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持平和心態的重要性及方法
心態平和是養生的基礎,樂觀、開朗、愉快、喜悅的情緒是養生的關鍵環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是說要健康長壽需要思想上保持安定清靜,心態平和,心地坦然,淡泊名利,不貪慾妄想,儘量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緒波動。《素問?痺論》:“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說明人應保持精神安定舒暢,心平方能氣和,心靜方能氣清,氣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方有助於身體健康。
中醫講究五臟藏神,肝主情志,在志為怒,怒傷肝;心主神明,在志為喜;脾主思,過思傷脾;肺主憂,憂傷肺;腎主恐,驚恐傷腎。心態平和與否,情緒樂觀與否直接影響體內氣血的運行狀態及各臟腑的功能。一個人如果心態平和,精神愉快, 性格開朗, 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 則氣血運行通暢, 五臟六腑功能協調,從而保持陰陽平和, 機體自然會處於健康狀態。反之, 不良的精神狀態, 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 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 氣血運行阻滯,正氣虛弱, 抗病能力下降,而易於導致各種疾病。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 心胸豁達, 性格樂觀開朗的人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 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更易於健康長壽。長期心情抑鬱,情緒低落的人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 免疫功能下降, 其疾病的發生率明顯偏高。
心態情緒對於健康如此重要,因此日常工作生活中應注意給予調攝。其中,保持平和的心態最為關鍵。俗話說“知足者常樂”,只要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具有充分的滿足感, 心情自然會平和,心情自然會愉快。這就要求人的需求和願望,應與社會現實和個人條件相聯繫,不要作過分的奢求,而要易於滿足。《黃帝內經》中雲:“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指出人們社會地位有高低,生活水平及方式各有不同,不要去相互傾慕而應各安於本位。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知足,才能做到無憂無愁,才能擁有好心情, 從而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 這樣的人自然會健康長壽。然而所謂的“知足”,不是不思進取、消極無為、滿足於目前的生活現狀,而是要求無論處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使自己的心理處於愉悅的平衡狀態。
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任爭強、惹事生非、脾氣大人,往往比性格溫和、豁達、息事事寧人的人要多病早衰。美國科學家從大量醫療實踐和社會調查發現,合群是人類的健康標準之一,性格平和、合群的人少患神經病、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病、癌症,平均壽命高於不合群的人。美國哈佛大學進行了一項長達60年的研究,對象是268名男性大學生,是在他們18歲的時候,因其身體以及精神健康的良好狀態而被選中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健康的人是如何保持健康狀態的。研究結果顯示,大約75%的人在75歲的時候還活著,其中多是那些知足常樂的人。可見好身體和長壽取決於感情上的應付能力,並且保證自己不在心理上受到任何壓力,而這要比其他一些諸如鍛鍊,或者是飲食習慣的一些因素更為重要。
現代人說的“心理平衡”,古人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已經告訴了我們,要防止疾病的發生,排除雜念、順其自然,保持一個安閒清淨的心態,是一種至簡至易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平和安詳是一種心性的修養,是一種道德的涵養,是七情調節的最高境界。平和安詳既體現為做人行事的一種處世外在尺度,又體現為立身、養性的一種內在修養。
平時多讀書,提高自己的修養,塑造自己心性,培養成熟處世的態度。很多時候,我們發現曾經一直耿耿於懷的事情,在多年後在翻出來回想的時候,根本已經找不到當初讓你介懷的理由了,這是因為放下了。為何不在最初就保持平和的心態,讓心如止水,何須為不必要的煩惱梗塞。時常告訴自己:
1、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重要的是自己內心放下。
2、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3、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4、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5、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6、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7、你甚麼時候放下,甚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8、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9、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10、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此外,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平和心境。第一,坦然宣洩,就是毫無顧慮地談出自己的心事, 找個知心的, 可信賴的人, 把心理的煩惱、苦水一古腦兒倒出來, 聽者能關懷、接受、理解就會感到輕鬆。同時, 還可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二,自成激勵,遇到困難、挫折時, 在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中, 找一個最羨慕的人, 作為模範, 並要發揚自己的優點, 肯定自己的能力, 增強信心, 振作起來, 激勵自己前進。第三,投身工作:要讓自己忙起來, 這是因為最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想一件以上的事, 用有意義的活動去佔領自己頭腦, 把不快樂的情緒擠出去。
