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03 13:06

  近年來研究認為銀屑病的易感基因被逐步確定;吸菸、飲酒、飲食不當、精神緊張及感染因素可能是誘發、加重銀屑病的重要環境因素;自身免疫性炎症及新血管生成是疾病的病理基礎,參與介導和維持炎症網絡的細胞因子、趨化因子被逐步闡明。
  1、與銀屑病相關的基因
  銀屑病屬於多基因遺傳性疾病,多種基因與銀屑作病的發病相關。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定位於人類染色體6p21.3區,是第一個被發現與銀屑病相關的遺傳因子。其中HLA-Cw*6是與銀屑病最相關的等位基因,HLA-Cw*6和-B*57可能是銀屑病的易感基因標誌。HLA-DRB 1 *0701, HLA-DQA1 *0201和DQB 1 *0303在I型銀屑病中表達。與HLA-Cw*0602相比,八聚體轉錄因子3B的等位基因β與尋常型銀屑病關係更為緊密。CDSN(corneodesmosin)基因:位於6p21上距HLA-C端粒端160 kb處,表達於分化的角質形成細胞中,編碼一種與顆粒細胞層成分同源的蛋白質。Ameen等發現高加索銀屑病患者與CDSN等位基因5(+619T, +1240G, +1243C)和HLA-Cw6密切相關。人內生逆轉錄酶病毒K脫氧尿苷酸酶(HERV.KdUTP)基因:屬於串聯重複病毒HML-2家族成員,也是銀屑病的一個易感基因,在銀屑病正常皮膚、皮損處及外周血中均有表達。p63基因:該基因編碼的同源性腫瘤抑制蛋白因子p53的六個不同蛋白在外胚層衍生結構的正常發育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有報道p63在銀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KIR基因:有關KIR基因與銀屑病易感性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其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2、自身免疫
  2.1 參與銀屑病發病的主要細胞 參與銀屑病皮損部位免疫反應的細胞主要涉及淋巴細胞、角質形成細胞、抗原遞呈細胞等,而細胞因子、趨化因子是各種免疫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樞紐。在銀屑病,由抗原遞呈細胞與自然殺傷細胞介導的天然免疫及由T細胞介導的獲得性免疫發生紊亂,在二者的病理協同作用下,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及生長因子產生,進而導致皮損部位炎症細胞浸潤及炎症網絡的逐級放大,最終導致銀屑病特有的浸潤性鱗屑性紅斑發生。角質形成細胞(KC):KC通過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而參與局部免疫反應,既是細胞因子的重要生產細胞,又是多種細胞因子作用的重要靶細胞。KC藉助於細胞因子的表達激發表皮的免疫反應。朗格漢斯細胞(LC):LC與銀屑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密切相關。銀屑病皮損部位KC通過分泌IL-12等細胞因子促使LC成熟,成熟後的LC在銀屑病皮損部位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肥大細胞:銀屑病炎性皮損部位存在一定數量的肥大細胞聚集。抗過敏藥西替利嗪可明顯降低銀屑病患者皮損中纖溶酶陽性的肥大細胞,提高臨床治療銀屑病紅斑皮損的療效,提示抗組織胺藥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起著多能及免疫藥理調節作用,這種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肥大細胞而發揮的6。其它細胞:銀屑病皮損部位HLA-DR、CD1α、CD16、CD57、TNF、ICAM-1的表達水平,在治療後明顯下降甚至消失。提示樹突狀細胞與自然殺傷細胞,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銀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尤其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而外周血紅細胞計數降低。
  2.2 主要炎症介質 IL-1:是斑塊狀銀屑病發生髮展的重要調節因子。IL-1αmRNA水平在一小部分銀屑病患者皮損部位的表達減少,而IL-1βmRNA水平則顯著增高。在皮損部位IL-1受體轉錄物、拮抗物水平均無較大的變化。IL-10:由Th2細胞分泌,可誘導Th0細胞向Th2細胞分化,從而促進Th2型細胞因子的產生,抑制Th1型細胞因子;IL-10還可降低表皮細胞IL-8/CXCR2的水平,從而使異常增生和分化的角質形成細胞正常化,通過有效的免疫調節作用限制和終止炎症應答。IL-17:可抑制角質形成細胞中TNF-γ誘導的趨化因子CCL27的分泌及其mRNA的表達與NF-kappaB的激活。通過抑制CCL27的產生,T細胞衍生的IL-17能夠緩解皮膚炎症中T細胞的浸潤。另外,IL-17單獨或與TNF-α協同作用可增加角質形成細胞中COX2 mRNA水平與COX2蛋白含量,增強COX2啟動因子活化及COX2 mRNA穩定性。IL-22:產生於Th1和NK細胞並由其激活,主要作用於上皮細胞,可能在天然免疫及上皮組織再生中起著重要作用。IL-22通過調節基因表達可提高機體的抗菌防禦能力並限制細胞分化。銀屑病表皮中IL-22升高與S100A7、S100A8、S100A9、MMP1表達的上調相關。IL-23:銀屑病患者皮損區IL-23顯著增高。培養的銀屑病患者皮損及非皮損部位KC可表達IL-23 p19和p40 mRNA,其上清液及溶胞產物中可檢測到低水平的IL-23蛋白異二聚體。角質形成細胞衍生的IL-23能夠有效刺激記憶T細胞產生IFN-γ,而且IL-23活化記憶T細胞產生的IFN-γ促使銀屑病炎症過程的持久存在。5-羥色胺(5-HT): 5-HT在銀屑病進行期患者的棘細胞、汗腺細胞、皮脂腺細胞和皮損處毛髮根部顯著增高,在膿皰型銀屑病與尋常型銀屑病之間無顯著差異。
  3、環境因素
