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07 16:44

2002年12月20日和2004年3月10日,北京大學醫學部著名肝病專家田耕山教授和山東省臨沂市肝膽醫院院長徐翔天教授共同向全國人大和衛生部提議,在3月18日或9月16日設立全國愛肝日。
每年全國愛肝日的主題
2004 肝膽相照,愛心永存。
2005 愛護肝臟,人人有責。
2006 把肝臟從酒精中解放出來。
2007 依靠科學,預防和治療肝病。
2008 人人參與保護肝臟。
2009 接種疫苗,預防肝病。
2010 強身健體,關愛肝臟。

"愛肝日 "的由來相關文章
三伏天的由來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三伏天的由來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
發布於 2023-03-30 12:20
0評論
初期餅乾的產業是上述所說的長期的航海或戰爭中的緊急食品的概念開始以HandMade-Type(手工形態)傳播,產業革命以後因機械技術的發達,餅乾的製作設備及技術迅速發展,擴散到全世界各地。餅乾類包含餅乾(Biscuit),曲奇餅乾(Cookies)和蘇打餅乾(Cracker)等等。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一天,法國比斯灣,狂風使一艘英國帆船觸礁擱淺,船員死裡逃生來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風停後,人們回
發布於 2023-12-10 11:17
0評論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
發布於 2023-04-09 03:12
0評論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
發布於 2023-03-30 11:47
0評論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
發布於 2023-04-02 00:10
0評論
20世紀初,法國有兩位細菌學家——卡默德和介蘭,他們共同試製成功了預防結核菌的人工疫苗,又稱“卡介苗”。 那是秋天的一個下午,卡默德和介蘭走在巴黎近郊的馬波泰農場的一條小路上做實驗,試圖把結核桿菌接種到兩隻公羊身上,但每次都失敗了。走著走著,他們發現田裡的玉米杆兒很矮,穗兒又小,便關心的問旁邊的農場主:“這些玉米是不是缺乏肥料呢?”農場說:“不是,先生。這玉米引種到這裡已經實十幾代了,可能有些退
發布於 2023-05-25 09:26
0評論
小販們也有做這小生意的。以前在哈德門外有老人,常常手拿冰盞(兩個小銅碗)弄出聲 早期市場響吸引人們注意,邊走邊賣。酸梅湯古來即為上好的夏日飲品。清代經御膳房改進成為宮廷御用飲品,所謂“士貢梅煎”即是。因其除熱送涼,安心痛,祛痰止咳,闢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譽為“清宮異寶御製烏梅湯”,後來傳入民間,於是大街小巷,乾鮮果鋪的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攤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間熬得),掛一幅寫著“
發布於 2022-12-17 09:02
0評論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雲:“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
發布於 2023-04-09 01:30
0評論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
發布於 2023-04-03 11:52
0評論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 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
發布於 2023-07-09 05:3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