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20 09:35

  l、要點

  1、卵巢交界性腫瘤是介於良性腺瘤與癌之間的具有惡性潛能的卵巢上皮性腫瘤。

  2、病理學表現為腫瘤上皮呈複雜性增生,同時伴有細胞及結構的輕-中度的非典型性,並且這種結構應至少佔到腫瘤的10%。腫瘤不出現超過微浸潤範圍的間質浸潤。

  3、腫瘤整體預後好,對於年輕有保留生育功能要求的病人,可行保守手術。無生育要求的患者,標準術式是留取腹腔沖洗液後作全子宮、雙附件、大網膜、闌尾切除術、腹膜多點活檢。不必常規切除盆腹腔淋巴結。

  4、術後無腫瘤殘留者和沒有腹膜浸潤的患者不必接受輔助治療;化療宜選用較溫和的PC方案,療程不宜過於集中。

  5、最重要的預後因素是卵巢外病變的性質,II、III期患者腹膜種植的類型是主要的預後因素。術後殘留病灶的大小也有預後意義。

  lI、發病特點

  卵巢交界性腫瘤病因不清,目前認為它來源於卵巢表面特化的腹膜或衍生物以及上皮包涵囊腫。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未產婦比經產婦風險高,哺乳是保護因素,但口服避孕藥無保護作用。其準確發病率尚不清楚,據估計近年發病率穩定在 2/100 000 婦女年。漿液性最常見(65%),其次粘液性(30%)。卵巢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的發病年齡較良性漿液性囊腺瘤稍高,較漿液性癌低 10~15 歲 (分別為 45 歲和 60 歲) 。卵巢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約50%為單側性,30%雙側。而粘液性交界性腫瘤約8%雙側。30%的卵巢漿液性交界性腫瘤卵巢表面有腫瘤,66.7%有腹膜種植。絕大多數交界性腫瘤為I期(50%~80%)。與同樣臨床分期的卵巢癌相比,卵巢交界性腫瘤的預後要好得多。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達96%,其它各期平均約92%。

  lII、臨床診斷

  卵巢交界性腫瘤術前診斷的準確性不高,正確的診斷主要依據病理組織學檢查。

  一、病理學診斷標準:

  長期以來卵巢交界性腫瘤的病理診斷標準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見。經過30餘年的探索,對其本質認識逐步深入,特別是2003年8月27~28日在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舉行的卵巢交界性腫瘤工作會議,就卵巢交界性腫瘤的某些病理學方面的分歧取得了較一致的意見。特別是引入了微乳頭型漿液性交界性腫瘤、間質的微浸潤、上皮內癌以及腹膜種植等病理診斷概念,為交界性腫瘤的治療提供了依據。

  卵巢交界性腫瘤依據上皮類型可分為漿液性、粘液性,子宮內膜樣、透明細胞、Brenner等類型,其中以前兩型最為多見,下面就這兩型交界性腫瘤及近些年提出的有關交界性腫瘤的病理學特徵作重點概述。

  (一) 、漿液性交界性腫瘤(SBOT)的病理學診斷:

  大體上,腫瘤呈囊性及乳頭狀生長,直徑從2-25cm不等,平均10cm, 腫瘤表面可以出現外生性乳頭。根據細胞及組織結構上的不同可以將SBOT分為兩型:典型型SBOT和微乳頭型SBOT。

  1、典型型SBOT:佔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的 90 %,有典型的分支乳頭結構, 乳頭被覆多層上皮細胞,細胞核僅具有輕到中度非典型性,一般不出現核分裂像,或僅有少量核分裂像,但通常沒有病理性核分裂像。可以出現間質微浸潤灶,囊液及間質中常可見到沙粒體。

  2、微乳頭型SBOT:佔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的 5 %~10 %,顯微鏡下可見細長的“微乳頭”直接從囊壁或大的纖維性或水腫性乳頭上以無分支的形式產生,形成“水母頭”樣表現。乳頭軸心含極少量或沒有結締組織,表面最常被覆立方形細胞。纖細形乳頭的長至少是寬的5倍。纖維血管軸心周圍圍繞篩狀上皮或微乳頭與篩狀結構相混合者也被歸入此型中。在大多數病例中,微乳頭SBOT可與典型SBOT並存,因此,在一張切片中至少應出現一個由微乳頭或篩狀結構或二者共同構成的連續的區域,其最大徑應>5mm,才能診斷為微乳頭型SBOT。此外,診斷微乳頭型SBOT應注意以下兩點:首先微乳頭型SBOT不能出現間質微浸潤,一旦出現間質浸潤,就應診斷為漿液性癌。其次微乳頭型SBOT中的核異型一般為輕-中度,如果出現重度的異型性則也要考慮乳頭狀漿液性癌的可能性。

