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摘要
王x ,男,54歲,北京市宣武區人。2008年8月12日入院初診。住院病歷號:119946。主因肝區疼痛4月餘,加重伴發熱2周餘,以“原發性肝癌”收入院。既往2型糖尿病史2年,皮下注射胰島素(早10iu,晚8iu)控制血糖。吸菸史30餘年,20支/日,酗酒史10餘年,最大量飲酒超過1斤/天。否認患冠心病、高血壓病史,無手術、外傷史,無輸血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及其接觸史,否認藥食物過敏史。患者於2008年4月10日大量飲酒後出現肝區疼痛不適,噁心,乏力,進行性消瘦,未積極治療。因發現體重下降約18kg,2008年7月17日於北京友誼醫院腹部超聲示:“肝右葉比例失調,左葉增大,右肝斜徑16.0cm,右肝近膈面見9.6×8.7cm低迴聲佔位,邊界欠清,其內血流豐富貫,門脈右支被栓子完全充填,肝門部見多發腫大淋巴結,最大2.2×1.9cm,胰腺內見多發強回聲光團伴聲影,最大0.8cm。診斷:1、肝右葉佔位,考慮肝癌;2、門脈右支栓子形成;3、肝門多發淋巴結;4、胰腺多發鈣化灶;5、膽囊壁增厚。2008年7月2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腹部CT示:肝臟大,肝左右葉見瀰漫性低密度結節,以右葉及左葉為主,結節邊界不清,部分融合成團,增強掃描動脈期呈不均勻強化,門靜脈期及延遲期呈不均勻低密度。門靜脈右支及其遠端分支、左外支遠端見長段低密度充盈缺損、肝左外葉膽管稍擴張。腹腔、腹膜後見多發腫大淋巴結,大者約2.3×1.5cm,左側腎上腺增粗,脾大,未見異常密度,胰腺見多發粗大鈣化灶。雙腎未見明確異常密度。未見腹水。掃描野內雙下肺斑片、索條影。血清AFP:1.44ng/ml。診斷:1肝左右葉瀰漫性病變,考慮肝細胞肝癌,不除外合併膽管細胞癌。2 腹腔、腹膜後多發淋巴結腫大,考慮轉移。3左側腎上腺增粗,請注意追隨。4 胰腺多發鈣化5 雙下肺斑片、索條影。該院認為病灶範圍過大,生存期短,不宜行經肝動脈導管介入化療(TACE),建議免疫治療。予皮下注射重組人白介素-2(200萬IU,隔日1次)配合口服中藥治療3周,症狀持續加重。近2周來,出現持續午後發熱,體溫波動在36.8~37.9℃。肝區疼痛持續加重收入我科,入院症見:面色萎黃、晦暗,兩顴潮紅。肝區疼痛不適。雙下肢輕度腫脹。持續午後發熱,體溫波動於36.8~37.9℃。自覺雙下肢畏寒怕冷,消瘦,胃脹,噁心、納差,乏力。情緒燥動易怒,口苦、口乾不欲飲。五心煩熱,睡眠欠佳。小便量少色黃,大便時溏。舌質淡暗少津,苔白膩,脈弦滑略數。查體:體溫36.5○C,脈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05/70mmHg。卡氐評分 70分。精神差,體形消瘦,皮膚鞏膜輕度黃染,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咽部無充血,扁桃體無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溼羅音。心率80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明顯病理性雜音,心界不大。腹壁緊張,右上腹膨隆,腹壁靜脈曲張,全身未見蜘蛛痣。肝區壓痛(++),反跳痛(-)。肝臟肋下2指,劍突下約2指,肝下緣不規則,質中度。脾肋下未觸及。腹水徵(+)。雙腎區無叩擊痛。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入院心臟超聲提示:左室收縮功能減低,心包少量積液。腹部B超提示:肝內多發實性佔位,門脈右支及左矢支狀部內瘤栓形成,膽囊壁增厚,胰腺內多發鈣化灶,脾大,腹水,腹腔多發淋巴結腫大。雙下肢深靜脈超聲:未見血栓形成。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生化:GLU:14.76mmol/L,ALB:28g/L,ALP:538U/L,γ-GT: 217U/L。D-dimer:334ug/L。腫瘤標誌物:AFP:2.14 IU/ml,CA199:41.92 U/ml,CA125:47.82 U/ml。免疫學檢查:T細胞亞群,NK細胞功能及肝炎病毒系列均在正常範圍內。
2、病情分析
