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乙肝病毒的直徑只有42納米(1納米是百萬分之一毫米),卻含有 "五臟",分為幾個 "區"(部分):前S/S區、前C/C區、P區和X區(見圖),真是 "病毒雖小,但五臟俱全!"。乙肝病毒的 "五臟 "都是可以變異的。它們變異的目的一是為了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二是為了產生抗藥性以對抗藥物的抑制作用。
看看乙肝病毒的 "五臟"(基因組)
p> 前C區和C區(基本核心啟動子)是決定e抗原 "程序 "如何 "編寫 "的關鍵部位。在這個過程中,e抗原是一個關鍵的組成部分。e抗原被抑制後,血清中五個指標的 "主要三聯體 "變成了 "次要三聯體"。但有時病毒並不 "甘心 "失敗,它們為了尋找逃避免疫系統的方法而改變外觀,不產生e抗原或少產生e抗原,使其看起來仍像 "小三陽",仍能產生病毒基因--DNA,成為變異病毒。這種變異病毒通常被稱為前C/C啟動子變體(簡稱前C變體),在我們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也被稱為e抗原陰性慢性乙型肝炎。這種e抗原陰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 DNA不像 "大三陽 "感染者那樣高,其轉氨酶常在低水平波動,但對肝臟的破壞性不小,常導致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因此,它需要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決定乙肝表面抗原 "程序化 "的pre-S/S區也想逃避免疫系統,丟掉病毒最外層的pre-S或S蛋白,產生一種沒有 "外衣 "的變異病毒。這種乙肝病毒在感染者的血清中檢測不到乙肝表面抗原,但仍有少量的病毒DNA複製和抗HBc陽性。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所說的隱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然而,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人們不必過分擔心。
P區是乙肝病毒的DNA聚合酶所在的地方,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等口服抗乙肝病毒藥物是通過抑制P區的DNA聚合酶來抑制乙肝病毒的複製。因此,在長期使用這些藥物治療後,在P區的藥物作用部位會發生突變,突變的乙肝病毒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耐藥性)。服用核苷(酸)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如果經常漏服或中斷治療,更有可能產生耐藥性。產生耐藥性後,治療變得更加困難。為防止耐藥性,最重要的是確保你的治療不盲目,不中斷服藥,經常做檢查,並遵守醫生的命令。
乙肝病毒非常狡猾,別看它個頭小,卻會對人類耍花招。對它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