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統稱大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當今,女性健康越來越受到關注,由於女性獨特的生理和解剖特點,女性大腸癌在發病及診治方面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我國女性大腸癌發病率日趨增高直追男性
大腸癌高發區主要位於西北歐及北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的發病率較低。雖然全世界範圍內大腸癌的平均發病率女性要低於男性,但近年來女性發病率的增加速度較快。根據WHO的報道,全球女性大腸癌新發病例位於女性惡性腫瘤的第3位,女性大腸癌發病率最高的是新西蘭,達42.2/10萬。1998~2002年的國內調查資料顯示,北京和上海女性大腸癌發病率(分別為23.3/10萬和40.4/10萬)已接近男性(分別為24.2/10萬和40.7/10萬)。在我國,大腸癌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的第6位,且我國女性大腸癌發病率也呈增加趨勢,男女發病比例由20世紀80年代的1.50:1升至90年代的1.26:1。2003年我國惡性腫瘤死亡年度報告顯示有多個市縣女性大腸癌的死亡率已經等同或超過男性。
老齡化及右側結腸癌患者比例增加
近年的統計表明,我國大腸癌出現老齡化趨向,女性患者同樣也呈現出這種趨勢。天津市1981~2000年的統計顯示女性結腸癌發病中位年齡為65歲。日本學者對1974~1994年日本大腸癌的發病年齡和部位等進行的分析顯示年齡大於70歲的女性患者所佔的比例明顯增加,且右側結腸癌在所有女性結腸癌中的比例也明顯增加。發達國家結腸癌的發病率男女相等甚或女性多於男性,而直腸癌男性則佔多數。
青年女性惡性腸癌比例高於男性
除大腸癌常見的病理類型管狀腺癌外,文獻報道青年女性(30歲以下)患者中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及低分化腺癌等惡性度高的病理類型所佔的比例要高於青年男性。
菸酒、肥胖、激素等對女性影響或更大
與男性大腸癌一樣,女性大腸癌的病因也是由飲食因素(高動物脂肪、高動物蛋白、高能量和低纖維素; 硒、鋅、鐵、鎂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A、C、E等缺乏;食用醃魚、醃肉及油炸食品)、遺傳因素(主要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癌前癌變(結直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息肉病)、不良生活方式(缺乏體育鍛煉)以及生活中的一些負性事件(如親人去世、家庭不和、人際關係緊張等)多種不利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然而也有一些病因對女性大腸癌的影響更大。
吸菸、飲酒 在女性大腸癌患者中,研究發現吸菸者的發病年齡要比既不吸菸也不飲酒的女性早6.3年,而相應的時間差在男性中僅為3.7年。
肥胖 在絕經前女性中,肥胖(體質指數≥30 kg/m2)使大腸癌的發病危險增加1倍。
月經狀態 絕經後婦女患結腸癌的風險較絕經前婦女要高。 進展性腺瘤 文獻報道進展性腺瘤可惡變為大腸癌,在吸菸和(或)肥胖的人群中,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發生進展性腺瘤的幾率要高於男性。
2型糖尿病、血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增高 這些因素亦可增加女性大腸癌的發病風險。
其他疾病治療的影響 對於宮頸癌接受局部放射治療的患者,其後發生直腸或乙狀結腸癌變的危險隨放療劑量的增加而增加,潛伏期一般在10年以上。
腫瘤生物學行為與男性患者相異
大腸癌的發生是一個複雜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病理過程。遺傳學分析顯示大腸癌的發生涉及多個基因、多個位點的突變與丟失。大腸癌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為管狀腺癌,佔全部大腸癌的66.9%~82.1%,其他病理類型還包括乳頭狀腺癌、黏液細胞癌、印戒細胞癌、鱗癌及腺鱗癌等。大腸癌的轉移以淋巴結轉移為主,可以引起轉移部位的淋巴結(如腹腔、盆腔淋巴結)腫大。晚期常常出現血行轉移,以轉移到肝臟最多見。
但是,基於不同性別生理條件的差異,女性患者的一些腫瘤生物學行為也表現出性別的特異性。如,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肝轉移的發生率要低,可能與患者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關。另有研究顯示,腫瘤組織中雌激素受體(ER)表達越高,患者的預後越好。至於絕經前女性患者更容易發生卵巢轉移,或與絕經前卵巢的淋巴、血液循環豐富,適宜轉移癌的生長有關。此外還有資料顯示,年齡≤50歲、腫瘤分化程度差和腫瘤侵犯漿膜層為提示可能出現卵巢轉移的三個高危因素。