  兩型SBOT,除在組織形態上有差異外,在臨床預後上也有不同。多數研究認為微乳頭型SBOT要較典型的SBOT更易出現浸潤性腹膜種植,並且出現復發的間隔期也更短。因而,有人認為它是低度惡性漿液型癌的一種特殊類型,甚至有作者稱其為非浸潤性微乳頭型漿液性癌。但絕大多數婦科病理學家仍將沒有間質浸潤的微乳頭型腫瘤放在交界性漿液性腫瘤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這型病變應充分取材,除外浸潤性病變的出現,並且應該注意細胞核的異型性。如果忽略這兩點,有可能漏診一些漿液性癌,導致臨床治療不足。

  (二)、粘液性交界性腫瘤(MBOT)的病理診斷

  卵巢粘液性交界性腫瘤(MBOT)與SBOT診斷的標準一樣:粘液上皮有複雜性增生,細胞及結構的非典型性要較囊腺瘤明顯,並且這種結構應至少佔到腫瘤的10%。腫瘤不出現間質浸潤,即使出現也不超過微浸潤的界限。MBOT可分為兩型:腸型和宮頸內膜(Mullerian)型。

  腸型MBOT超過90%的病例為單側腫物,腫瘤體積較大,平均直徑為17cm.。切面呈多房性,含有水樣或粘液樣內容物,被膜光滑。顯微鏡下可見腫瘤由大小不等的囊和腺體組成,被覆的上皮為復層增生的腸型粘液上皮,可形成橋狀及復層結構,並可有絨毛及乳頭狀突起。 即使是在同一腫瘤中,細胞核異型性的程度及核分裂象多少也有很大差異性,通常其異型性為輕度至中度,可以出現間質的微浸潤。腸型交界性粘液性腫瘤的間質微浸潤灶的直徑為<5mm。

  與腸型MBOT相反,宮頸內膜型少見得多,約佔MBOT的5%~15%,其與SBOT的臨床、病理聯繫更緊密,無論是在組織結構上,還是種植的形態上都與SBOT更相似。13%~40%的腫瘤是雙側性,腫瘤平均直徑為7-8cm 。大體結構上更類似於卵巢的SBOT,腫瘤可以是囊內生長,也可以是外生性結構。顯微鏡下腫瘤可由宮頸型粘液上皮及漿液(纖毛細胞)型上皮混合組成,常常可混有少量其他的細胞類型(如:子宮內膜樣,鱗狀上皮或嗜酸性細胞)。常呈現出複雜的分級乳頭,上皮細胞排列成復層或叢狀。核異型一般為輕度到中度,分裂像不常見,有較多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同SBOT一樣,宮頸型MBOT也可顯示微乳頭結構,間質微浸潤和淋巴結累及,但不伴發腹膜假粘液瘤。

  MBOT可以伴有上皮內癌,其定義是MBOT中某些區域顯示癌的細胞學特徵,但無間質浸潤。但對其診斷的標準仍有些爭議,有些研究者認為粘液性交界性腫瘤顯示以下某一種或多種特徵就可診斷上皮內癌:中等到高度細胞異型上皮復層達到4層或更多層、腺腔內出現篩狀或出現無間質的乳頭狀增生。但目前一致認同的診斷上皮內癌的標準是:存在細胞學異型性應該達到重度(3級)。而對於具有過度的上皮分層和其他複雜的囊內生長結構,但細胞缺乏重度異型性,仍應視為交界性腫瘤,而不應診斷為上皮內癌。

  (三)、腹膜種植

  卵巢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經常伴有較高頻率的卵巢外病變。大約有20%~46%的SBOT出現盆腹腔漿膜及網膜表面的種植。腹膜種植分為浸潤性種植和非浸潤性種植。

  (1)浸潤性種植:組織學上表現為上皮雜亂無章的增生,不規則地延伸到腹膜下面的正常組織並將其破壞。種植灶常常由細長的乳頭、腺體、小的實性細胞巢或篩狀上皮巢組成。細胞一般輕度至中度異型,有時有重度異型,像高級別的漿液性癌。

