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20 17:21

  抽動障礙(tic disorder,TD)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慢性心理行為疾病,臨床上可分為三種類型:短暫性抽動障礙、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CT)和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Tourette’s syndrome,TS),其中以TS最為典型。目前,兒童TD的病因及發病機理仍不完全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該病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和環境因素等在兒童生長髮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
  1、遺傳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TS是一種具有明顯遺傳傾向的神經精神性疾病。一般認為TS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不完全顯性遺傳或多基因遺傳,是由多個微效基因控制的具有複雜性狀的遺傳性疾病。男性多於女性,男性外顯率高(近100%),女性外顯率較低(70%)。
  1.1、家系和雙生子研究  臨床研究發現,TS具有明顯的家族”集聚性”。通過家系調查發現,10%~66%的TD患者存在陽性家庭史,在TS一級親屬中,TS和CT的患病率分別為10%~100%和7%~22%,明顯高於普通人群。在TSD的親屬中,其它精神疾病如強迫症(OCD)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的患病率也明顯增高。臨床發現,大部分TD患者都共患各種精神疾病,單純性TS只有10%~15%。50%以上的TS都共患OCD和ADHD等精神疾病,遠大於普通人群,說明兩者之間可能存在共同的遺傳學基礎。雙生子研究發現,單卵雙生子出現TS的同病一致率為75%~9O%,當診斷擴展至所有形式的抽動時達100%,而雙卵雙生子的同病一致率僅為8%~23%。
  1.2、染色體研究  最近,抽動障礙國際遺傳聯盟(TSAICG)進行一項大樣本TS基因連鎖分析,共有238個核心家庭,18家庭是個多世同堂,2040名個體。結果發現染色體2p23.2、1p、3p、5p和6p在多代之間存在連鎖相關,每個家庭在染色體2都有陽性鏈接信號。另有研究發現TS患兒染色體2p,4q34-35,5q-35,7q22-q31,8q13-q22,l1q23,13q3l,17q25,l8q22上也存在遺傳異質性。遺傳連鎖分析雖然鑑定得到一些與TS連鎖的染色體區域,也發現一些染色體畸變,但這些連鎖之間缺乏重複性,這些區域中可能的易感基因與TS的關聯還尚待進一步研究。
  1.3、候選基因研究  TD與神經遞質系統紊亂存在密切聯繫,許多多巴胺系統和5-羥色胺能系統的相關基因曾成為TD的候選基因,如多巴胺受體家族(DRD1-DRD5)、多巴胺轉運蛋白(DAT)、去甲腎上腺素能基因 (ADRA2a, ADRA2C)、去甲腎上腺素轉運蛋白(NET)、酪氨酸-β-羥化酶、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OMT)、單胺氧化酶(MAO)、多巴胺-β-羥化酶、5-羥色胺受體家族等。研究顯示,DRD4、MAOA的多態性可能增加TS的患病風險,DAT基因的Dde I多態、5-羥色胺受體HTR2C基因(C-759T,G-697C)多態與TS存在關聯。近來有報道SAP90/PSD95相關蛋白3(SAPAP3/DLGAP3)是神經節後連接蛋白,在紋狀體穀氨酸能神經節明顯高表達,被認為是TS一個新的候選基因。曾有報道13號染色體SLIT和NTRK樣蛋白家族成員1(SLITRKI)基因可能是TS的致病基因,現已排除。其他神經遞質的候選基因並未發現陽性結果。此外,一些神經發育相關基因,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線粒體內膜肽酶-2樣蛋白、神經連接蛋白基因家族的研究並未發現與TS的關聯。
  儘管對TD的遺傳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目前TD的遺傳方式仍不清楚,也無明確的致病基因,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2、神經生化因素
