢放射痛逐漸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達到正常範圍,腰部主動活動不致引發腰腿痛。但有些病人在接近痊癒時做直腿抬高試驗可有大腿後疼痛出現。
3、機械牽引:目前已有許多牽引床架的製造和臨床應用。臨床常用的有自控脈衝牽引治療床、振動牽引床、立式自動控制腰牽引器等。具體使用有詳細的說明書,可參照使用。
4、垂直懸吊牽引
本療法是利用身體自身重量作為牽引力。此法不同於平臥牽引,後者由於軀幹與床面的磨擦力大,故牽引重量雖重,而作用在腰部的牽引力卻小。另外在懸空下作擺動時,可加大牽引力。上身體重約佔全身體的40%,對腰椎間盤壓力較大,去除載荷後腰椎間盤內壓力減低,同時骨盆和下肢牽引又進一步減低腰椎間盤壓力,使後縱韌帶緊張,髓核部分回納,從而可使症狀減輕或消失。通過對牽引下病人的腰椎攝片觀察,間隙可增寬0.2~2.5mm,其中以腰3~5為最明顯。該法特別適於非手術治療的患者,每天間斷應用該法可促使修復纖維環和髓核。有實驗報告證實,治療前後的腰椎CT檢查表明該法可促使突出椎間盤髓核明顯縮小。按病理分型和臨床表現,該法適於下列三種情況:①髓核造成纖維環和後縱韌帶突起,疼痛位於腰部或放射至臀部、膝後,但少有至足。②髓核已脫出至纖維環後縱韌帶下,導致典型的坐骨神經痛,疼痛由腰沿上肢放射至踝和足。③髓核已突出至後縱韌帶下但尚未成為遊離髓核。
該法不適於體重過大及有心、肺疾病的患者。當髓核已突出於後縱韌帶後面遊離於椎管內則不宜用此法。使用時如果在最初幾天內出現坐骨神經痛加劇,應停用此法。
方法:病人胸部綁置牽引帶,仰臥於可自動控制的懸吊牽引床上,床面與地面斜置成夾角,從30°開始,每天增加5°,8天內達與地面成70°~90°。牽引時間每天1-2小時,分幾次完成。牽引時間長短取決於病人耐受程度。牽引完後可臥床休息。亦有實驗報告證實:對一組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採用此法治療,70%獲得緩解或痊癒、5%的病人不能耐受此療法,剩餘病例需行髓核溶解療法或手術。
牽引療法雖有以上作用,但在具體應用時必須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選擇適當類型的牽引方法。尤其在急性期,觀察病人對牽引的反應,如疼痛緩解或未加重可繼續使用,如疼痛加重則立即停用。對中央型和遊離型髓核突出及巨大髓核突出則不宜採用,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