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12-14 23:49

  跟骨痛的秘方

  跟骨在長期行走站立受到各種方向應力,引起跟骨周圍肌肉、肌腱、滑囊、脂肪墊退變以及跟骨內壓改變。表現為跟骨周圍疼痛的一系列臨床症狀稱跟骨痛或跟痛證。屬於中醫學“骨痺”。

  未病先防

  足跟疼痛由於病因不同預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數由於跟骨外傷,長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發育階段應避免跑跳,尤其是高處跳下。在症狀早期應注意此點。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於勞損,蹠腱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脂肪墊變性引起。此期應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穿軟底、後跟部墊一軟而圓型墊,圓墊中央凹陷,高度約2~3釐米高,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減肥治療。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於足弓減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傾倒,則在長期行走時疼痛出現,故應在足底中央墊一軟墊,軟墊高度2~3釐米,並使內側高外側低,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呈斜坡狀。

  4.類風溼性跟骨炎,應先用藥控制類風溼後,並在鞋內墊軟墊。

  5.外傷性跟骨痛多由於石膏固定不當,在製做石膏時足底應用力將溼石膏向足心擠壓,以免因長時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時儘可能減少臥床時間,儘早下地步行鍛鍊。避免脂肪墊萎縮。

  6.以上所述以減輕足跟受力的方法,如在足跟痛早期也可使用外用藥物燻洗:獨活、秦艽、透骨草、蘇木、紅花、靈芝、烏梅、艾葉、防風。也可用中藥內服:獨活、桑寄生、防風、川芎、黨參、桂枝、木瓜、甘草、威靈仙、川斷、牛膝、伸筋草。也可用中藥研碎裝於小袋內墊於足底即可使足弓抬高改變足跟受力,又可根據中藥緩慢吸收治療本病處方:麻黃、附子、透骨草、紅花、乾薑、桂技、防風、木瓜、羌活、荊芥、獨活。

  既病防變

  對於持續性疼痛,不能行走者,應採用積極治療的態度,以免影響生活勞動。常用的方法有:

  1.土製醋燻法:用醋1000毫升加木瓜、透骨草、紅花、牛膝各30克加石子半斤裝於布袋中,在熱火中煮沸取出,待其不燙腳後墊於足底,及足跟疼痛處。每日兩次。早晚各一次。

  2.局部封閉法:用l~2%普魯卡因加醋酸強的松龍12.5毫克,注射於疼痛處,以蹠腱膜炎效果最好。跟骨滑囊炎,跟骨結節滑囊炎也可使用。

  3.物理療法:可進行理療,局部熱敷,醋離子透入療法。

  4.以上保守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治療方法有:①足跟骨刺切除術,對於頑固性跟骨痛,X片證實有骨刺者,在跟骨內側作一切口,進入跟骨,將跟骨內側骨刺全部銼除。②跟骨鑽孔術:對跟骨內壓高者適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內壓降低,治療頑固性無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內側切口,達跟骨後,將跟骨內側鑽孔7~10個,效果達90%。③跟骨神經切斷術:對於無原因頑固性足跟痛可採用此法,不過是一種破壞性手術,將跟骨脛後神經支和腓腸神經支切斷。④跟骨滑囊切除術:是將跟骨結節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術:目的是通過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擺正,使跟骨有一個良好的生物支架。

治療跟骨痛的小偏方相關文章
足跟疼痛由於病因不同預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數由於跟骨外傷,長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發育階段應避免跑跳,尤其是高處跳下,在症狀早期應注意此點。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於勞損,蹠腱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脂肪墊變性引起。此期應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穿軟底、後跟部墊一軟而圓型墊,圓墊中央凹陷,高度約2~3釐米高,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
發布於 2024-12-14 23:55
0評論
方1: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只,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方2: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方3: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跟骨骨折其實是最常見的一種
發布於 2024-08-23 22:38
0評論
1)選穴崑崙、解溪、申脈、照海、太溪、阿是穴。 (2)定位崑崙: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溪: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照海: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 太溪: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足內側的照海,再刮崑崙、解溪、太溪、申脈,最後刮阿是穴。 (4)刮拭方法補法,在需部位塗抹適量
發布於 2024-12-14 23:42
0評論
一、氣滯血瘀型: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腎虧虛型:肝腎及其分支別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痠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三、寒凝血瘀型:氣血運行緩慢,復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絡
發布於 2024-12-14 23:35
0評論
1、老年性跟骨痛的預防:老年性跟骨痛多由於勞損,蹠腱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脂肪墊變性等因素引起。此型的跟骨痛患者應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另外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可以穿軟底、後跟部墊一軟而圓型墊,圓墊中央凹陷,高度約2~3釐米高,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進而緩解疼痛。 2、平足症引起跟骨痛的預防:平足症引起跟骨痛主要是由於足弓減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傾倒,則在長期行走時疼痛出現,
發布於 2024-12-15 00:02
0評論
概述 眾所周知,凡事有因才有果,對於疾病也不例外,而我們也只有在瞭解了疾病的病因後,才能更好的進行預防和治療。 步驟/方法: 1、 當足跟出現骨刺時,會引起跟骨痛,這主要是因為骨刺使足跟的組織受到了摩擦,從而導致產生了無菌性炎症,最後出現了疼痛。 2、 足底蹠腱膜炎也會引起跟骨痛,此病的發生與長期負重有關,比如長期行走會很容易引起蹠腱膜勞損,導致無菌性性炎症出現,產生疼痛。 3、 足底脂
發布於 2024-06-14 04:58
0評論
01中醫上認為腳跟痛是由於肝腎陰虛,受到寒氣的侵襲造成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如果已經有了腳跟痛,那麼可以採用小偏方來治療。醋療法:具體的做法是去酸梅適量,然後去掉核加入醋,然後搗爛,在加入一些鹽,把攪均勻的這些混合物,敷在腳後跟處,然後用紗布包一下,要注意堅持一段時間,不能弄一次就不弄了。 02偏方二:用仙人掌外敷法:取仙人掌,然後把刺拔掉,把仙人掌剖開,用裡面的敷在腳後跟處,然後用紗
發布於 2024-04-02 02:24
0評論
第一個偏方:益母草煮雞蛋。取雞蛋2個,益母草30克,元胡15克(一般中藥店都有賣),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同煮,雞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去藥渣,吃蛋喝湯。經前1~2天開始服,每日一劑,連服5~7天一般就可以痊癒。 雞蛋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益母草是歷代醫家用來治療婦科疾病之要藥,可鬆弛子宮痙攣狀態,緩解炎症;元胡具有行氣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三者合用可起到行氣、養血、活血、去瘀、止痛的作用,所以說它
發布於 2024-06-03 01:59
0評論
一、足跟痛燻洗方 材料:白醋50升,夏枯草60克。 做法:先將夏枯草放入鍋裡,加適量清水煎30分鐘,然後去渣,將藥汁倒入盆裡,再加入白醋 用法:趁熱燻洗足跟患處20分鐘,每天燻洗1次,堅持用7天。 二、足跟痛外敷方 材料:蜂蜜、白醋食療,川芎30克。 做法:將川芎研成細末,與等份的蜂蜜、白醋調成膏即可。 用法:每天睡前用適量膏敷在足跟部位,次日清晨拿掉,連續用7天。 偏方一、二可以同時使用,先燻
發布於 2024-08-18 18:09
0評論
跟骨骨折是足跟部發生的骨折,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淤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如果病情較輕,可以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 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託制動4~6周。待臨床癒合後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紮,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鍊。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後12周以後。 2、有移位的骨折 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
發布於 2024-08-23 22:2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