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現在臨床上發現的“小結節”越來越多,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了無比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我準備給大家講3個小故事,來講一講如果我們發現了小結節,下一步該怎麼做。
故事一:
女患者,46歲,公司領導,體檢發現肺部結節。到我門診看的時候一直哭。我看了下結節的位置和形態,不是典型的肺癌,於是標記了下來,讓她回去消炎,1個月後再拍片子過來。她當時很不理解,但還是按照醫囑去做了。1個月後再看片子,結節消失得無影無蹤,患者和家屬都十分激動,同時也認為,應該好好過自己的生活,為事業打拼了大半輩子,卻一直忽視身邊的親情和友情,決定把工作放下,全家出去旅行。
故事二:
女患者,58歲,退休教師,體檢發現肺部結節。通過片子看到結節1.5cm,形態不規則,我也讓她消炎了1個月,再複查CT的時候,報告顯示結節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我依然覺得結節內部似有變實。於是我建議她直接開刀做手術。手術採用微創方法進行,患者在治療前前後後的過程中沒有感到任何痛苦。術後的病理是腺癌,IA期,可以說非常早期,我告訴病人,對於她而言,不需要做任何的化療和放療,治癒的可能性85%以上,但是還需要定期的複查。患者最開始還以為我騙她,認為癌症沒有能治好的,但是在複查的過程中,看到很多術後十年的病人還回來看我,一下子就相信了,臉上終於出現了久違的笑容。
故事三:
男患者,78歲,退休工人。因為咳嗽偶然拍片子發現肺部結節。從片子上看結節2cm多,但是邊緣仍較光滑。讓他觀察3個月後複查,再拍片子結節沒甚麼變化。老人有冠心病和房顫,而且腫瘤的位置很靠中央,手術切除活檢的話只能行左肺上葉的切除,不能局部切除。於是我建議老人進行CT引導下的穿刺,最後病理證實這是一個結核肉芽腫。老人的兒子長舒一口氣,現在還經常帶老人來看我。
朋友們,看到這三個故事,您有甚麼體會?雖然患者的情況各有不同,結局也不盡相同,但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中得到最重要的一點啟示?那就是對於不明性質的結節,進行規律的隨診,強於一切檢查和治療!
NCCN指南推薦,超過8mm的結節(或者非實性結節超過1cm),都應該進行規律的隨診,一般要求最開始每3個月一次。之所以這樣安排,主要是從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出發的。腫瘤的生長有一個倍增的時間,一般認為是2個月到12個月,也就是腫瘤最快2個月才能長大一倍,那麼對於8mm的結節,長大一倍也尚屬較早期,很難發生快速的播散轉移,那麼我們又何必冒著很大的風險去做手術呢?
甚至有一個患者,我們一起隨診了6年的時間,在第6年的時候我看到結節似乎發生了一點變化,終止了每年一次的隨診,給她開刀做了手術,最後還是一個貼壁樣腺癌(原來所說的“細支氣管肺泡癌”),這是一類預後非常好的腫瘤,生長速度極為緩慢,切除之後生存率幾乎100%。那麼有些讀者會問,早切了不就好了?
胸科的手術不像闌尾切除或者疝氣修補術那樣,它往往伴隨著較高的風險,這種風險發生率雖不高,但有時甚至可以致命。假設患者確診為肺癌,我們可以冒風險一試,但如果最後切下來是良性疾病呢,又恰好發生了合併症導致患者出現意外呢?到時候家屬不能接受,大夫更不能接受。所以說,除非我們相當確信結節是惡性的,否則我們儘量不要選擇直接手術,這是我們科室一貫的做法,也是世界所公認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隨診最好在同一家醫院進行,這樣同一臺機器的掃描對比起來更加準確,同時要遵循大夫的醫囑,最開始建議每3個月複查一次,然後如果沒有變化且傾向良性的話,可以逐漸放大複查間隔,最終至每年複查一次,當作例行體檢。
那麼有的患者會問,我們是不是做個PET-CT就能知道是不是腫瘤了呀。答案是否定的,PET-CT依然不能取代規律的複查,只能是一個參照,但並不是確診的手段,至於如何選擇PET-CT檢查,請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PET-CT,做還是不做?)
假設您或您的家人體檢發現肺部的結節,歡迎來我的網站或門診諮詢,我會和您一起,研究下一步的“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