本病當屬中醫“肝積”、“陰黃”範疇,乃由長期大量飲酒,加之情志鬱怒、飲食勞倦,將息失宜,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毒瘀痰凝,凝滯肝絡,日久成積。我們的經驗是在正常肝組織癌變的過程中,肝鬱、脾虛是貫穿於肝癌病變全程的基本病機,病理因素涉及氣滯、溼、熱(火)、瘀、毒等。早期多在肝鬱脾虛的基礎上以溼阻、氣滯為主。中期出現氣滯、血瘀、溼熱、瘀毒交夾。後期毒邪久羈,溼、毒、瘀交結,正虛邪實,肝、脾、腎三髒虧損,預後較差。因此,疏肝健脾,化溼解毒是本病的根本治法。該患者持續低熱,溼熱毒邪耗傷氣陰,仔細詢問患者伴見全身及胃脘部畏寒怕冷,上腹脹滿,卻喜溫喜按;口苦、口乾卻不欲飲冷,大便時溏。舌質淡暗少津,苔白膩,脈弦滑。辨證當屬脾胃虛寒,所謂“獨處藏奸”。究其成因,或由飲食生冷,脾陽受損;或由溼毒久羈,陰損及陽。正是由於機體陽氣不足,則溼毒難化,積久難消。《內經》謂“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聚水而從其類”,促進水液代謝的核心環節在於腎中陽氣的蒸騰氣化,脾陽不足,血瘀水停,腹水頑固難以消退。所以在健脾調肝、解毒利溼的同時,還應充分重視顧護脾腎陽氣,則是提高本病療效的突破口。本病陰陽俱虛,寒熱錯雜,正虛邪實,對於辨證用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肝癌腹水的中西醫治療應遵循《內經》“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之古訓,切記以辨證論治為準繩,反對捨本逐末,急功近利,不顧患者正氣之盛衰,一味峻下逐水,致正氣衰敗,加速病情惡化。該患者腫瘤負荷大,門脈廣泛瘤栓形成,持續午後低熱,1月內體重下降迅速,進行性消瘦,均提示病情惡化迅速,生存期短,預後較差。建議以中藥物治療為主或配合靶向治療,可能對改善生活質量有益。建議中藥以鱉甲煎丸、茵陳術附湯為基礎加減。由於肝癌患者大多存在門脈壓力增高,凝血機制異常,應注意破血藥的劑量與應用時機,必要時監測DIC系列,減少引發消化道出血的潛在風險。
3、後記
經過耐心思想開導,患者同意服用中藥。中醫治療以溫陽利溼,疏肝健脾,通絡軟堅為法。藥用茵陳術附合鱉甲煎丸方加減:太子參30g,石 膏60g(先煎),醋柴胡30g,地骨皮15g,丹皮15g,茵陳45g,鱉 甲30g,五靈脂10g,內 金30g,焦楂榔各15g,鼠 婦30g, 山萸肉10g,赤茯苓30g,制附片15g(先煎),生白朮15g,蜂房15g,炙甘草10g,砂仁6(後下),炙甘草6。 7劑,水煎服,1劑/日,2次/日。配合靜滴康萊特注射液200ml,1次/日。治療5天后,患者精神、體力改善,肝區脹痛及上腹脹明顯減輕,食納增加,小便量增多。2周後體溫恢復正常。自覺精神、體力明顯恢復,雙下肢畏寒怕冷明顯減輕,噁心基本消失。食量較大,約1近/日。大便先幹後稀,小便量可、色黃。仍口苦、口乾,飲水量較多,五心煩熱基本消失,睡眠改善。舌質淡暗少津,苔白厚,脈弦滑略數。調整處方:太子參30g,石 膏30g(先煎),醋柴胡30g,地骨皮15g,丹皮15g,茵陳30g,鱉甲30g,五靈脂6g,內 金30g,焦楂榔各15g,鼠婦15g, 山萸肉10g,赤茯苓30g,大腹皮30g,制附片15g(先煎),生白朮15g,蜂房15g,炙甘草10g,砂仁15g(後下),三稜15g、莪術15,炙甘草6。14劑,水煎服,1劑/日,2次/日。靜脈輸液治療及中醫治則同前,配合口服金龍眼膠囊1g,3次/日,槐耳顆粒20g,3次/日扶正解毒抗癌。2008年9月3日本院複查腹部CT(平掃+增強)示:“肝臟增大,右肝斜徑16.1cm。肝臟回聲明顯不均,左右葉內瀰漫分佈多個低迴聲,邊界不清,內部回聲不均,門脈內未見明顯瘤栓。第一肝門,胰周,上腹腹主動脈周圍可見腫大淋巴結。大小約1.9×0.9cm。腹腔內未見遊離液體:考慮:肝內多發實性佔位, 門脈內未見明顯瘤栓。膽囊壁增厚,胰腺內多發鈣化灶,脾大,腹腔淋巴結腫大”。於2008年9月10日自覺症狀明顯改善出院,並堅持門診口服中藥。2008年9月23日複測體重增加18kg。此後多次入院口服中藥配合原輸液方案治療,自覺症狀基本消失。2009年3月25日於北京佑安醫院行肝動脈造影見: 肝內未見明確佔位病變,門靜脈有豐富側枝循環形成。印象:1. 肝硬化,伴門靜脈側枝循環形成;2. 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影。因未發現病灶,未行肝穿刺。患者自訴精神、體力如常,無明顯不適,堅持門診口服中藥治療,繼服前方適當加減。2009年9月複查各項指標均在正常範圍內,未見明顯復發跡象,臨床治癒,目前仍以上方為基礎,堅持中藥鞏固治療。隨訪存活至今2011年8月,患者已恢復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