因此,除了準確評估腫瘤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數目以及臨床分期等反映腫瘤惡性程度的指標外,我們還應關注女性這一患者群體所處的不同生理狀態,這將為我們正確評估女性患者的病情、預後及指導臨床治療提供幫助。
應充分認識,全面評估
大腸癌患者早期通常無症狀,大多數患者即使有症狀也不具有特異性。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如間斷性腹痛、便秘或腹瀉、黏液便等均不特異,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進一步的症狀,主要有腸刺激症狀、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腸梗阻、腹部腫塊、貧血、消瘦、發熱及無力等全身症狀。一些患者常常被誤診為痔、腸炎、痢疾等疾病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對於女性患者來說,由於女性生殖系統特殊解剖結構,婦科疾病有時也會干擾大腸癌的診斷,女性下腹痛或發現腹塊可能會首先考慮為附件腫瘤或炎症。而出現貧血症狀因考慮為月經失血而單純接受缺鐵性貧血治療,卻忽視了大便性狀改變等大腸癌症狀。合併妊娠時或妊娠後出現便血、腹脹、大便困難、腹痛和貧血等症狀時,在這種特殊狀況下容易被醫生及患者誤認為系妊娠所致。因此,臨床醫師應對女性大腸癌症狀的複雜性要有充分的認識並進行全面的評估,而患者也要及時提供詳盡的病史並配合相關檢查避免延誤診治。
目前對於大腸癌的診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直腸肛門指檢 直腸指檢目前仍是直腸癌術前一系列檢查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檢查方法。
內鏡檢查 纖維結腸鏡檢查就目前而言是對大腸內病變診斷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的檢查方法,絕大部分早期大腸癌可由內鏡檢查發現。
實驗室檢查 如大便隱血試驗、血紅蛋白檢查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查。
影像學及超聲檢查 如CT、磁共振和超聲等。對於女性患者,由於陰道與直腸毗鄰,經陰道超聲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檢查方法。其掃查視野較經直腸超聲大,同時對經直腸超聲診斷受限的腸腔狹窄病變和高位直腸病變亦可作出準確的定位診斷,彌補了經直腸超聲的侷限性。不僅如此,婦科體檢時的陰道超聲也可作為無症狀直腸腫瘤早期發現的一個重要途徑。
性別因素影響存疑
雖然有資料顯示,年齡大於50歲女性大腸癌患者術後生存期要長於男性,但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顯示性別對大腸癌患者的治療決策會產生明顯影響,因此女性大腸癌的治療仍應遵循大腸癌治療的基本原則,同時不同的患者因個體差異應採取個體化的治療模式。
目前,手術治療仍是大腸癌唯一的根治手段,多數患者手術切除後可獲得長期生存。早期大腸癌的治療首選手術切除,而對於存在肝或肺轉移灶的患者,在保留足夠肝臟或肺功能並且能夠獲得陰性手術切緣的基礎上,轉移灶的手術治療也能獲得很好的療效。對於因病期晚或轉移而失去手術機會的大腸癌患者,新輔助放化療則可使腫瘤降期,甚至獲得可手術的機會。隨著氟脲嘧啶類藥物的不斷演變以及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的臨床應用,有關大腸癌的化療方案目前已經比較成熟,臨床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近年來,分子靶向藥物(西妥昔單抗、帕尼單抗、貝伐珠單抗等)的出現為晚期大腸癌的治療帶來新的前景,它們不僅能提高化療療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同時還不顯著增加治療相關的毒性。當然,一些分子靶向藥物的應用需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分子指標檢測以預測療效。
女性大腸癌易發生卵巢轉移,對於具有高危因素(組織學分類為黏液腺癌、黏液細胞癌、低分化腺癌及Dukes C 期)的患者應積極主張行預防性雙側卵巢切除,但目前僅為小樣本研究的結論,是否具有可行性仍需進一步探討。
此外,對於女性而言,絕經後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療也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重視大腸癌預防
大腸癌發展過程較長,致病因素相關的研究也較多,合理安排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加強防癌健康教育、大力推行定期篩查、及早發現並去除癌前病變等對於大腸癌的預防均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