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介紹小切口顯露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直視下復位、螺釘或愛惜邦5號線固定的方法。方法:治療14例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撕脫骨折,其中一例陳舊性骨折,13例有血關節,14例後抽屜試驗陽性,臺階徵陽性,重力試驗陽性。X線片均顯示脛骨平臺後方撕脫骨折塊。採用膝後內側直切口,長約6釐米,從腓腸肌內側頭與N繩肌腱間顯露後關節囊,將腓腸肌內側頭向外牽,後關節囊正中縱行切開,直接顯露骨折部位,直視下將骨折復位,5例用可吸收螺釘固定,6例用中空加壓螺釘固定,3例用愛惜邦5號線固定,術後支具制動6周。結果:經8-12月隨訪,所有病例無關節不穩表現,關節活動度好,骨折均骨性癒合,13例後抽屜試驗陰性,1例後抽屜試驗1+,但臺階徵陰性。結論:膝後內側小切口顯露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直視下復位固定,創傷小,無需顯露N窩神經血管,較為安全;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撕脫骨折應早期手術治療。
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撕脫骨折的治療
隨著交通事故發生率增加,後交叉韌帶損傷機會明顯增高。後交叉韌帶損傷後選擇手術治療的指徵嚴格,後抽屜試驗在二度以內建議保守治療,三度損傷才建議手術重建修復,但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斯脫骨折引起的膝關節後向不穩,一般認為需早期手術治療,將骨折復位內固定,可獲得較好的臨床結果〔1〕。膝關節後關節囊顯露多采用通過膝關節後方S形切口,手術創傷大,有損傷神經血管的風險,我們採用膝後內側縱形小切口顯露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骨折塊〔2〕,用螺釘或愛惜康5號線固定骨折塊,手術創傷小,獲得較好的臨床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於2002年8月至2007年3月,治療14例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撕脫骨折,其中一例陳舊性骨折。男12例,女2例,年齡18--46歲,平均32.2歲;11例車禍傷,3例脛骨前方撞擊傷,13例有血關節,14例後抽屜試驗陽性,臺階徵陽性,重力試驗陽性。X線片均顯示脛骨平臺後方撕脫骨折塊,移位明顯。除一例陳舊骨折外,均在傷後14天內手術治療。
1.2、手術方法
採用膝後內側直切口,長約6釐米,從腓腸肌內側頭與N繩肌腱間顯露後關節囊,屈膝90度,將腓腸肌內側頭向外牽,顯露後關節囊,在後關節囊正中縱行切開4釐米,直接顯露骨折部位,直視下將骨折復位。如骨折塊大,用螺釘固定方法簡單有效,本組有5例用可吸收螺釘固定,6例用AO中空加壓鈦質螺釘固定,在屈膝70度,做前抽屜位固定;如骨折塊小,無法用螺釘固定,可用愛惜康5號線在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編織縫合,之後從脛骨附著點向脛骨前內側鑽兩個2毫米骨孔,將線引致脛骨前內側拉緊,屈膝70度做前抽屜位打結固定。術後支具制動6周,每天練習推髕骨和股四頭肌功能,4周後開始練習膝關節屈曲,6周達90度,8-10周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1.3、結果
經8-12月隨訪,所有病例無關節不穩感,無打軟腿現象;關節活動度好,伸屈活動均不受限,關節無反覆腫脹,13例後抽屜試驗陰性,1例陳舊性骨折病人後抽屜試驗陽性,但臺階徵陰性。術後3-4月X線片顯示骨折均骨性癒合。
2、討 論
1990年Burks等〔2〕從後內側入路顯露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從腓腸肌內側頭與N繩肌腱間顯露後關節囊,將腓腸肌內側頭向外牽,無需顯露N窩神經血管,較為安全,創傷小。近年來國內外均有學者嘗試在關節鏡輔助下行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撕脫骨折固定術[3-4],但是該術式要求術者有較熟練的關節鏡技術,學習曲線長,而且手術時間較切開手術長,骨折復位不如切開復位好,固定也較困難。因此我們更傾向於採用後內側小切口顯露後交叉韌帶附著點,直視下骨折復位固定。Compbell等〔5〕通過標本體外實驗得出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斯脫用螺釘固定或用兩根5號愛惜邦線固定均能提供足夠的初始固定強度,因此根據斯脫骨折塊的大小,術中可採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斯脫骨折塊完整,大於0.5Xo.5釐米2,可用螺釘固定;骨折塊較小,無法用螺釘固定,可用愛惜康5號線在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編織縫合固定。新鮮骨折早期手術有利於骨折完全復位,我們這組病例13例為骨折後2周內行切開復位內固定,關節穩定性完全恢復。因此,我們認為後交叉韌帶脛骨附著點撕脫骨折應早期手術治療,最好在傷後2周內將骨折復位內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