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30 11:47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但從《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來看,除青海、甘肅、山西、內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相對多數出現在大暑外,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溫都出現在小暑期間。在全國32個省市直瞎市(臺灣)中,絕大多數地區,7月的平均氣溫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處在7月之中的小暑實際上很熱。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佈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前後,華南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係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儘量減輕危害。

  小暑前後,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小暑的由來相關文章
小暑節氣的天氣特點 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時節,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 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發布於 2023-03-30 11:54
0評論
【俗】頭伏吃餃子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容易消瘦,而餃子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小暑節氣中有“六月六”節,宋代皇帝會向臣屬賜“炒麵”和“冰”。為了讓牛郎織女在七月初七相會,六月六這天,孩子們會將端午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扔到屋頂上,以便讓喜鵲銜去,做成鵲橋。舊時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小暑過後,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做好飯後,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嘗新酒。“吃新”乃“吃辛”,
發布於 2023-01-18 12:56
0評論
小販們也有做這小生意的。以前在哈德門外有老人,常常手拿冰盞(兩個小銅碗)弄出聲 早期市場響吸引人們注意,邊走邊賣。酸梅湯古來即為上好的夏日飲品。清代經御膳房改進成為宮廷御用飲品,所謂“士貢梅煎”即是。因其除熱送涼,安心痛,祛痰止咳,闢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譽為“清宮異寶御製烏梅湯”,後來傳入民間,於是大街小巷,乾鮮果鋪的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攤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間熬得),掛一幅寫著“
發布於 2022-12-17 09:02
0評論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漢族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
發布於 2023-03-29 07:19
0評論
三伏天的由來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三伏天的由來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
發布於 2023-03-30 12:20
0評論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
發布於 2023-04-02 00:10
0評論
春分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每年公曆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
發布於 2023-04-03 10:46
0評論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
發布於 2023-04-03 11:52
0評論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
發布於 2023-04-13 19:00
0評論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雲:“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
發布於 2023-04-09 01:3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