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8 06:49

  簡介:
  患者男, 67歲,因鼻流膿涕4個月,發熱、眼部腫脹流膿2個月,在外院多方治療無效,病情加重危急,面臨失明,於2004年12月13日入院。經我們多科協作,治癒了患者病變,並挽救了雙側眼球和視力。
  患者男, 67歲,因鼻流膿涕4個月,發熱、眼部腫脹流膿2個月,於2004年12月13日入院。
  2004年8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鼻塞,流黃色膿涕, 夜晚較重,無明顯頭痛、發熱、咳嗽、咽痛或肉眼血尿,未診治。2004年10月9日受涼後出現發熱, 體溫38℃,伴寒戰, 偶有噁心,嘔吐胃內容物, 流膿涕,無頭痛、肢體活動障礙、腹痛腹瀉及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自服阿奇黴素、布洛芬(安瑞克) ,體溫波動於38~39℃ ,最高達40℃。3 d後出現右眼部腫脹、突出,當時無視力變化。在當地醫院予頭孢曲松(羅氏芬) 、頭孢他啶、泰能等抗感染治療, 1周後體溫降至正常。但自覺鼻涕倒流,右眼腫脹漸明顯。11月初右眼瞼出現膿點,流膿,無惡臭。繼續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泰能)等抗感染,潑尼松5 mg每日3次,療程1周,並行眼瞼切開引流,右眼腫脹流膿無明顯改善,視力明顯下降,並漸出現左眼腫脹,流膿。12月13日MR I顯示雙側眶內感染性病變,累及右眼下直肌、右側視神經、左眼上直肌;右眼球后異常信號,考慮肉芽組織形成;右側上頜竇、篩竇、蝶竇炎症(圖2) 。
  患者為進一步診於2004年12月13日治收入我院。根據患者的病史、症狀、體徵及輔助檢查資料,考慮診斷為感染、腫瘤、炎性假瘤及免疫性疾病(如Wegener肉芽腫)可能性大。眼科檢查發現右眼視力為光感,左眼為0.4; 右眼角膜潰瘍、穿孔,結膜充血明顯。2004年12月14日全麻行急診鼻內鏡下右側篩竇切除、上頜竇開放、蝶竇開放+眶減壓術。術後2 天內患者右眼流膿漸減少,體溫不高,右眼視力有所提高。12月16日眼科行局麻下右側角膜移植術。鼻竇病理結果為:組織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黏膜顯急性及慢性炎,黏膜水腫,篩竇內可見灶性血管增生。經多次複習病理切片並組織討論,病理結果不支持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真菌病、結核等診斷。免疫內科認為診斷首先考慮感染,目前檢查及病理不支持肉芽腫性病變診斷。考慮患者右眼存在繼發性青光眼,左上眼瞼膿腫,而肺內感染並不突出, 即予降眼壓等對症治療。12 月24 日MR I發現左側上眼瞼膿腫與眶內相通,當日局麻下行左眶前膿腫引流術+眶膿壁部分切除術。12月24日行鼻內窺鏡檢查,見術腔黏膜光滑,無膿。患者經積極引流及抗感染治療後症狀明顯緩解,無發熱,無眼脹感,無頭痛及噁心嘔吐。體溫正常 。右眼視力為光感, 眼瞼腫脹明顯減輕;左眼視力0.7,眼腫脹減輕,眼裂窄,眼球活動可。12月20日―2005年1月1日用藥頭孢美唑+丁胺卡那黴素。1 月5 日血常規顯示正常, 肝腎功能基本正常, 1月11日出院。術後隨診至今,患者一般狀況良好,鼻眼局部無復發。

疑難病例分析:發熱--突眼--眼球溢膿--竇性佔位相關文章
甲狀腺相關眼眶病(thyroidrelatedorbitopathy,TRO)是成人最常見的眼眶病,從首次報道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因此目前臨床仍侷限於對症治療,主要包括激素、放射及手術治療三大類。當疾病發展造成壓迫性視神經病變導致視力下降、視野損害或角膜暴露而保守治療無效時,需通過眼眶減壓術來保護視神經、角膜,維持雙眼單視。近年來為恢復眼部美觀而行眶減壓手術的
發布於 2023-02-11 10:27
0評論
日常生活中很多患有難治性的突眼、持續性眼結膜充血,並可伴有搏動性耳鳴或頭痛,屢次到醫院就診確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反而在診治過程中症狀可能持續加重,這部分患者很有可能患有海綿竇區的硬腦膜動靜脈瘻,本病是硬腦膜動靜脈瘻(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DAVFs)的一種。硬腦膜動靜脈瘻是海綿竇、側竇、矢狀竇等硬膜竇及其附近動靜脈間的異常交通,為顱內外供血動脈與顱內靜脈竇溝通,多
發布於 2023-03-14 09:31
0評論
眶尖區包含視神經管,眶上裂和眶下裂,空間狹小但卻通行重要的血管神經,如視神經、眼動脈、睫狀神經節、眼外肌的總腱環及支配神經,與視功能和眼球運動功能密切相關。眶尖區病變的手術歷來極具挑戰性,傳統手術入路主要是經眼眶以及經顱入路等[1-2],近年來,隨著內鏡顱底技術的發展[3],已有報道採用經鼻內鏡入路處理眶區病變[4-7]。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8例內鏡下經鼻處理眶尖病變的手術經驗,從而探討該入路的手
發布於 2022-10-22 16:54