  抽動障礙的發病可能涉及多個神經系統和不同的神經遞質,包括中樞多巴胺能、去甲腎上腺素能、5-羥色胺能、¡-氨基丁酸能及阿片系統等,這些神經網絡中的某個或某些環節出現障礙,則神經遞質平衡發生紊亂,從而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2.1、中樞多巴胺(DA)許多研究認為,大腦基底神經節及邊緣系統的皮質DA系統功能紊亂,可能是TS的主要發病機制。有學者認為本病是由於紋狀體DA活動過度或突觸後DA受體超敏感所致。臨床發現TS患兒腦脊液中DA主要代謝產物高香草酸(HAV)量降低,DA拮抗劑氟哌啶醇、哌咪清等能抑制抽動;而增加中樞DA活性的藥物利他林、苯丙胺和可卡因等可加重抽動症狀,提示抽動可能與DA系統異常有關。有學者發現TS患者在運動皮質、前扣帶回及背中側丘腦等部位DA結合率較正常對照組低。有學者發現,TS患兒大腦內具有轉運DA功能的單胺轉運蛋白2在紋狀體處信號異常增強,為TS的DA功能紊亂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然而,臨床上部分TS病例對抗精神病藥無反應,而中樞興奮劑卻使其症狀改善,對TD成因的中樞DA系統亢進學說提出了挑戰。
  2.2、去甲腎上腺素(NE)腎上腺素能系統功能的亢進在TS發病中也有重要作用。臨床發現,NE能受體激動劑可樂定和胍法辛等可以緩解TS症狀,這些藥物可減少中樞NE的釋放,同時減低多巴胺系統活性。有學者發現應激情況下抽動症狀加重,腦脊液中NE的代謝產物3-甲氨基-4-羥基苯乙二醇(MHPG)水平增高,而降低中樞NE的藥物苯胺咪唑啉能改善抽動症狀。
  2.3、5-羥色胺(5-HT)有學者認為5-HT的功能低下也與TS有關。臨床發現5-HT再攝取抑制劑對4O%的TS患者有效。OCD的發病機制與5-羥色胺能系統功能低下有關,而TS常常共患OCD,因此推測TS和OCD的發病機制是相似的。
  此外,還有報道TD發病與g-氨基丁酸(GABA)、腦啡肽、興奮性氨基酸、性激素等的功能失調有一定關係。
  3、神經解剖因素
  近年來,人們藉助先進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許多研究發現許多TD患兒存在著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缺陷和解剖異常,病變主要在基底節、額葉皮層和邊緣系統等部位。
  3.1、解剖異常  很多TD患兒都存在基底神經節異常,基底神經節病變可能為TD發病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多種其他精神疾病,如OCD和ADHD等發病的病理解剖基礎。有學者對TS患兒丘腦及蒼白球等深部腦組織進行電刺激,有一定治療效果,提示患兒存在基底節病變。通過磁共振(MR)研究發現,TS患兒尾狀核、蒼白球等體積減小,蒼白球內部神經元總數增加,而蒼白球外部和尾狀核內卻減少;蒼白球內部微清結合蛋白陽性的神經元減少。
  Plessen等研究發現,TS患兒的腦總體積小於正常兒童,前額葉和頂葉皮質相對較小,且額葉灰質部分正常的不對稱性(左>右)增加,右側額葉中白質成分增加,左側額葉深部白質體積變小。有學者發現TS患兒中層及外側前運動皮質、前扣帶回皮質、背外側額前皮質以及下壁側皮質等部位異常。Miller等發現TS患兒還存在胼胝體、海馬、丘腦的發育異常。
  3.2、功能異常  功能影像學研究顯示TS的基底節神經元活性降低,前額葉、頂葉、顳葉的活性增加。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顯示TS患者雙側基底節、額葉皮質和顳葉的糖代謝率較正常組明顯升高。有學者採用SPECT研究發現,TS患兒左側尾狀核、扣帶回、右側小腦及左側前額葉背外側等區域腦血流灌注值顯著低於對照組,發聲抽動症狀的嚴重程度和中小腦、右側前額葉背外側及左側前額葉背外側區的血流量呈正相關。
  Marsh等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常對照組腹側、中間額前皮質的活動逐漸減弱,右下側額前皮質的功能活動逐漸增強,右下側額前皮質的活動逐漸增強,但TS患者組並未發現此規律。TS患兒在Stroop任務中較差的表現與額葉紋狀體區域(包括下側額前皮質、額中回、背側額前皮質、豆狀核以及丘腦區域)的活動增多有關。李秀麗等採用彌散張量成像(DTI)方法,發現TS患兒左側蒼白球和雙側丘腦的各向異性分數(FA)降低,雙側尾狀核、殼核和丘腦表觀彌散係數(ADC)值增高,提示在TS患兒基底節存在微結構異常,與TS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相關。
