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原發性肝癌大多由病毒性肝炎發展而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據統計位居第三位。已有大量的文獻報道早期發現早治療,其5年的生存率明顯提高,既延長了患者的生命、改善了生存質量,又減少了患者的費用。如何監測這些患者,目前依據亞太肝病年會和歐洲肝病年會指南甲胎蛋白(AFP)不在作為推薦的篩查的指標,而腹部B型超聲檢查具有高度的敏感度、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因此超聲是很好的監察辦法。歐美的絕大多數專家建議每6月監測一次。
篩查發現結節的肝硬化患者只需進行影像學檢查而無需組織學檢查即可診斷肝癌。影像學方法包括CT核磁、增強超聲等。診斷的準確性依賴於結節的大小,直徑大於2cm的結節只需要一種影像學方法就可以確診。而對於5-20mm的結節,即使結合兩種方法也有可能有2/3被漏診。對於這些影像學難以確診的患者需要進行肝組織學穿刺檢查或密切的超聲檢測。
目前也有一些血清學的檢測指標,但是大都侷限於醫院使用。因此目前需要發展更先進的血清標記物,將目前侷限於醫院的肝癌篩查擴展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