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診斷中用到最多的是心電圖,而這個也是診斷中最快最簡便的方法了,所以非常受人們追捧。那麼心律失常的心電圖診斷,究竟是怎麼樣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其廬山真面目吧。
心電圖診斷心律失常簡便易行,目前尚無其他方法與之相比,但應用心電圖診斷心律失常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利用心電圖診斷心律失常需要遵循一定的順序。
①觀察P波的激動性:尋找P波(F波或f波)明顯的導聯,一般來講,肢體Ⅱ導聯P波較明顯,從中可以瞭解心房激動的情況,測定心房激動的頻率。觀察 P波的形態,確定其是屬於正常傳導的P波,還是逆向傳導的P波、異位P波;是屬於鋸齒狀的撲動波;還是不規則的顫動波;其形態是否恆定,如不恆定是屬於漸變 (遊走心律),還是突變(從竇性突轉為異位P波)。另外應注意P波是否規整,發現不規整的P波,應注意觀察其與呼吸有否關係。
②觀察心室激動的情況:測定心室激動的頻率,觀察QRS波群的形態,並測量QRS間期。如正常的QRS波群的形態為室上性的激動(竇性或結性);如寬大畸形,則可能是室上性激動伴束支傳導阻滯,或迷走性室內傳導,或心室自身性心律。如果發現在同一個導聯中如有幾種形態的QRS出現,應確定是多源性的室性異位激動,還是室性融合波,是否有迷走性室內傳導。注意測量QRS波之間的距離,觀察QRS波群是否規整,有無期前的激動及期後的逸搏。
③觀察P波與QRS波的關係,注意每個P波後面是否都有QRS波激動,有幾個P波後才出現一個QRS波,兩者有無規律性的關係。
④測定P-R間期,看一看P-R間期是否固定,有甚麼規律性的改變,還是無固定P-R間期。
(2)在心電圖操作過程中,須注意由於技術誤差引起的假性“心律失常”。如肌肉顫動引起的基線出現一系列快速、不規律的細小芒刺樣波動,使心電圖圖形失常甚至無法辨認,容易誤認為心房顫動波,這種情況多是由於被檢查者精神過分緊張,或因寒冷肌肉未能鬆弛,或電極板與皮膚接觸太緊,產生肌肉顫動所致。在描記心電圖的過程中,由於病人的手腳或身體移動,可造成基線不穩,甚至波形異常,易誤診為異位心室搏動,實際是由於肢體移動造成的偽差。如果病人呼吸幅度過於深大,可造成基線隨呼吸而上下移動,形成假的“P波”或假的“QRS 波”。停機偽差,紙速不勻所造成P波、QRS波群形態的變化、P-R間期的變化、QRS波群時間長短改變,易造成判斷失誤。
上面就是對於心電圖診斷心律失常的詳細介紹了,相信這樣的詳盡介紹對於大家而言,所帶來的幫助還是非常大的。不僅是對於疾病的應對上,還是知識的儲存上,都是一個比較大的飛躍吧。祝願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