  由於各學者的研究方法不完全相同,因此研究結果也不完全一致。但目前TD的神經解剖與功能影像學的研究提示, TS的發病與基底神經節和前額皮質等部位的發育異常有關,病變以基底節為中心,大腦皮質-基底節-丘腦-皮層神經環路(CSTC)的結構及功能發生異常。有學者認為TS行為運動異常與杏仁核一紋狀體通路障礙有關,不自主發聲可能是與扣帶回、基底節及腦幹不規律放電有關。
  4、社會心理因素
  近年來,社會心理因素與TD的關係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在TD的發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4.1、人格因素  研究發現,TD患兒存在不同程度的個性異常,多為迴避型和衝動型人格,行為問題發生率較高。艾森克人格量表(EPQ)調查表明,TD兒童的神經質和精神質T分高,而掩飾性T分偏低,表明TD兒童存在自控性差、易激惹、焦慮、抑鬱和心理成熟度偏低等特點。對外界刺激易反應過度,容易做冒險和新奇的事情。人格特點作為發病的中介因素,在TD的發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能是發病的危險因素。
  4.2、情緒狀態  人們發現精神創傷(家庭、社會)、精神壓力過大(如學習壓力、工作任務等)、情緒波動、疲勞與興奮(如劇烈體育活動、長時間電腦遊戲或看電視等)、過度驚嚇等均可誘發或加重抽動。
  4.3、生活事件  有研究顯示,周圍有他人存在、接受教育、與抽動有關的對話等均對TD的表現具有一定的影響。在不同的教育活動中,課堂作業時抽動發生的頻率最高,實驗活動時頻率最低,閱讀簡單材料時比閱讀複雜材料時高。TD患者對外界的語言環境也存在不同反應,當TD患者接觸到與TD相關的談話內容時,其發聲症狀發生的頻率增加。
  4.4、周圍環境  近年來調查發現, TD的發生與周圍不良環境也有關。1、家庭不良環境,如不和諧、多衝突、少娛樂、親密度低、少情感交流、父母離異、親人亡故等。2、家庭教育不良,如管教過嚴、過於挑剔、苛刻、高拒絕、多否定、過分干涉和要求超過實際水平等。3、學校不良環境,如老師要求過高、過於嚴格、同學嘲笑、與同學爭執等,有時考試和課堂提問也會加重抽動的症狀。
  社會心理和環境因素對TD作用的具體機制還不清楚,可能通過影響神經化學和神經內分泌系統,增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腦脊液中壓力相關激素水平,提高運動皮質的興奮性,從而引起抽動的發生。
  5、神經免疫因素
  近年來,有關免疫因素與TS關係的研究越來越多,據報道約20%~35%的TD發病與感染後自身免疫損害有關,其中約l0%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GABHS)感染有關素。
  據報道,鏈球菌感染可引起相關性兒科自身免疫性神經精神疾病(PANDAS),可能與抗神經元抗體介導的中樞神經功能紊亂有關,被認為是TD的一個獨特亞型。有學者發現TD患兒血清中抗鏈球菌Ml2和M19蛋白抗體滴度明顯增加,而鏈球菌M蛋白是GABHS的主要毒力因素,能與包括大腦組織在內的人體組織抗原決定簇發生免疫交叉反應,結果增加了酪氨酸羥化酶活性,使神經元突觸釋放多巴胺增加。有學者發現在TS患者血清中抗鏈球菌抗體和抗基底神經節抗體(ABGA)增高,如果將該血清輸入實驗大鼠紋狀體腹外側後,大鼠口部刻板症狀明顯增加,進一步提示TS與免疫系統功能紊亂的相關性。不過,幾乎所有人都有過GABHS感染史,但95%以上並不會出現抽動症狀,提示TD發病過程中還存在著宿主自身的易患因素。
  有研究發現,細胞免疫功能紊亂也可能與某些兒童易患TD有關。TD患兒CD4+細胞、CD4+/CD8+比值和NK陽性細胞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降低,CD8+細胞較對照組明顯升高,NK細胞降低,說明TD患兒存在以細胞免疫功能紊亂為主的免疫功能障礙。臨床上予靜注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調節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抽動症狀,進一步提示感染及免疫功能紊亂可能是TD發病的影響因素。
  臨床研究發現,經常患上呼吸道感染、喉嚨痛、慢性扁桃體炎的病人易患抽TD,而TD患兒在發病前4~6周常有細菌或病毒感染史。另外,也有螺旋體、支原體、幽門螺桿菌、鉅細胞病毒、皰疹病毒和HIV感染可引起TS的報道。感染因素與抽動的關係尚不清楚,可能各種病原體通過直接攻擊或交叉免疫反應,引起相應的神經結構(如基底節和CSTC)損害,從而引起抽動。
  6、其他因素
  6.1、圍生期異常 
