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16 14:49

 


  

       一、“金標準”的由來
  
目前臨床上,無論診斷或治療,均嚴格遵循“金標準”――冠狀動脈造影的結果。冠狀動脈造影顯示患者血管直徑狹窄≥50%,即診斷為冠心病。即使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核磁等在內的其他診斷技術檢測結果呈陽性,只要造影顯示狹窄<50%,就認定其他結果為假陽性;反過來,其他檢測結果呈陰性,只要造影顯示為陽性,就認定其他結果為假陰性。而治療標準為:≥70%的狹窄實施介入治療,<70%則不進行介入治療。總而言之,所有的觀點始終圍繞著冠狀動脈造影所顯示的管腔直徑狹窄程度。
  追根溯源,“金標準”源於1974年在《美國心臟病學雜誌》上發表的一個對狗進行的試驗。而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FFR)的概念也源於此。在此研究中,研究者將靜息狀態下的狗的冠狀動脈進行結紮,使之逐漸狹窄至完全閉塞。由於冠狀動脈血容量會自動調節,所以在靜息狀態下,只有當冠狀動脈直徑狹窄>80%時,其血流量才會產生改變。而如果把冠狀動脈擴大到最大限度再結紮的話,其血容量比靜息狀態高4~5倍;冠狀動脈至狹窄為50%時,血流量就開始發生明顯改變。
  經過幾年時間,在臨床實踐中,此試驗由狗到人實現了轉化醫學的發展。目前的心臟病學認為:血管直徑狹窄≥50%為血流動力學的狹窄,≥85%為臨界狹窄。而這些都源於上述研究。經過臨床實踐,冠狀動脈臨界狹窄又很快轉變成缺血性狹窄。
  二、冠心病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的臨床試驗表明(包括動物試驗和針對患者的研究),慢性冠狀動脈狹窄和心肌缺血之間沒有直接關係。把冠狀動脈狹窄等同於缺血性心臟病,將二者視為對應關係這一看法將問題過度簡化了。因為很多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的證據,但在造影下並沒有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相反,患者的狹窄可能很嚴重,卻沒有胸痛等心肌缺血癥狀。有經驗的介入醫生應該瞭解,很多慢性閉塞病變的患者往往沒有缺血癥狀,而很多患者在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後,仍然持續存在缺血癥狀,或在短時間內須再次行介入治療。總的來說,如果不把患者的狹窄情況減輕,患者的預後改善並不大。
  1、診斷方面
 
 2008年發表於Atherosclerosis的一個研究中,對163例有缺血癥狀的患者進行了冠脈造影檢查,其中105個患者有冠脈狹窄但程度較輕,沒有阻塞性狹窄,39例患者有明顯的冠狀動脈狹窄,但僅15例有限制血流的病變,而且負荷試驗結果正常。這說明病變和缺血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現象。研究發現,大部分死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的患者,死因是斑塊破裂而非血管腔的進行性狹窄。大部分STEMI患者死於斑塊破裂合併阻塞管腔的血栓,而NSTEMI或不穩定性心絞痛的患者並沒有阻塞性血栓,發生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的原因是斑塊的破裂、糜爛。
  一個對2000年以後死於非冠心病(自殺、車禍等)患者進行屍檢的研究表明,60%的青年男性冠狀動脈斑塊已達到二級或以上,但並沒有缺血性心臟病;90%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有臨界狹窄,而對照組,即沒有缺血性心臟病的人群中,50%存在臨界狹窄,所以臨界狹窄並不一定會導致缺血;在212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患者中,1/3的患者心血管是正常的。
  1999年發表的GUSTOⅡb試驗中,7%~10%的STEMI患者沒有冠心病;NTSTEMI患者中,4%~9%的青年患者有心肌梗死但沒有冠心病;另外,不穩定性心絞痛的比例更大,14%的男性和30%的女性有心絞痛但無冠心病。
  2、治療方面
  對於冠心病的治療,我們究竟應針對狹窄還是缺血?
 