(二)積極樂觀豁達是健康長壽的法寶
在心態平和,寵辱不驚的基礎上,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豁達開朗的性格是健康長壽的法寶。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一切都會變得隨心所欲。古人說“樂而忘憂”,《內經》亦說:“喜則氣和志達, 營衛通利。” 樂觀對於人體生理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調劑精神, 摒除不利於人體的精神情志囚素。二是流通營衛, 和暢血氣, 精神調達, 氣血和暢, 則生機旺盛, 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健康長壽與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的精神狀態密不可分。
樂觀能使人熱愛生活,樂觀能激勵人積極向上, 樂觀能使人精神振奮;樂觀樂能使人易於承受生活的壓力, 提高經受挫折, 克服痛苦的能力和耐力。樂觀者常笑,而常笑的人, 最健康, 笑可以幫助消化, 改善循環, 並且有發汗作用, 而且可以振奮一切器官的力量。笑能擴大肺活量, 能調整腦部的血液循環, 能使肌肉放鬆, 從而促進全身臟器的功能活動。樂觀的情緒, 能夠調動機體的潛力, 影響內分泌的變化, 加速代謝過程, 增強抵抗力。心情愉快和興奮可以使腎上腺分泌增加, 使血糖增高, 碳水化合物代謝加速, 肌肉活動能力加強, 因此, 能夠促進人類健康。
真正的樂觀豁達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尊重事實,不狹隘。樂觀豁達者總是用尊重事實的態度看待一切,接受現有結果;而不樂觀的人往往否認某些事實,對事物有著不切實際的要求。
1、要做到樂觀豁達,在日常生活中儘量不要生三氣:“閒氣”、“怨氣”和“悶氣”。所謂“閒氣”就是因為日常工作生活中小是小非問題都是沒有必要生的閒氣。第二是免生怨氣,是指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進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將自己與在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進行比較, 就難免要產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 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興的事情要及時說出來, 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 不要悶在心裡生氣, 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 特別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 常會引起疾病, 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如果一個人平時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養, 就會心胸豁達, 性格開朗, 而能避免三氣。
2、日常生活中實現樂觀豁達,需要:在處理家庭問題和生活瑣事上更應該豁達大度, 夫妻之間要注重感情, 淡化道理, 強調優點, 忽視缺點, 忘記過去, 重視現在, 在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處理上要“難得糊塗”。對子女要堅持只提供建議和幫助, 絕不能包辦代替的原則, 相信他們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朋友之間要嚴於律己, 寬以待人, 才能保證朋友之間的長久友誼。
3、實現樂觀開朗、心胸豁達還可以通過“走出小天地, 融入大自然”實現。要多出去走走,飽覽自然界給我們的恩賜青山綠水, 風景名勝, 去感受大自然的中的情趣。
4、學會尊重人:我們要切實認識到: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同等的,無價的,並無貴賤之分。只有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從根本上體會公平的意義,才能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幫助人。
5、堅持高遠的人生目標:只有心存大目標,才能勁往高處使,不同瑣碎小事較勁。所謂做大事者不拘泥於小節,就是這個道理。
6、不計較眼前得失:古人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說,要知道,眼前的損失,可能就是日後的報酬。化比不足為奮進的動力,變比有餘為助人之樂事。所以,遇事不能總從個人利益出發,要多從他人立場考慮。
7、學會辨證的看待問題: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只有真正體會宇宙之宏大,他人之重要,個人之渺小,臉面之微薄,才能真正具有容人的雅量。
此外,多行善事亦為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正如古代學提出“仁者壽”的理論所言,多做些助人為樂的好事, 從中體驗到滿足感和快樂感。善事可大可小,無論大小愛心是一樣的,行善事者從助人行善中體驗出自身價值的快樂, 會有益於心身健康。以善待人,以德報怨,精神樂觀,積德行善之人方能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