研究發現,TD病人中有圍生期異常者較多,因此認為圍生期因素也可能與TD的發病有關。如早產、雙胎、妊娠前3個月反應嚴重、孕母因素(情緒不良、吸菸、飲酒、喝咖啡、極低頻磁場暴露等)、胎兒或新生兒疾病(宮內窒息、宮內感染、臍帶繞頸、新生兒窒息、出生低體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和顱內出血等),這些因素容易導致胎兒或新生兒腦部受損,是發生TD的危險因素。
  6.2、飲食  臨床發現,TS的發病及加重與飲食也有一定關係。食用含有咖啡因、精製糖、甜味劑成分的食品與TD的病情惡化存在著正相關關係,有報道食用色素、添加劑和飲料也可能加重抽動症狀,可能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消化吸收後,能與多巴胺能和5-羥色胺能系統相互作用,導致腦內神經遞質的平衡失調。有報道經常進食西式快餐與膨化食品與抽動症狀也有關,可能與這些食品中鉛高有一定關係。不過,一般認為飲食因素在TD病因學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但對抽動的嚴重程度有一定影響。
  6.3、藥物  有報道長期、大劑量應用抗精神病藥物或中樞興奮劑可能導致TD,包括氯氮平、興奮劑(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抗癲癇藥(卡馬西平、苯妥英、拉莫三嗪)等,也有報道使用雄性激素、氨茶鹼、可卡因、嗎啡等可引起抽動。各種中毒(如黃蜂毒、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也可能引起抽動。
  6.4、其他  TD患兒腦電圖(EEG)異常率達到12.5%~66%,動態腦電圖( AEEG )異常率可達5O%,多為非特異性表現。不少TD患兒有高熱驚厥、頭部外傷或頸椎損傷史。另外,還有報道血鉛水平的升高、鋅或鐵缺乏也可能與TD有關。

兒童抽動障礙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相關文章
近年來研究認為銀屑病的易感基因被逐步確定;吸菸、飲酒、飲食不當、精神緊張及感染因素可能是誘發、加重銀屑病的重要環境因素;自身免疫性炎症及新血管生成是疾病的病理基礎,參與介導和維持炎症網絡的細胞因子、趨化因子被逐步闡明。1、與銀屑病相關的基因銀屑病屬於多基因遺傳性疾病,多種基因與銀屑作病的發病相關。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定位於人類染色體6p21.3區,是第一個被發現與銀屑病相關的遺傳因子。
發布於 2022-12-03 13:06
0評論
胰腺炎主要是由於胰腺組織受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正常情況下,胰液內的胰蛋白酶原無活性,待其流入十二指腸,受到膽汁和腸液中的腸激酶的激活作用後變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後,才具有消化蛋白質的作用。胰腺炎時因某些因素激活了胰蛋白酶,後者又激活了其它酶反應,對胰腺產生了自身消化作用,促進了其壞死溶解。已查出在胰腺腺泡的酶原顆粒中含有高濃度的彈性硬蛋白酶,在胰腺分泌液中含有無活性的該酶前體,後者可被胰蛋白酶激活
發布於 2024-06-25 00:15
0評論
概述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又被稱為普通感冒。我們經常可以見到許多人會因為感冒這種疾病而導致患者自身出現咳嗽、流鼻涕、頭痛、四肢無力等等,給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學習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嚴重影響到其正常生活。接下來呢就讓我們來一起具體的瞭解一下關於上呼吸道感染這種疾病究竟其病因以及發病機制是甚麼呢。 步驟/方法: 1、 對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以及發病機
發布於 2023-01-14 10:23
0評論
概述 上呼吸道感染在生活中一直是一種比較多發的疾病,最主要的原因就和我們喝水喝的少,以及免疫力低下有很大的關係,我一個朋友就因為比較愛吃辣的食物,所以這段時間打出自己的喉嚨非常不舒服,又癢又痛,後來實在難以忍受,及時的到醫院治療,醫生告訴她,她這是患上了上呼吸道感染,和平時的飲食不注意有很大的關係,下面就您提出的問題,在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步驟/方法: 1、 對於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發布於 2023-07-02 05:23
