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16 14:14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動脈粥樣硬化(AS)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其特點是:受累動脈病變從內膜開始,先後出現局部脂質和複合糖類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著、動脈中層退變等,繼發性病變尚有斑塊內出血、斑塊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由於動脈內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動脈粥樣硬化。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多因素、多途徑相互作用的結果。
  1、對發病機理的傳統認識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因素稱危險因素(risk factor)或易感因素。已經證明,動脈粥樣硬化與以下因素有關,包括性別、年齡、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吸菸、肥胖、家族史、以及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過量飲酒、心理社會因素等。曾經認為的動脈粥樣硬化機理主要包括脂質侵潤學說、血栓形成學說、平滑肌細胞克隆學說等。
  2、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機理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和發病機理取得了諸多進展。新發現的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主要有:病毒及衣原體感染;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胰島素抵抗增強;血中纖維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等。關於冠狀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的機理,提出了新的觀點,即“內皮損傷反應”學說。該學說認為本病各種危險因素最終都損傷動脈內膜,而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是對動脈內膜損傷作出的炎症―纖維增生性反應的結果,其中包含自身免疫反應機制。
  2.1感染與動脈粥樣硬化
  目前已證實,肺炎衣原體、幽門螺旋桿菌、牙周病、病毒如鉅細胞病毒、皰疹病毒、甲肝病毒等感染均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主要因素。感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機制是:感染後免疫複合物對動脈的損傷;炎症反應;促進平滑肌細胞遷移增殖;降低斑塊穩定性;促進血栓形成等。
  2.2 炎症反應
  多項研究已表明,AS是一種炎症反應,這一觀點已為大家認可。AS早期病變的脂紋僅含單核細胞來源的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說明存在炎症損傷;當病變演變至形成粥樣硬化斑塊時,發現其中不僅有大量脂質,而且同樣存在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等炎性細胞侵潤。所以,炎症反應在AS的發生、發展到最後斑塊表面破裂、併發血栓形成的所有階段均發揮了作用。另外,基因調控方面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炎症反應貫穿於AS的全過程。近年來研究提示,動脈外膜炎症與AS的形成和血管狹窄有關,可能也是誘發AS的因素之一總之,動脈粥樣硬化炎症學說的提出使人們對AS的發病機理的認識更進了一步。
  2.3 自身免疫反應
  研究表明,在AS損傷初期存在與熱休克蛋白(HSP60)對應的自身免疫反應。研究認為,當動脈內膜細胞受到惡劣刺激時如高血壓、吸菸、氧自由基、感染等,抗微生物HSP60反應將選擇自身性HSP60作把標,導致AS的第1階段炎症,隨後發生嚴重的損傷如斑塊、泡沫細胞形成、細胞外基質和細胞外脂質沉積、潰瘍及鈣化。
  2.4 胰島素抵抗增強
  胰島素抵抗(IR)是指機體對一定量胰島素的生物學反應低於預計正常水平的一種現象。IR導致AS的機理可能是:引起血脂代謝紊亂;誘發高血壓;致血液高凝;促黏附分子表達;使內皮細胞功能紊亂;等。
  2.5 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Hcy)
  大量的事實表明,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濃度≥12μmol/L,而≤l00μmol/L是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心血管疾病最廣泛、最強的獨立致病因素。血清Hcy水平即使輕微升高,也將會使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增加2~3倍。目前,Hhcy導致AS的機理尚未確定,可能與內皮損傷和抗凝活性減退有關,包括誘導內質網應激、誘導細胞信號傳導途徑改變;誘導炎性因子的激活;誘導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等。
  2.6血清相關成份失衡
  2.6.1血清蛋白失衡

  有關研究表明血清蛋白代謝的中介產物,如糖蛋白α抗胰蛋白酶、α酶低糖蛋白、巨球蛋白、酮藍蛋白、轉鐵蛋白與冠脈粥樣硬化明顯相關。脂蛋白α、β100 升高,AⅠ-Ⅱ降低亦與冠脈硬化明顯相關。
  2.6.2 血中微量元素失衡
  研究表明,鋅攝入增加,血中HDL-C明顯下降,終止攝鋅後HDL-C 恢復正常,大量補鋅可促發冠脈粥樣硬化。銅不足可致血膽固醇升高,補銅後膽固醇恢復正常。血鉻降低時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加快[10]。低血錳可致胰島B細胞退行性變,使糖耐量減退。血硒過低可致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減少,而使前列腺素合成下降,使血栓形成危險升高。低鎂為冠心病形成的病理基礎之一。鐵減少與冠心病危險性升高密切相關。
  2.6.3 血中維生素失衡
  早已證實維生素B1 缺乏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髮展有關。新近又發現血漿葉酸及維生素B6 低下,既與血半胱氨酸升高獨立相關,亦為冠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子。血漿維生素 C低下,抗氧化作用減弱,則預防或延緩冠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減弱。維生素D在血管鈣化中起一定作用,其不足極可能為骨質疏鬆的血管鈣化者的重要危險因素。
  2.6.4 血中纖維素失衡
  一項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攝入纖維素越多則心血管病事件和總病死率越低。當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經腸道消化後的纖維產物入血後,主要轉換成血清腸內酯。腸內酯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中有重要作用。