  (2)非浸潤性種植在形態學上又分為兩種:有上皮增生但無間質反應的上皮性種植和伴隨明顯間質反應的促纖維生成性種植。上皮型的特點是:乳頭狀增生的漿液性上皮,位於腹膜表面或邊界光滑的間皮凹陷中,其下方的組織沒有被侵犯,細胞的異型性不明顯,沒有核分裂象,經常可以看到沙粒體。這一型的種植性病變類似其卵巢的病變。促纖維生成型特點是:增生的肉芽組織型纖維母細胞在腹膜表面形成斑塊狀結構,其中有小乳頭、腺體和類似腺體的結構、單個細胞以及小細胞巢。有研究者認為這些腺樣成分更象反應性的間皮增生。上述非浸潤性種植的兩種類型可同時存在。無論為何種類型的非浸潤性種植,均不影響其10 年存活率。

  有關腹膜種植病變究竟是真正的種植(即從卵巢腫瘤上脫落的腫瘤細胞種植到腹膜表面繼續生長),還是獨立於卵巢的原發腹膜腫瘤,一直存在著爭議。有學者認為卵巢SBOT所合併的“腹膜種植”可能是來源於第二Müllerian系統的病變,其性質可以與卵巢病變相同,也可以不同於卵巢病變。但一些臨床病理研究顯示,伴有累及卵巢表面的外生性SBOT以及微乳頭型SBOT的患者發生腹膜種植的危險度要高於囊內性SBOT患者,表明至少在一些病例中腹膜種植是真正的種植。

  不管腹膜病灶是多中心的原發病灶,還是種植後的病灶,種植的類型對於預後的判斷極為重要。浸潤性種植預後較差,50 %以上有復發,10 年存活率約 35 %。Bell 等報道浸潤性腹膜種植的複發率為65% ,而非浸潤性種植僅14 %復發。Seidman統計4129例交界性漿液性腫瘤經7.4年(中位數)隨訪,非浸潤性腹膜種植者存活率可達95%,而浸潤性腹膜種植者則降到66%。因此臨床醫生在手術時對腹腔應慎重地行多點活檢來尋找病變,漿液性交界性腫瘤中發生浸潤種植者是唯一的致死原因,只有這類患者需要化療。

  (四)、間質微浸潤

  卵巢交界性腫瘤可以伴有間質的微浸潤,其中SBOT中出現間質微浸潤的比例最高,大約有10%~15%的SBOT包含間質內微浸潤灶,在妊娠病人合併漿液交界性腫瘤時,其間質微浸潤的比例更高,有文獻報告微浸潤髮生的比例可高達80%。微浸潤灶非常小,通常不會引起顯著的間質反應。診斷時應採用交界性腫瘤伴微浸潤(borderline tumors with microinvasion)而不採用“微浸潤交界性腫瘤” (”mciroinvasison borderline tumors”)一詞。

  根據其形態學特徵可將其分為三種形式:前兩種主要見於SBOT,後一種見於MBOT。

  第一種形態特徵為:在腫瘤的乳頭纖維間質或囊內間質中出現單個細胞或細胞簇、巢。這些瘤細胞輕度至中度異型,具有豐富的嗜酸性胞漿。周圍間質一般正常或有輕度纖維組織增生。大部分報道的間質微浸潤都屬於這種類型。

  第二種很少見。鏡下特點是:小的實性細胞巢或微乳頭浸潤到間質中,其周圍常有清楚的空隙或裂隙。 其中還可出現篩狀結構以及圓形集合性的乳頭,類似浸潤性低度漿液性癌。

  第三種:在間質中出現單個細胞或由粘液上皮細胞組成的腺體及小簇/巢浸潤;浸潤灶周圍常有明顯的空隙,腺體不規則,邊緣不整,並常伴有間質水腫、纖維母細胞增生以及炎細胞浸潤。

  微浸潤灶的大小標準尚無定論。最初提出SBOT中微浸潤的診斷標準為:單一浸潤灶的最大徑≤3mm,後也有人提出面積≤10mm2。在2003年交界性腫瘤會議的多數參會者更傾向於採用任何單一病灶的直徑≤5mm。而對於MBOT微浸潤灶的標準,尚沒有統一標準,一些研究者仍採用與SBOT相同的標準,即浸潤灶最大徑不超過3mm,面積不超過10mm2,但也有些研究者採用不同的大小標準,但一般認為,如果微浸潤的最大徑不超過5mm,細胞的異型性未達到重度(高級別),預後都非常好。當腫瘤主要有MBOT組成,但其中的浸潤灶最大徑>5mm,可診斷為粘液性交界性腫瘤伴有粘液癌成分,並註明癌灶的大小,以提醒臨床醫師的關注。