0評論
概述 孩子得了兒童抽動症後一定要積極地進行治療,如果只有短暫的抽動障礙治療後效果很好,如果是可以消除導致抽動症的原因就可以完全康復,那麼兒童抽動症的發病機制有哪些呢,分享給大家 步驟/方法: 1、 遺傳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患有短暫性抽動障礙的話,這個家族的成員得這種病的機率會很高。 2、 軀體因素,抽動症一開始的時候是由於孩子的局部受到刺激才產生的抽動。比如面肌抽動,倒睫刺激而引起的眨眼等
發布於 2023-01-24 12:42
0評論
概述 酒精性脂肪肝是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導致的肝臟疾病,是酒精性肝病中的一個分型。患者有長期飲酒史,易出現右上腹脹痛、食慾不振、乏力、體重減輕等症狀,會給患者的肝臟帶來嚴重的危害,若不及時治療,還易導致其他多種疾病的發病,所以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引起足夠的重視,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下面為大家介紹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原因。 步驟/方法: 1、 不良的飲食是導致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日常
發布於 2022-12-15 18:38
0評論
摘要: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輕者無症狀,查體時發現,重者可有活動後呼吸困難、紫紺、暈厥等,年長兒可有生長髮育遲緩。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輕者無症狀,查體時發現,重者可有活動後呼吸困難、紫紺、暈厥等,年長兒可有生長髮育遲緩。症狀有無與表現還與疾病類型和有無併發症有關。根據血液動力學結合病理生理變化,可發為三類:一、無分流類。二、左至右分流類。三、右至左分流類
發布於 2023-02-07 20:42
0評論
青春期的發育與HPG軸功能的啟動相關。各種環境因素,如環境內分泌干擾物、雌激素對食物、水源等的汙染;生活方式的改變;跨國收養兒童及營養過剩所致肥胖症的增加等等,都通過對HPG軸的影響甚或通過對基因的影響而導致性早熟發生。乳房發育的時間提前,而月經初潮的時間沒有明顯提前,即從乳房發育到月經初潮的時間延長,說明乳房發育是由於外源性雌激素的影響,而不是HPG軸的啟動。此更說明環境因素在促進性早熟發病率
發布於 2022-09-25 07:15
0評論
摘要:壓力性尿失禁為成年女性常見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及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在對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調查中,壓力性尿失禁佔尿失禁的一半以上,絕經後人群患病率甚至高達50%,嚴重影響婦女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我國目前趨於老齡化,作為中老年女性的常見病,對壓力性尿失禁發病及風險因素的研究已成為重要的課題。1. 定義及分類:根據國際尿控學會(Internation
發布於 2023-03-13 09:31
0評論
胃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告,世界胃癌年發病率為13.86/10萬人,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地區,胃癌年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近來中醫學對胃癌病因病機的認識在不斷深入,現將中醫各家、尤其是近10年來學者們對胃癌病因病機的認識綜述如下。1、脾虛    金.李東垣曾指出“內傷脾胃,乃傷其氣”,明.張景嶽也曾指出“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出……以陽虛不能化也,可溫可補”,
發布於 2022-09-30 11:5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