 在COURAGE試驗中,1/3高度選擇的患者在接受PCI治療一年後仍然有症狀,內科藥物治療組和介入治療組的心絞痛發生率以及終點事件(心肌梗死、死亡、腦卒中)沒有顯著統計學差異。研究表明,即使冠狀動脈狹窄被解除,長遠看來,PCI和藥物治療相比,並沒有帶來更多的症狀改善。
  FAME研究把1005例多支血管病變的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冠狀動脈造影的指導下,對>70%的狹窄病變進行藥物支架PCI治療;另外一組通過冠狀動脈造影和FFR檢查來看是否心肌是否缺血,對FFR≤0.8的患者行PCI治療(即第一組只看解剖情況,第二組還要看心肌在功能上是否有缺血)。經過一年的隨訪發現,兩組之間的MACE事件有差異,FFR顯示缺血從而進行PCI治療的患者預後優於不論缺血與否都植入支架的患者。這清楚地表明,在現代治療的條件下,針對缺血的治療比針對狹窄的治療更能改善患者預後。
  另外一個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試驗,通過觀察1000例嚴重冠脈狹窄伴心力衰竭的患者以比較搭橋治療和內科藥物治療效果。結果發現,兩組之間沒有明顯差異(死亡率、心絞痛改善等),即對合並心衰的冠心病患者進行搭橋治療並沒有明顯改善患者預後。
  2010年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雜誌》上的一個研究,將532例心絞痛患者平均分為兩組:一組進行藥物治療,一組進行PCI治療。經過六年的隨訪發現,兩組在死亡率和心肌梗死方面沒有顯著差異。而存在顯著差異的有:(1)一年內的再血管化治療,PCI治療組較多;(2)心絞痛症狀,藥物治療組較多;(3)硝酸鹽的使用情況,藥物治療組較多。總的結論是,在現代條件的治療下,PCI治療並沒有明顯優於藥物治療。
  2004年發表於JACC 的BARI研究,對407例無冠心病的患者在五年後評價損害的心肌和心絞痛症狀並做再血管化治療。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在五年間病變迅速進展並最終導致心肌缺血和心絞痛,而並非由於當時沒有進行完全性血運重建。隨訪前期很多較輕的病變有了很大的進展,再血管化治療失敗所導致的心肌缺血是次要的。
  2011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PROSPECT試驗,旨在觀察斑塊進展。它也是第一個對易損斑塊進行評價的多中心臨床試驗(n=697)。研究發現,介入治療伊始,由於斑塊很小而沒有處理的,三年後可能變成“罪犯血管”。在引起的事件中,由當初的“罪犯血管”導致的疾病佔12.9%,非“罪犯血管”導致的疾病佔11.6%。
  三、引起心臟缺血的其他相關原因
 
 整合目前的證據,缺血性心臟病遠非斑塊狹窄這麼簡單,此外,我們還應考慮其他因素,包括自發性的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的痙攣、炎症,微血管功能異常、內皮功能異常和斑塊裡的血管新生。
  對132例患者進行屍檢的研究發現,在斑塊的表面存在自發性形成的血栓,與斑塊類型及其嚴重程度沒有關係。因此,斑塊越大血栓越易形成的觀點並不成立。
  一組對308例患者進行經導管檢查的研究發現,微血管或外膜血管的冠脈動脈內皮功能異常可預測急性心血管事件。造影顯示,無論冠脈是否狹窄,依據血管內皮功能異常即可預測心血管事件,說明內皮功能異常本身就可引起心血管事件。另外,斑塊在成長過程中會分泌多種炎症因子,其在不同時期的介導也可以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
  針對這些,在最近的國際會議上對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太陽系”,這個“太陽系”的中心是心肌缺血,即冠心病的發病機制要從以“斑塊”為中心轉變為以“心肌細胞”為中心。除臨界狹窄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都可以造成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因此,專家建議,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的臨床實踐都應以“心肌缺血”為中心,僅當存在缺血病變時才進行介入治療。在過去的學說和實踐中,一切都圍繞著狹窄轉,這種做法並不正確。
  四、總 結
  如何評價心肌缺血,是我們下一步急需考慮的問題。除了造影,FFR又具備何種指導意義?進行負荷試驗,觀察ST段壓低的時間、程度、範圍以及心肌灌注顯像時的嚴重性和範圍都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無創性評價信息。過去常以造影顯示狹窄是否達到50%來判定假陽性或假陰性,而現在這個“金標準”已經受到挑戰。這意味著在臨床實踐中,除了狹窄,我們還需探索心肌缺血其他的發生機理。另外,對患者需進行個體化治療,除了介入,藥物治療也可以保護心肌,這亦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已有的證據表明,冠狀動脈動脈嚴重狹窄只是導致缺血性心臟病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其綜合病因非常複雜,我們需要發明更多的方法學,並通過預防醫學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殘率。此價值思想的轉移提醒我們,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冠狀動脈上,心肌細胞也值得我們重點關注。“太陽系”新學說彙總了很多冠心病權威專家及指南主席的國際討論,它指出應重新考慮穩定型缺血性心臟病,這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希望這些爭論能在我國介入心臟病學界當中引起反思,從而對我們今後的科研有一定的啟發。

