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0 19:33

現在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經常有老人說自己頭暈、不舒服。而頸動脈狹窄多見於中老年人,常伴有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其發病率很高,在60歲以上人群中患頸動脈狹窄的約佔9%。頸動脈狹窄的一個常見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即在頸動脈壁上形成的斑塊。當這些斑塊擴大或破裂時,會引起頸動脈狹窄或栓塞,使遠端灌注壓力下降,導致低灌注腦梗塞。這使得頸動脈狹窄病變與腦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

頸動脈狹窄本身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往往不容易發現。部分患者可因腦缺血而出現症狀,如耳鳴、眩暈、眼前發黑、視力模糊、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下降、嗜睡、多夢等。早期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生麻木、感覺喪失或感覺異常、上肢或下肢無力、面肌麻痺、單眼突然變黑等。如果發生在大腦半球的語言中樞一側,可引起語言障礙,這種症狀只出現幾分鐘,也可以是幾小時,但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這就是常說的 "小中風 這就是常說的 "小中風",或短暫性缺血(TIA)。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典型的腦梗塞症狀,可引起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半身不遂、感覺障礙、腦神經損傷,甚至昏迷和死亡。

然而,許多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沒有任何神經系統的臨床症狀和體徵。有時僅在體檢時發現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在頸根部或頸動脈線處聽到血管雜音。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特別是嚴重的狹窄或斑塊潰爛,被認為是一種 "高危病變",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多種危險因素,如年齡(>60歲)、性別(男性)、長期吸菸、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適用於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頸動脈狹窄的篩查。高危人群包括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性疾病患者、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尤其是需要冠狀動脈搭橋或介入治療的患者)以及體檢時發現頸動脈血管雜音的患者。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是基於病人的臨床症狀、體格檢查和影像學。目前臨床上使用的主要影像學方法包括:頸動脈超聲、經顱彩色多普勒、CT血管成像(CTA)和數字減影血管成像(DSA)。其中,DSA是檢查的 "黃金標準"。如果你有這些臨床發現或風險因素,我們建議你到當地醫院進行適當的檢查。

動脈狹窄的治療目前以藥物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為主。藥物治療只對輕度狹窄有效。對於嚴重的狹窄(70%以上的血管被堵塞),只有手術治療,標準的手術是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隨著介入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現在已經成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因為它具有創傷小、血流阻斷時間短等優點。

頸動脈狹窄的預防主要是注意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纖維食物,多吃雞蛋、大豆等高蛋白食物,注意清淡飲食,適量運動。發現有明顯的頸動脈狹窄時,積極到醫院進行治療,防止中風。