  (五)、淋巴結受累

  淋巴結受累(Lymph node involvement)是指淋巴結中出現類似卵巢交界性的上皮增生,通常受累的是盆腔或主動脈旁淋巴結。據報道,在接受淋巴結取材的SBOT患者中有7-23%有區域淋巴結受累。這些病灶可能是淋巴竇中的真性轉移,也可能是將竇中的間皮細胞誤認為腫瘤細胞,或來源於苗勒包涵腺體的原發性卵巢漿液性交界性腫瘤。因而尚不能確認淋巴結受累是與卵巢腫瘤具有克隆性關係還是獨立性的病變,而且具有淋巴結受累的患者並未影響其預後。Seidman統計43例交界性漿液性腫瘤伴淋巴結轉移者,經6.5年(中位數)隨訪,存活率達98%。因此,建議不使用“淋巴結轉移”這一名詞,而是使用“淋巴結受累”來描述此類病變。

  (六)、腹膜假粘液瘤

  腹膜假粘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指在手術中發現盆腹腔內出現大量粘液腹水和/或在腹膜表面有多量粘液結節,通常還伴有卵巢和闌尾的粘液性腫瘤。以往認為,PMP是由原發卵巢粘液性腫瘤,尤其是腸型MBOT破裂後播散到腹膜而形成。但最近的形態學、免疫組化和分子遺傳學研究都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實際上幾乎所有的PMP都起源於胃腸道,尤其是闌尾粘液性腫瘤,而與PMP同時存在的卵巢腫瘤是繼發性的。PMP以往是作為診斷名詞使用。現認為PMP只是一種臨床描述,而不是一個病理診斷。對於腹膜假粘液瘤的患者,應注意檢查闌尾,並應對腹膜假粘液瘤標本作全面的組織學檢查,對其中出現的上皮成分進行分級:即良性、交界性或惡性。

  二、臨床特徵

  患者一般無特殊症狀。隨著腫瘤增大可表現為腹部不適、胃腸道症狀、泌尿系壓迫症狀。若腫瘤破裂,可出現急腹症表現。部分患者為婦科查體發現。

  三、腫瘤標記物

  漿液性交界性腫瘤常用的血清腫瘤標記物是CA125,Gotlieb 回顧分析了91例患者,75%漿液性交界性腫瘤患者術前CA125升高,平均為156IU/ml;而粘液性僅30%升高,平均為28IU/ml。而且CA125水平與腫瘤分期相關。Ia期患者僅有35%升高,平均67 IU/ml;有卵巢外播散者則高達89%升高,平均259 IU/ml。

  CA19-9是一種腫瘤相關性抗原,一般多見於消化系腫瘤。Engelen報道粘液性交界性腫瘤有57%術前CA19-9升高,因此推薦CA19-9作為粘液性腫瘤的腫瘤標記物。CA19-9同時可用於監測病情,建議粘液性腫瘤隨訪用CA19-9,早期發現復發。

  CEA在交界性腫瘤中陽性率僅7.7%~9%,對於診斷無特異性。

  四、影像學檢查

  彩色超聲檢查是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卵巢交界性腫瘤的聲像診斷:首先要有囊內複合體(即乳頭或房隔)、PI<1.0、缺乏腫瘤內匯合血管;結合CA125<150U/L,年齡<60歲,其診斷準確率可達91%。

  迄今為止,交界性腫瘤的最常見的兩個特徵聲像仍是囊內乳頭結構和多房隔,但不是診斷的敏感指標。儘管其陽性預測值和敏感性較差,但是特異性和陰性預測值高。最近Exacoustos回顧分析了33例交界性腫瘤患者的彩超資料,並與82例惡性、337例良性患者進行對比,發現交界性患者48%有小乳頭結構,即乳頭的基底寬度<10mm、高度<15mm,24%有房隔結構;而惡性患者更多表現為純實性或囊實性腫物,囊內乳頭基底寬度多>10mm、高度多>15mm;良性腫瘤多為單房、囊壁光滑、直徑<5cm的囊腫。交界性腫瘤僅9%為單房囊腫,惡性沒有單房囊腫。腫瘤的內部,特別是乳頭內部出現血流信號在交界性腫瘤和惡性更多見,分別是56.3%和66.7%,而良性沒有一例有血流信號。同時交界性和惡性腫瘤比良性腫瘤更多出現低阻力血流信號,但二者間沒有區別。如果特徵聲像結合血流情況,其特異性可高達100%,但敏感性下降到27%。