  此外,基因多態性在冠心病發病中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研究證實,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PAI-1) 、載脂蛋白E(APOE)、血漿凝血因子Ⅶ和血漿蛋白原、G蛋白β3亞等位基因和α-內收蛋白基因(ADDI)多態性、血管緊張素原基因T235多態等,均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冠心病的發病機理相關文章
乙肝病毒感染可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動期或低(非)複製期。肝臟炎症主要不是病毒對肝細胞的直接損害引起,而是病毒激發機體免疫反應及免疫功能調節紊亂所致。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很複雜,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其肝細胞損傷不是HBV在肝細胞內複製的結果,而是由T細胞毒反應所介導。人感染HBV後,可引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並激發自身免疫反應及免疫調節功能紊亂。這些免疫反應對乙型肝炎的臨床表
發布於 2022-12-03 16:16
0評論
神經衰弱主要是各種原因造成大腦皮質內抑制過程的弱化。因為內抑制過程在人類種族的發展和個體發生上興奮過程發生的晚,因而是比較脆弱的,在高級神經活動過度緊張甚至失調或伴有其他有害因素時(如;軀體其他疾病),它不僅容易受到損害,而且常常最先受到損害,表現為興奮過程相對亢進即神經衰弱的早期階段。此時,病人的自制能力減低,一些平時能夠控制不該流露出的情緒及情感反應會失控表現出來,如;易激惹、不穩定。興奮性釋
發布於 2023-04-13 10:45
0評論
概述 其實紅斑狼瘡是自己身體裡面的免疫性的疾病之一,一般情況下主要就是屬於結締組織病的範圍裡面,還有就是一般情況下紅斑狼瘡主要就是可以分為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還有就是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和紅斑狼瘡等等這些類型,還有那就是在一般的情況下,紅斑狼瘡的發病還是比較緩慢的,並且一般情況下都是隱襲的發生,還有就是臨床會表現出來多樣變化多端。 步驟/方法: 1、 其實紅斑狼瘡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發布於 2023-04-17 04:40
0評論
現代醫學對冠心病的研究,在最近20多年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以前總是關注於冠狀動脈的狹窄(現在也依然很重要,但不夠),現在則更加重視冠脈斑塊的穩定性以及是否有血栓形成。所以,對中藥治療冠心病的機理也是隨著現代醫學的認識而有所提高。當初,在我學習的時候,中藥治療冠心病的研究總是著眼於冠狀動脈的擴張和對心肌缺血的改善程度,而大量的實驗證明,中藥在冠心病的治療中,其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等作用並不強
發布於 2022-09-29 06:04
0評論
兒童腦脊液產生過程和形成量與成人相同,平均每小時20ml,但其腦積水的臨床特點有所不同。兒童腦積水多為先天性和炎症性病變所致,而成人腦積水以顱內腫瘤、蛛網膜下腔出血和外傷多見。從解剖學上看,腦脊液通路上任何部位發生狹窄或阻塞都可產生腦積水。從生理功能上講,腦積水是由於腦脊液的吸收障礙所致。腦脊液的形成與吸收失去平衡,使腦脊液增多,腦室壁壓力增高,腦室進行性擴大。顱內壓增高,導致腦組織本身的形態、
發布於 2022-12-03 01:01
0評論
肺挫傷的發病機理仍不完全清楚,多數認為與肺爆震傷類似,系由於強烈的高壓波作用所致。當強大的暴力作用於胸壁,使胸腔容積縮小,增高的胸內壓力迫肺臟,引起肺實質出血及水腫;當外力消除,變形的胸廓彈回,在產生胸內負壓的一瞬間又可導致原損傷區的附加損傷。主要病理改變為肺泡和毛細血管損傷並有間質及肺泡內血液滲出及間質性肺水腫,使肺實質含氣減少而血管外含水量增加,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肺動脈壓和肺循環阻力產增高
發布於 2024-01-24 03:31
0評論
1.變態反應型主要是第Ⅰ型,是抗原與抗體IgE作用於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白細胞,使它們的顆粒脫落而產生一系列化學介質(組織胺及組織胺樣物質包括慢性反應性物質、5-羥色胺、緩激肽與激肽類、前列腺、肝素等)的釋放。從而引起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加等。產生皮膚、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症狀。 有的屬於第Ⅱ型,是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補體,形成過敏毒素,即C3與C5及釋出趨化因子,吸引嗜
發布於 2024-06-15 15:25
0評論
概述 帶狀皰疹可能會導致疼痛等現象的出現,從而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隨著年齡的增大,如果患者患有帶狀皰疹其神經痛就會越來越嚴重,而且,帶狀皰疹主要是發生在成年人身上,而且主要是多發生在春秋季節,它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出現顯著的上升。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更要注意帶狀皰疹的出現,避免由於帶狀皰疹出現,從而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如果出現帶狀皰疹可以通過積極有效的辦法進行治療,避免病情得到延誤,從而影響
發布於 2024-07-09 22:51
0評論
藥物反應發生的機理頗為複雜,有變態反應性,亦有非變態反應性或其他特殊機制。 (一)變態反應大多數藥疹發生與此有關。其主要依據是:①幾乎均發生藥理學所允許的用量下;②有一定的潛伏期;③患者僅對某種或某類藥物過敏,具有高度特異性;④對某種藥物已經致敏者,若再次用同樣藥物,即使微量,常導致藥疹復發;⑤應用與致敏藥物結構相近的藥物可出現交叉過敏;⑥用致敏藥物作皮試,可獲陽性結果;⑦少數藥物所致的以Ⅰ型反
發布於 2024-08-11 01:38
0評論
引起季節性蕁麻疹的病因有很多,約有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1.藥物引起:絕大部份藥物是通過變態反應引起的,常見藥物有:青黴素、呋喃唑酮、血清製品、疫苗等。其發病有一定的潛伏期。而阿司匹林、嗎啡、阿托品、維生素B1、多粘菌素等藥物本身就是組胺釋放劑,能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而發生季節性蕁麻疹。2.食物引起:主要是動物蛋白性食物,如魚、蝦、蟹、蛋、牛奶及其他海味是常見的致病因素。某些水果、蔬菜也
發布於 2023-06-02 04:1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