0評論
導讀:顱內併發症是耳源性疾病併發症中最嚴重者,尤其是膽脂瘤導致的腦膿腫,致死率非常高。我們總結了近年來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耳源性顱內併發症患者臨床資料。在14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發病時年齡為12-62歲,平均年齡32.1歲;顱內病變與耳部病變均為同側。耳部病變中,中耳膽脂瘤12例(85.7%),非膽脂瘤性慢性化膿性中耳炎2例(14.3%)。顱內併發症中,最常見者為大腦顳葉膿腫
發布於 2022-10-18 05:59
0評論
現在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重視,每年至少一次的體檢已經成為了常規項目。其中就包括腹部的B超檢查,肝膽胰脾腎這些腹部的主要臟器沒有問題,大家也能舒一口氣。但是一旦說臟器上長了東西,很多患者朋友就特別擔心,其中肝臟就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臟器。如果肝臟上長了東西,暫時不能明確診斷時,我們統稱為“肝臟佔位性病變”。門診上很多人拿著這樣的診斷單子來找我,問我是不是得了肝癌。有很重的心理壓力與負擔。對於肝臟來
發布於 2022-09-25 00:20
0評論
男患,40歲,漢族人。主訴:皮疹45天,加重伴發熱25天。病史:患者同性戀史10餘年,於45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下肢皮膚散在紅色斑丘疹,伴輕度瘙癢,向上蔓延到軀幹、上肢、頸部和顏面,體重下降5公斤,無發熱、咳嗽、盜汗、腹痛、腹瀉等不適,在北京老年病醫院和309醫院診斷為牛皮癬,予以中藥(含板藍根、蒲公英、焦三鮮、貓爪草)治療,效果不佳,皮疹未消退。25天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波動在37-3
發布於 2022-09-25 02:03
0評論
在門診經常見到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合併突眼的病人,或者由於醫生治療經驗的不足,或者由於上了一些黑導醫的當,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以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部分還有失明的風險。甲亢合併突眼就這麼難治嗎?突眼是甲亢病人常見的臨床表現。約半數的甲亢患者合併突眼,其中大部分為非浸潤性突眼,又稱為良性突眼,少數為浸潤性突眼,又有人稱其為惡性突眼。其實突眼並不是甲亢病人才有的,根據臨床統計,突眼的病人中約75
發布於 2023-01-25 21:57
0評論
垂體瘤是由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產生的腫瘤。在人類,神經內分泌神經元的界面是下丘腦和垂體,二者形成一個單位,控制著幾種經典內分泌腺如甲狀腺、腎上腺和性腺的功能及廣泛的生理活動。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相互作用,在人的機體內內分泌腺體的活動受神經系統的調節,而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反過來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以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由於各系統之間緊密地聯繫及臨床表現的不典型性,有其他疾病常被誤診為垂
發布於 2022-10-19 17:34
0評論
導讀:本文全文發表於2000年《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7卷第1期。11年過去了,我們的診斷和治療技術方法都在不斷改進,手術也已全部採用鼻內鏡下微創手術,傳統的柯路式上頜竇根治術早已被摒棄。但總體上黴菌性上頜竇炎的發病特點和我發表這篇文章時基本相似。上頜竇黴菌更易好發於老人、女性、糖尿病患者和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作為科普知識,希望這些資料能對大家有些幫助。現簡介如下:自1791
發布於 2022-10-18 06:54
0評論
眼眶為2個四稜錐體形,位於顱面中央向前突起。易遭受外力打擊發生爆裂性骨折。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和工業外傷的增多。發病率明顯增加。其最常見的併發症是眼球內陷,其次是複視和視力下降。對眼眶骨折的治療涉及到顱面外形整復和視功能改善兩方面。難度較大。眶壁爆裂性骨折繼發眼球內陷畸形的治療是臨床難題。由於治療結果不滿意和手術併發症。在修復材料和治療方案的選擇上存在爭議。我科使用MEDPOR修復眼球內陷的患者
發布於 2023-01-01 07:0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