  吸菸可刺激中性粒細胞活化而釋放過氧化酶,過氧化物及酶系在銀屑病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可改變吞噬細胞的氧化代謝,增加炎症反應的氧化代謝、酶的釋放,從而導致皮損的發生或加重。此外,菸草煙霧中的諸多有害成分可影響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血紅蛋白與氧的結合能力,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飲酒可激發或加重銀屑病。酒可致血管擴張,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利於中性粒細胞游出,向表皮(皮疹處)浸潤;也可使血中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質的前體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增高,進而抑制表皮內的腺苷酸環化酶而使cAMP減少,cGMP增多,導致表皮細胞迅速增殖。飲食不當可加重銀屑病病情。Scarpa等報道在無腹部臨床症狀的進行期尋常型銀屑病及關節病型銀屑病患者中,結腸鏡檢查發現40%患者結腸黏膜充血發紅,各有20%患者黏膜水腫及顆粒增生;多部位結腸黏膜活檢發現所有患者存在顯微結構的改變:表現為小灶性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淋巴濾泡形成、活動性炎症、腺體萎縮等。另外,銀屑病在非洲的發病率很低,除遺傳因素外,獨特的飲食因素(玉米是其飲食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Michaelsson等報道16%尋常型銀屑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麩質的抗體IgA或/和IgG,在經過3個月的單純無麩質飲食後其臨床病情得到顯著改善,並且之前皮損部位增多的Ki67+細胞數明顯減少,過度表達的轉谷氨醯胺酶明顯降低。另一項對照性研究表明低脂飲食4周可使銀屑病病情
  顯著改善並使血脂下降。精神壓力可誘發、加重銀屑病,提示神經-內分泌因素在銀屑病的發病機制中起到一定作用。銀屑病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憂鬱、焦慮情緒,憂鬱、焦慮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系統共有的化學信息分子和受體發生網絡調節,導致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已證實α-內啡肽水平明顯增高並與銀屑病病情嚴重程度相關,神經肽可能通過一些細胞因子誘導免疫細胞亞群的改變,繼而分泌免疫調節性細胞因子。
  4、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持續感染可能與銀屑病之間存在一定關係。腺病毒對角質形成細胞有一定親嗜性,感染後可使細胞由靜止期進入S期,腺病毒E1A、E1B蛋白可抑制細胞凋亡,使受累的T細胞或角質形成細胞處於活化狀態,成為銀屑病遷延不愈的原因。人細小病毒B19(PVB19)是一種可引起各種臨床症狀的單鏈DNA病毒,Yazici等研究證明PVB19 DNA主要與抗體IgG相關,提示銀屑病患者存在PVB19亞臨床激活,PVB19感染可能在銀屑病的病理生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內生性逆轉錄酶病毒(HERVs)是由遠古時期活性逆轉錄酶病毒的侵染留下的基因組痕跡,是人類正常基因組的一部分,HERVs序列包含兩個能夠編碼gag蛋白及反轉錄蛋白酶的開放閱讀框,在人類綜合遺傳性疾病的發病機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Moles等報道銀屑病患者皮損部位HERVs序列的檢出率明顯增高。
  5、新血管生成
  微血管生成異常與銀屑病的發生、持續存在及復發有密切關係,在銀屑病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在內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劑的作用下,正常皮膚微血管系統處於靜止期,無增殖的發生;而在銀屑病皮損中,原有的平衡被促血管活性因子的增加所破壞,從而導致微血管異常增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促進血管新生,在斑塊狀銀屑病皮損區表達水平增高,而且VEGF+405、-460與銀屑病進行期相關聯。
  6、結語
  銀屑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非常複雜,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各種環境因素誘導機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異常,對皮膚中各種免疫細胞的調控失常,導致炎症性細胞因子的釋放,進一步使機體的先天性與獲得性免疫功能發生障礙,更多的炎症性細胞因子釋放,引誘相關炎症細胞浸潤,這種神經-內分泌-免疫-炎症網絡的逐級放大最終導致了銀屑病特有的慢性炎症過程的形成與維持。感染、精神創傷、外傷等各種因素可能通過某一共同通路(神經-內分泌-免疫)觸發銀屑病特有的免疫-炎症機制。然而,目前對銀屑病發病的諸多環節仍不清楚:如具體哪些神經-內分泌改變與銀屑病有關?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皮膚中免疫細胞的機制如何?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環節將逐一被闡明。
  

銀屑病病因和發病機理研究的進展相關文章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以表皮增殖和炎症為特徵的紅斑鱗屑性皮膚病,是世界範圍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目前全世界的發病率在0.1%一5%,其發病率存在地區、種族差異。白種人發病率高,為2%一5%,在遠東地區發病率為0.1%~0.3%。我國其特點為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城市患病率高於農村,北方患病率高於南方。全國城市平均年發病率為0.2%。,高於同期農村平均年發病率(0.08‰)發現。近幾年隨著工
發布於 2022-12-03 13:01
0評論