甚麼是冠心病發病機制的新 "太陽系 "概念?相關文章
近年來在膽石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在發病機制方面以往的認識只侷限在生理生化以及病理生理水平,現在已經在更高的源頭尋找原因,即在基因水平來理解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與自然相互作用以及生活方式演化在結石成因中的本質性變化,希望為結石的預防找到根本的解決之道。雖然我們通過家譜分析找到不少明確與結石形成相關的基因位點,但是對於這些為點如何激發此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所以這方面的研究
發布於 2023-01-14 09:41
0評論
1、肺氣腫的病理改變 肺氣腫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肺泡和肺泡管異常擴大和肺泡壁破壞,使肺內殘氣量增多,根據其受累肺泡的範圍分為小葉中心型肺氣腫(常位於肺尖部)、全小葉型肺氣腫(常在肺基底部)和遠端小葉型肺氣腫。全小葉型和小葉中心型肺氣腫與吸菸有關,這兩種類型的肺氣腫常合併存在,均勻分佈在肺臟的上葉或下葉。當肺氣腫嚴重時,氣管梗阻亦有所發展。反覆發作的細支氣管的炎症造成氣管梗阻、肺間質破壞,引起氣管的
發布於 2022-12-31 06:02
0評論
鼻病毒主要是感冒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汙染後造成的接觸性傳播(手-眼、手-鼻),也存在經飛沫傳播途徑,後者在急性鼻咽炎遠不及流感重要。鼻病毒感染後病毒複製在48h達到高峰濃度,傳播期則持續達3周。個體易感性與營養健康狀況和上呼吸道異常(如扁桃腺腫大)及吸菸等因素有關。寒冷本身並不會引起感冒。寒冷季節感冒多見的部分原因與病毒類型有關,也可能與寒冷導致室內家庭成員或人群聚集增加與擁擠有關。感染症狀受宿主
發布於 2023-01-03 22:26
0評論
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尿崩症和繼發性尿崩症;根據病情輕重可分為完全性尿崩症和部分性尿崩症;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暫時性尿崩症和永久性尿崩症。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青年多見,男女之比約2:1。疾病概述尿崩症(diabetesinsipidus)是由於腦下垂體後葉激素之一的抗利尿激素的缺乏所引起的腎臟排出水分增加的現象。原因是腎細尿管的再吸收受到影響。多尿症意味著尿量的增加,它和糖尿並無關係。發病機理1
發布於 2023-01-15 23:46
0評論
目前認為在炎症、組織壞死、缺血、缺氧等情況下,組織可釋放一些激素或體液物質來激活痛覺受體,引起疼痛。這些物質包括乙酰膽鹼、5-羥色胺、組胺、緩激肽及其同類的多肽類、前列腺素、鉀離子、氫離子以及組織損傷時產生的酸性產物等,其中緩激肽是疼痛的強刺激物。此外,這些化學物質還可能激發局部平滑肌的收縮而引起疼痛。 1.痛覺受體是遊離的神經末梢,分佈於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腹腔內與痛覺有關的受體包括: (1)
發布於 2022-12-02 22:13
0評論
骨瘤(osteoma)是一種良性病損,多見於顱、面各骨,由生骨性纖維組織、成骨細胞及其所產生的新生骨所構成,含有分化良好的成熟骨組織,並有明顯的板層結構,骨瘤伴隨人體的發育而逐漸生長,當人體發育成熟以後,大部分腫瘤亦停止生長。多發性骨瘤稱Gardner綜合徵,同時有腸息肉和軟組織病損。 腫瘤骨呈黃白色,骨樣硬度,表面凹凸不平,覆以假包膜。顯微鏡下由纖維組織與新生骨構成,骨細胞肥大,基質染色不勻。
發布於 2024-01-16 04:30
0評論
1.直接擴散癌腫不斷增長,可阻塞支氣管管腔,同時還向支氣管外的肺組織內擴展。靠近肺外圍的腫瘤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縱隔的腫瘤更可侵犯其他器官。巨大的腫瘤可發生中心部分缺血性壞死,形成癌性空洞。 2.血行轉移是肺癌的晚期表現,癌細胞隨肺靜脈迴流到左心後,可轉移到體內任何部位,常見轉移部位為肝、腦、肺、骨酷系統、腎上腺、腎和胰。 3.支氣管內播散肺泡細胞癌病例,細支氣管和肺泡壁上的癌細胞很容
發布於 2024-08-23 13:34
0評論
病毒性肝炎發病機制較複雜,不同類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機制也不盡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別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經口進入體內後,經腸道進入血流併到達肝臟,隨後通過膽汁排入腸道並出現糞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臟。HAV引起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HAV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病變,肝臟損害是HAV感染肝細胞的免疫病理反應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臟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細胞
發布於 2024-09-20 00:48
0評論
蛔蚴移行至肺時可引起局部出血、水腫、嗜酸粒細胞浸潤、上皮脫落與漿液滲出。蛔蚴尚可刺激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產生,免疫球蛋白E與局部肥大細胞受體結合,當蛔蟲抗原與免疫球蛋白E結合後,肥大細胞即脫顆粒而釋放組胺等活性物質,誘使局部嗜酸粒細胞集聚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蛔蚴移行過程中還可在胸膜、眼、腦、腦膜等處發生異位損害,同時亦可引起全身變態反應。 成蟲的致病作用 蛔蟲以小腸乳
發布於 2022-12-12 02:29
0評論
概述 紅斑狼瘡是一種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能夠比較經常見到或者是瞭解到的疾病類型之一,同時本病也是一種好發於15到40歲的女性身上、能夠給患者造成比較大的苦惱的疾病之一,其症狀表現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以及其他的一些方面均能造成一定的困擾的。接下來呢就讓我們來一起具體的瞭解一下關於紅斑狼瘡這種疾病究竟患者的發病機制是怎樣的呢。 步驟/方法: 1、 對於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這個問題呢,實際上
發布於 2023-11-02 17:0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