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12-14 23:35

  一、氣滯血瘀型: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腎虧虛型: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痠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三、寒凝血瘀型:氣血運行緩慢,復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絡被阻、氣血凝滯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

跟骨痛的中醫辨證相關文章
足跟疼痛由於病因不同預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數由於跟骨外傷,長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發育階段應避免跑跳,尤其是高處跳下,在症狀早期應注意此點。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於勞損,蹠腱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脂肪墊變性引起。此期應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穿軟底、後跟部墊一軟而圓型墊,圓墊中央凹陷,高度約2~3釐米高,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
發布於 2024-12-14 23:55
0評論
1)選穴崑崙、解溪、申脈、照海、太溪、阿是穴。 (2)定位崑崙: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溪: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照海: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 太溪: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足內側的照海,再刮崑崙、解溪、太溪、申脈,最後刮阿是穴。 (4)刮拭方法補法,在需部位塗抹適量
發布於 2024-12-14 23:42
0評論
跟骨痛的秘方 跟骨在長期行走站立受到各種方向應力,引起跟骨周圍肌肉、肌腱、滑囊、脂肪墊退變以及跟骨內壓改變。表現為跟骨周圍疼痛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稱跟骨痛或跟痛證。屬於中醫學“骨痺”。 未病先防 足跟疼痛由於病因不同預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數由於跟骨外傷,長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發育階段應避免跑跳,尤其是高處跳下。在症狀早期應注意此點。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於勞損
發布於 2024-12-14 23:49
0評論
概述 說到三叉神經痛很多人都覺得有點陌生,但是很多中老年人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候臉部表情做的過大,或者情緒激動的時候,臉部或者五官,口腔,下巴有劇烈疼痛感,這種感覺有點像被刀刺到一樣的痛,持續幾秒到一兩分鐘的時間,之後慢慢緩和,這就是三叉神經痛的症狀,許多人沒有重視所以病情持續發展,身體嚴重不適。這個疾病沒有能夠快速治癒的方法,通過中醫辨證治療可以緩解達到臨床治癒。 步驟/方法: 1、 中醫辨
發布於 2024-04-25 21:27
0評論
1、老年性跟骨痛的預防:老年性跟骨痛多由於勞損,蹠腱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脂肪墊變性等因素引起。此型的跟骨痛患者應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另外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可以穿軟底、後跟部墊一軟而圓型墊,圓墊中央凹陷,高度約2~3釐米高,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進而緩解疼痛。 2、平足症引起跟骨痛的預防:平足症引起跟骨痛主要是由於足弓減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傾倒,則在長期行走時疼痛出現,
發布於 2024-12-15 00:02
0評論
1.胃火上盛:症見牙齦腫痛,患側面頰腫脹,甚則不能嚼食,局部灼熱,口苦口臭,便秘,舌紅苔黃等,治宜清熱瀉火,消腫止痛,方用清胃散加減。 石膏25克,黃連10克,生地15克,丹皮6克,升麻10克,淮牛膝15克,大黃6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刁竹10克,痛甚者可加白芷10克。若牙質過敏,每觸熱辣即痛者也同此治。? 2.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症見齒齦微腫、微紅,隱痛綿綿,齒搖不固,或兼有牙血,餘無特
發布於 2023-04-01 09:49
0評論
概述 眾所周知,凡事有因才有果,對於疾病也不例外,而我們也只有在瞭解了疾病的病因後,才能更好的進行預防和治療。 步驟/方法: 1、 當足跟出現骨刺時,會引起跟骨痛,這主要是因為骨刺使足跟的組織受到了摩擦,從而導致產生了無菌性炎症,最後出現了疼痛。 2、 足底蹠腱膜炎也會引起跟骨痛,此病的發生與長期負重有關,比如長期行走會很容易引起蹠腱膜勞損,導致無菌性性炎症出現,產生疼痛。 3、 足底脂
發布於 2024-06-14 04:58
0評論
1.胃火上盛:症見牙齦腫痛,患側面頰腫脹,甚則不能嚼食,局部灼熱,口苦口臭,便秘,舌紅苔黃等,治宜清熱瀉火,消腫止痛,方用清胃散加減。 石膏25克,黃連10克,生地15克,丹皮6克,升麻10克,淮牛膝15克,大黃6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刁竹10克,痛甚者可加白芷10克。若牙質過敏,每觸熱辣即痛者也同此治。? 2.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症見齒齦微腫、微紅,隱痛綿綿,齒搖不固,或兼有牙血,餘無特
發布於 2023-06-03 15:17
0評論
跟骨骨折是足跟部發生的骨折,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淤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如果病情較輕,可以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 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託制動4~6周。待臨床癒合後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紮,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鍊。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後12周以後。 2、有移位的骨折 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
發布於 2024-08-23 22:25
0評論
方1: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只,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方2: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方3: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跟骨骨折其實是最常見的一種
發布於 2024-08-23 22:38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