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中出現髖部疼痛時,很緊張並懷疑自己得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在骨科門診並不少見,實際上臨床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髖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
髖關節解剖結構複雜,造成髖部疼痛的病因也複雜多樣,除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這類疾病以外,像髖關節骨關節炎、骶髂關節病變和腰椎病變等均可能導致髖周圍疼痛。下面就幾種可能引起髖部疼痛的疾病做簡要介紹。
髖關節骨關節炎:由髖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和損傷所致,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和活動不靈活,原發性病因是年齡衰老,繼發性病因有長期不合理姿勢和運動、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創傷及藥物等。病程日久會由於髖關節反覆活動,導致股骨頭和髖臼出現骨質退變和增生,髖關節間隙變窄造成關節軟骨發生摩擦,導致軟骨不同程度損傷。
髖關節撞擊綜合徵:主要是由於股骨頸或髖臼的發育出現了異常,導致了股骨頸與髖臼在正常活動範圍內出現了相互之間的撞擊,由此出現髖部疼痛。天長日久,隨著撞擊的加劇,髖臼或股骨頭邊緣的軟骨出現了損傷,疼痛亦逐步加重。由於撞擊多發生在髖關節屈曲時,而且撞擊的部位主要位於髖關節前方,因此常常出現腹股溝區域的疼痛,尤以雙腿併攏下蹲時最為明顯。另外,由於患者的年齡較輕,發病時間不長,病變發生的部位比較特殊,以及病變主要是累及軟骨組織,所以早期普通的X線檢查難以發現病變的存在。需要進行詳細的查體及特殊體位的X線檢查。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傳統診斷名稱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1991年美國骨科學會(AAOS)和北美小兒骨科學會(POSNA)統一稱之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或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由於髖臼發育缺陷造成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不良,表現可以從輕重不同的髖臼淺平到髖關節不同程度的半脫位,同時伴有股骨近端的畸形。成人髖臼發育不良是成人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佔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病因總數的20%~50%,亦是中年人長期髖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早期無明顯的症狀,故不易早期診斷。根據畸形的輕重,出現症狀的年齡可以從十幾歲到40歲。初期表現為運動後的髖部酸脹不適,久站及長時間行走後加重,休息後減輕,然後逐漸出現疼痛,以大腿根部、腹股溝區為主,有時會伴有膝關節疼痛。值得注意的是,出現疼痛就意味著髖關節軟骨出現了損傷。普通的骨盆X線檢查就能發現異常。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骨科常見難治類疾病,由於股骨頭血供損傷或中斷,引起骨細胞及骨髓成分死亡,繼發骨頭塌陷、髖關節疼痛並功能障礙。致病原因可分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大類,創傷性主要是因為髖關節骨折、脫位等髖部外傷引起,非創傷性在我國主要原因是糖皮質激素的不合理應用及長期酗酒。臨床表現為髖關節及臀後側疼痛,髖關節活動受限。早期 X線片無明顯改變,核磁共振檢查常常會幫助確診早期病變,晚期患者影像學檢查會出現股骨頭明顯塌陷、髖關節邊緣增生、關節間隙融合或消失。有些患者既無髖關節創傷史,也無酗酒和糖皮質激素藥物應用史,為特發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強直性脊柱炎:其早期症狀常表現為下腰、臀及髖部疼痛和關節僵硬,疼痛往往在休息和不活動時加重,伴有晨起時髖關節和骶髂關節僵硬感,常見於青壯年男性,多為雙側骶髂關節和髖關節同時發病,X線片檢查股骨頭保持圓形無塌陷,但關節間隙變窄、消失甚至融合。此外,對於此病診斷還有一實驗室特異性檢查即HLA-B27 陽性,因此容易和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相鑑別。
類風溼性關節炎:也可以引起髖關節疼痛,表現為髖部疼痛和僵硬,往往在晨起下地負重時疼痛明顯和長時間僵硬感(10 分鐘以上),臨床常見女性患者,X線片檢查可見股骨頭保持圓形,但髖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嚴重患者股骨頭關節面及髖臼侵蝕,實驗室檢查風溼指標及血沉均出現異常改變。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為骨科臨床最為多見的疾患之一,青壯年多見,重體力勞動者及長時間坐立工作者多發,近年依據國內外流行病學統計,發病人口比率和絕對數值均呈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腰2-3、腰3-4 階段椎間盤突出症均可引起腰臀和髖關節周圍疼痛,腰4-5、腰5-骶 1 階段椎間盤突出症所引起的臀後外側疼痛也經常被患者形容為“胯痛”和誤以為是髖關節疾病。
此外,還有像化膿性關節炎、髖臼盂唇損傷、髖關節滑膜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暫時性骨質疏鬆徵(ITOH)、股骨頭挫傷、滑膜疝(滑膜組織增生侵入股骨頸部皮質的良性病變)等疾病也可以引起髖關節疼痛及活動受限。所以當出現髖關節疼痛時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和進行鑑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