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已經對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PDA)進行了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但對早產兒PDA的臨床意義、評估和治療仍有很多爭議。本文的目的是總結相關的研究證據,以指導早產兒頑固性PDA的評估和治療。
流行病學和自然史
在正常的足月嬰兒中,動脈導管大多在出生後72小時內實現功能關閉。在胎齡30-37周的早產兒中,約10%在出生後第四天仍保持開放;在胎齡25-28周的早產兒中,約80%保持開放。在胎齡大於28周的未經治療的新生兒中,約73%的新生兒自動關閉;在出生體重大於1000克的新生兒中,約94%的新生兒自動關閉;在沒有呼吸窘迫綜合徵、胎齡在26-29周的早產兒中,約93%的新生兒自動關閉。
雖然動脈導管在出生後仍保持開放,但主動脈的血液會流入肺動脈。在出生後的頭幾天,肺血管阻力下降,主動脈血液分流到肺動脈的比例相應增加,從體循環分流的血液超過了心輸出量的代償能力,導致重要器官的灌注減少。持續的PDA延長了輔助通氣時間,增加了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肺出血、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死亡率、腎功能損害、腦室內出血和腦癱風險。
血流動力學評估
PDA中左至右分流的血流動力學影響可通過體格檢查、超聲心動圖或血清標記物來證實。除了胸骨左緣典型的連續收縮期機器樣雜音外,受影響的新生兒可能有心前區搏動、宏觀外周搏動和甲床的血管搏動。然而,這些表現都不具有特異性,也不能與超聲心動圖的結果相聯繫。
在大多數情況下,較大的導管分流是根據呼吸系統的表現發現的,如肺部造影、輔助吸氧需求增加或無法減少機械呼吸支持。PDA的存在主要通過超聲心動圖確認,同時能夠測量導管寬度,評估血流方向和速度、左心室容積和壓力負荷。患有PDA的早產兒血清腦鈉肽(BNP)水平升高與超聲心動圖發現的分流量有關,並在導管關閉後下降。實驗室研究發現,出生48小時時BNP或肌鈣蛋白T的升高可能預測死亡率或嚴重的心室出血以及神經發育的預後。具有血流動力學意義的PDA與局部腦組織氧飽和度降低、攝氧量增加和腹腔動脈血流減少有關,這也表明持續的PDA可能導致嚴重的不良後果。
早期治療是否有益
大量的隨機對照研究證實,NSAIDs或手術治療PDA對關閉動脈導管是有效的。出生後12小時內用吲哚美辛進行預防性治療,可減少腦室內出血、早期嚴重肺出血的發生率,但不能改善長期神經發育和呼吸系統的預後,使用吲哚美辛的早期神經保護作用可能不依賴於動脈導管的關閉。目前的證據大多支持,早期(出生後兩週)常規治療關閉動脈導管並不能改善早產兒的長期預後。
儘管手術結紮可以快速有效地關閉動脈導管,但手術治療通常用於嚴重的血流動力學和呼吸系統異常,也需要加強監測。手術的長期併發症包括左聲帶麻痺、乳糜瀉和膈肌麻痺,但不同中心的手術水平不同,併發症的概率與心臟中心的成熟程度呈負相關。
臨床研究展望
儘管PDA的早期常規治療並不能改善患兒的長期預後,但缺乏早期干預並不意味著完全忽視疾病本身。首先,仍需進行與限制肺血流、增加心輸出量和減少肺水腫有關的臨床研究。其次,根據超聲心動圖、血清生物標誌物和血流動力學監測結果,早期識別PDA的高危兒童,可以對這些兒童進行有選擇的早期干預,少數極早產兒可能屬於這種高危人群。因此,當有預見性地確定內科治療效果不佳的基礎時,應積極尋求手術治療的機會,以提高生存率和減少長期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