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01 19:56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腦梗死(缺血性腦卒中)複發率高達17.7%。高血壓是腦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因此控制好血壓是減少腦梗死復發和死亡的重要手段。對於大多數腦梗死患者,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是合適的,此時能顯著減少腦梗死的復發。

  最新的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4年版)建議:

  1、既往未接受降壓治療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發病數天後如果血壓≥140/90mmHg,應啟動降壓治療 (Ⅰ,A);

  2、對於血壓<140/90mmHg的患者,其降壓獲益並不明確(Ⅱ,B)

  3、既往有高血壓史且長期接受降壓藥物治療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沒有絕對禁忌,發病後數天應重新啟動降壓治療(Ⅰ,A)

  4、由於顱內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狹窄率70-99%)導致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推薦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Ⅱ,B)。由於血流動力學原因導致的腦卒中或TIA患者,應權衡降壓速度與幅度對患者額耐受性及血流動力學影響(Ⅳ,B)

  5、降壓藥物種類和劑量的選擇以及降壓目標值應個體化,應全面考慮藥物、腦卒中的特點和患者3方面因素(Ⅱ,B)。

預防腦梗塞(缺血性卒中)復發血壓降到多少合適?相關文章
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存活者往往殘留肢體癱瘓和失語等症狀,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因而長期以來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以往對缺血性卒中注重於治療,對其危險因素的防治關注較少。然而,實際上缺血性卒中是最可預防的嚴重疾病之一,積極的預防往往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近年來,隨著對缺血性卒中發病機制及藥物預防研究的不斷深入,其預防性治療已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1、抗血小板治療 動脈粥樣
發布於 2023-01-24 22:07
0評論
缺血性卒中病因: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種原因造成的腦血液循環障礙,尤其是腦血管狹窄或閉塞,隨後出現腦組織的缺血壞死,進而出現臨床上的症狀。這些原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狹窄、血管閉塞、血管夾層、煙霧病、房顫、心臟瓣膜病變、心律失常、全身血液系統疾病、血管炎等疾病。並不是所有的腦梗都是動脈出現狹窄或閉塞而引起,腦組織的靜脈迴流同樣可以出現靜脈性的梗死,如皮層靜脈血栓及顱內靜脈竇血栓。
發布於 2023-03-06 10:41
0評論
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是間充質來源的多潛能幹細胞,可以促進損傷、衰老器官的結構及功能修復,是當前再生醫學最有潛力的種子細胞。BMSCs在體外具有分化為肌肉、骨骼、脂肪及神經等多種組織前體細胞的潛能,近年來國內外對BMSCs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較多,BMSCs移植的有效性目前已達成共識,然而細胞治療的機制依然是眾說紛紜。現將B
發布於 2022-10-10 08:23
0評論
      1、高血壓伴糖尿病       近7成受訪醫生認為糖尿病人群血壓需降至130/80mmHg以下       關於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近年來一直存在爭議。2013年以來,歐美國家先後修訂的相關指南均不同程度的放寬了糖尿病患者的降壓目標值,由原來的&lt;130/80mmHg放寬到140/80-90mmHg。這一修改在我國也引起了很大關注,並對我國學者的血壓管理理念產生了一定影響,
發布於 2023-03-07 11:31
0評論
可以引起腦血流中斷的基本機制有3種:源自盡心端的栓塞阻斷下游動脈血流;局部閉塞:常有近端或遠端的原位血栓形成所致;全腦低灌注。大部分缺血性卒中為栓塞(25%為心源性栓塞)和原位血栓形成所致,少數為慢性低灌注所致。在大血管病中,上述3中機制均可能參與。例如:一側頸動脈嚴重狹窄(由大的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所致),由於急性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所致栓子和(或)進一步狹窄和遠端低灌注造成遠端缺血,而心臟的低輸
發布於 2023-01-25 04:17
0評論
眾所周知,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目前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在2008年衛生部公佈的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中顯示,卒中(136.64/10萬)已超過惡性腫瘤(135.88/10萬)成為中國第一致死病因。目前我國卒中發病率120-180/10萬,患病率400-700/10萬,每年新發病例&gt;200萬,每年死亡病例&gt;150萬,倖存者600-700萬,且2/3存在
發布於 2023-01-25 04:12
0評論
卒中(Stroke)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臨床表現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發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徵。腦卒中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極大威脅,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負擔。充分認識腦卒中的嚴重性,提高腦卒中的治療與預防水平、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是全社會的當務之急,包括醫生、患者和家屬。腦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腦出血、
發布於 2022-10-10 19:08
0評論
惡性高血壓在原發性高血壓中發生率為1%,患者舒張壓急劇升高可出現眼底視網膜滲出、出血、腎臟壞死性小動脈炎、氮質血癥等嚴重症狀,如不治療,大約一年內可死於腎功能衰竭,少部分患者,出現腎功能衰竭的時間僅僅為數週。 惡性高血壓患者治療時血壓下降程度因人而異,如腎功能正常,無腦血管病或冠心病者則血壓可降至正常。60歲以上患者,合併冠心病、腦血管病、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壓下降過快過猛可導致冠狀動脈或腦動脈
發布於 2023-05-21 15:19
0評論
腦卒中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下面著重講一下缺血性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血栓的早期識別。它是由於血管狹窄或閉塞、房顫、小血管病變等原因引起的腦組織死亡,造成偏癱、失語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認識和識別腦卒中的蛛絲馬跡,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與搶救,對於減輕患者的後遺症、提高生存質量尤為重要。其實,診斷腦卒中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並不難,國際上通用的快速識別方法是使用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CPSS)進行檢查
發布於 2022-10-04 12:45
0評論
目前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常常有老人說頭暈,不適等。而頸動脈狹窄多見於中、老年人,常伴存著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其發病率較高,在60歲以上人群中患頸動脈狹窄者約佔9%。頸動脈狹窄的常見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即頸動脈壁形成斑塊,當這些斑塊增大或破裂時,就會造成頸動脈狹窄或栓塞,使遠端灌注壓下降,導致低灌注性腦梗死。這使得頸動脈狹窄性病變和腦缺血性卒中的關係非常密切。頸動脈狹窄症本身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
發布於 2022-10-10 19:3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