頸動脈狹窄造成的缺血性腦卒中怎麼辦?相關文章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可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種。出血性腦卒中主要為大腦內囊區的血管硬化、破裂出血所致。而缺血性腦卒中則是腦部血供不足或阻斷的臨床表現,主要由於顱外或顱內的腦部供應血管出現粥樣硬化性斑塊或潰瘍使其管腔明顯狹窄或閉塞緣故。後者較前者更多見,其中又以頸動脈狹窄最為常見,約佔顱外、顱內閉塞性病變的80%。頸動脈是人體通向頭面部的主要動脈,隨著機體的衰老和血
發布於 2022-10-10 21:03
0評論
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是間充質來源的多潛能幹細胞,可以促進損傷、衰老器官的結構及功能修復,是當前再生醫學最有潛力的種子細胞。BMSCs在體外具有分化為肌肉、骨骼、脂肪及神經等多種組織前體細胞的潛能,近年來國內外對BMSCs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較多,BMSCs移植的有效性目前已達成共識,然而細胞治療的機制依然是眾說紛紜。現將B
發布於 2022-10-10 08:23
0評論
腦卒中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下面著重講一下缺血性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血栓的早期識別。它是由於血管狹窄或閉塞、房顫、小血管病變等原因引起的腦組織死亡,造成偏癱、失語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認識和識別腦卒中的蛛絲馬跡,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與搶救,對於減輕患者的後遺症、提高生存質量尤為重要。其實,診斷腦卒中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並不難,國際上通用的快速識別方法是使用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CPSS)進行檢查
發布於 2022-10-04 12:45
0評論
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存活者往往殘留肢體癱瘓和失語等症狀,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因而長期以來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以往對缺血性卒中注重於治療,對其危險因素的防治關注較少。然而,實際上缺血性卒中是最可預防的嚴重疾病之一,積極的預防往往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近年來,隨著對缺血性卒中發病機制及藥物預防研究的不斷深入,其預防性治療已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1、抗血小板治療 動脈粥樣
發布於 2023-01-24 22:07
0評論
缺血性卒中病因: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種原因造成的腦血液循環障礙,尤其是腦血管狹窄或閉塞,隨後出現腦組織的缺血壞死,進而出現臨床上的症狀。這些原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狹窄、血管閉塞、血管夾層、煙霧病、房顫、心臟瓣膜病變、心律失常、全身血液系統疾病、血管炎等疾病。並不是所有的腦梗都是動脈出現狹窄或閉塞而引起,腦組織的靜脈迴流同樣可以出現靜脈性的梗死,如皮層靜脈血栓及顱內靜脈竇血栓。
發布於 2023-03-06 10:41
0評論
可以引起腦血流中斷的基本機制有3種:源自盡心端的栓塞阻斷下游動脈血流;局部閉塞:常有近端或遠端的原位血栓形成所致;全腦低灌注。大部分缺血性卒中為栓塞(25%為心源性栓塞)和原位血栓形成所致,少數為慢性低灌注所致。在大血管病中,上述3中機制均可能參與。例如:一側頸動脈嚴重狹窄(由大的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所致),由於急性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所致栓子和(或)進一步狹窄和遠端低灌注造成遠端缺血,而心臟的低輸
發布於 2023-01-25 04:17
0評論
腦卒中又稱為中風,中國每年約有150萬-200萬新發腦卒中病例,校正年齡後的每年腦卒中發病率約為116-219/10萬人口,每年腦卒中死亡率約為58-142/10萬人口。目前我國現存腦血管病患者700餘萬人,腦卒中後約一半的倖存者留有明顯的功能殘疾,很多都需要在醫院、養老院等醫療機構度過餘生。上面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似乎有些遙遠,但腦血管病已經是中國人第一大死因,超過了可怕的癌症、心梗,足可見其流行
發布於 2022-11-24 14:36
0評論
老年朋友都害怕中風,很多人都說,寧可死也不願癱。中風大部分的病因都是腦梗死,所謂腦梗死,就是供應腦的血管堵塞導致腦組織缺血梗死。人體供應腦的血管包括一對頸動脈和一對椎動脈,其中兩根頸動脈為腦組織提供80%以上的供血。所以,當發生頸動脈狹窄時,腦供血就會明顯減少,一旦頸動脈狹窄部位斑塊碎片脫落,就會順血流堵塞腦血管,導致中風。據統計,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中,將近一半與頸動脈狹窄有關。頸動脈狹窄的
發布於 2022-12-22 14:40
0評論
甚麼是腦中風:腦中風,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風兩大類,通俗地說,就是腦出血和腦梗死。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較多見,約佔全部腦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於腦動脈硬化等原因,使腦動脈管腔狹窄,血流減少或完全阻塞,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腦組織受損而發生的一系列症狀。中風是危害人們健康的重要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及複發率高的特點,目前已與心血管病、惡性腫瘤成為三大致死
發布於 2023-03-14 09:26
0評論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腦梗死(缺血性腦卒中)複發率高達17.7%。高血壓是腦卒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因此控制好血壓是減少腦梗死復發和死亡的重要手段。對於大多數腦梗死患者,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是合適的,此時能顯著減少腦梗死的復發。最新的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4年版)建議:1、既往未接受降壓治療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發病數天後如果血壓≥140/90mmH
發布於 2022-12-01 19:5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