抽動障礙(ticdisorder,TD)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慢性心理行為疾病,臨床上可分為三種類型:短暫性抽動障礙、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CT)和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Tourette’ssyndrome,TS),其中以TS最為典型。目前,兒童TD的病因及發病機理仍不完全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該病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和環境因素等在兒童生長髮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
發布於 2023-02-20 17:21
0評論
概述 人類肥胖的病因至今尚未有明確的說法,有很多的原因需要考慮,但具體的發病機制是一致的,即飲食的能量入量多餘消耗的能量,形成過剩,而過剩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機體,形成肥胖。 步驟/方法: 1、 遺傳因素:肥胖與遺傳有關。父母都胖的人生的孩子有50%的可能性是一個胖子。 2、 飲食、生活習慣的因素。胖的人在日常的飲食中的攝入量遠遠的大於瘦的人的攝入量。 3、 內分泌的原因。由於部分人
發布於 2023-05-30 01:15
0評論
胃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告,世界胃癌年發病率為13.86/10萬人,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地區,胃癌年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近來中醫學對胃癌病因病機的認識在不斷深入,現將中醫各家、尤其是近10年來學者們對胃癌病因病機的認識綜述如下。1、脾虛    金.李東垣曾指出“內傷脾胃,乃傷其氣”,明.張景嶽也曾指出“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出……以陽虛不能化也,可溫可補”,
發布於 2022-09-30 11:59
0評論
甲亢病因和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闡明。長期以來曾誤認為垂體TsH分泌過多所致,但放射免疫法測定本症中TSH常很低甚至測不出,對TRH興奮試驗幾無反應,垂體切除後仍可發病,本病患者體中TSH細胞是抑制狀態,抗甲狀腺藥物過量時TSH可升高引起甲狀腺增生肥大而外源性地不能反而抑制本病中甲狀腺攝碘率,凡此事實均證明本病中垂體一甲狀腺軸功能正常,但TSH分泌並未增多,引起木病者實非所致。據近二三十年來研究證
發布於 2023-03-25 16:21
0評論
銀屑病自然人群的患病率約為2%。銀屑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遺傳性疾病,其發生機制與一種免疫介導有關。目前治療銀屑病藥物繁多。1、外用藥治療1.1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在治療中應用最廣,有明顯療效,常用0.1%哈西奈德液、氟美鬆軟膏等,但長期使用可引起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毛囊炎、色素沉著或減退等副反應。大面積長期應用強效糖皮質激素製劑可引起全身反應,停藥
發布於 2022-12-03 13:11
0評論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動脈粥樣硬化(AS)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先後出現局部脂質和複合糖類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動脈中層退變等,繼發性病變尚有斑塊內出血、斑塊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由於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動脈粥樣硬化。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多因素、多途徑相互作用的結果。1、對發病機理的傳統認識冠狀動脈粥樣硬
發布於 2022-12-16 14:14
0評論
乙肝病毒感染可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動期或低(非)複製期。肝臟炎症主要不是病毒對肝細胞的直接損害引起,而是病毒激發機體免疫反應及免疫功能調節紊亂所致。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很複雜,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其肝細胞損傷不是HBV在肝細胞內複製的結果,而是由T細胞毒反應所介導。人感染HBV後,可引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並激發自身免疫反應及免疫調節功能紊亂。這些免疫反應對乙型肝炎的臨床表
發布於 2022-12-03 16:16
0評論
神經衰弱主要是各種原因造成大腦皮質內抑制過程的弱化。因為內抑制過程在人類種族的發展和個體發生上興奮過程發生的晚,因而是比較脆弱的,在高級神經活動過度緊張甚至失調或伴有其他有害因素時(如;軀體其他疾病),它不僅容易受到損害,而且常常最先受到損害,表現為興奮過程相對亢進即神經衰弱的早期階段。此時,病人的自制能力減低,一些平時能夠控制不該流露出的情緒及情感反應會失控表現出來,如;易激惹、不穩定。興奮性釋
發布於 2023-04-13 10:45
0評論
概述 其實紅斑狼瘡是自己身體裡面的免疫性的疾病之一,一般情況下主要就是屬於結締組織病的範圍裡面,還有就是一般情況下紅斑狼瘡主要就是可以分為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還有就是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和紅斑狼瘡等等這些類型,還有那就是在一般的情況下,紅斑狼瘡的發病還是比較緩慢的,並且一般情況下都是隱襲的發生,還有就是臨床會表現出來多樣變化多端。 步驟/方法: 1、 其實紅斑狼瘡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發布於 2023-04-17 04:4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