  Fruscella 進一步指出不同病理類型交界性腫瘤聲像特徵仍有區別。漿液性腫瘤和粘液性腫瘤中的宮頸內膜型具有較相似的特點:腫瘤體積較小,囊腔少(通常為單房)、囊內多有乳頭或實性區、乳頭內部血流低阻(RI<0.4)者多。而粘液性腫瘤中的腸型的特點是:單側、腫瘤體積大、多房隔(>10個囊腔者多)、囊壁光滑、囊內實性區或乳頭少(圖57-13)。

  五、冰凍病理診斷

  鑑於交界性腫瘤術前診斷率仍不高,術中冰凍病理顯得非常重要。冰凍病理的可靠性各家作者報道不一,尤其對粘液性交界性腫瘤。一般認為鑑別良惡性較可靠,但鑑別交界性與惡性或交界性與良性則不是非常準確。Wong報道200例冰凍病理的結果,22%粘液性交界性腫瘤誤診為良性,而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的誤診率為5%。對粘液性腫瘤的誤診率高,主要是粘液性腫瘤的異質性造成的。鑑於冰凍病理的侷限性,術中根據冰凍病理結果決定手術範圍仍具有相當的風險性。術前與患者和術中及時與家屬的溝通是十分明智的。

  lV、診治流程

  可疑交界性卵巢腫瘤的患者,先進行血清CA125和CA19-9檢查,以及陰道彩超檢查。術中送冰凍病理檢查。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實行保守手術,無生育要求患者的標準術式是留取腹腔沖洗液後作全子宮、雙附件、大網膜、闌尾切除術、腹膜多點活檢。不必常規切除盆腹腔淋巴結。術後無腫瘤殘留者和沒有腹膜浸潤的患者不必接受輔助治療。

  V、卵巢交界性腫瘤治療方法選擇的原則

  卵巢交界性腫瘤的治療主要為手術治療,除特殊病例外,現多不主張加用輔助治療。

  一、卵巢交界性腫瘤的保守性手術

  約1/3的卵巢交界性腫瘤患者年齡小於40歲,很多病人有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提示保守手術患者的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與進行了滿意的分期手術的患者無區別,都接近100%。而且保守手術後患者的生育、妊娠結局也很好,但術後需嚴密隨訪。

  保守性手術通常指患側附件切除,適用於年輕、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手術應滿足以下條件:①患者年輕、渴望生育;②確定為I期、對側卵巢和輸卵管正常;③術後有條件長期隨訪。年輕患者如一側卵巢有腫瘤時,一般開腹後留取腹水或腹腔沖洗掖,然後先作一側附件切除,剖視有可疑時送冰凍切片。如病理報告為交界性卵巢腫瘤,對側卵巢應作剖視,並送病理檢查,同時應仔細探查盆腔及上腹部,如均無惡性證據,可不再作其他手術。由於附件切除和囊腫剝除術後的複發率分別是2-3%和20%,因此囊腫剝除術僅限於雙側交界性卵巢腫瘤或已有一側卵巢切除的患者。切除標本應每1~2cm做一切片檢查,明確是否無侵襲。術後石蠟切片病理檢查如為癌,可根據情況進行卵巢癌再分期手術和/或加用化療。

  Kennedy等探討了有卵巢外病變或晚期患者行保守手術的可能性。76例交界性漿液性腫瘤患者,39/76例有卵巢外病變,28/74例為II或III期患者,其中66例隨訪了8~264個月(平均99個月)。僅有1/66例(1.5%)病情進展,死於廣泛播散的漿液癌;2/18(11.1%)例行保守手術者復發。長期隨訪顯示:卵巢外病變並不意味著腹膜種植,對年輕患者行保守手術是可行的。

  有作者報道交界性腫瘤患者行子宮+雙附件切除、附件切除和單純囊腫切除術後的複發率分別為5.7%、15.1%和36.3%。復發後可再次行保守手術,仍可獲得妊娠和長期存活。特別在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保守手術方式中,單純卵巢囊腫剝除術似乎也是適合的選擇。Yinon比較了40例附件切除和22例卵巢囊腫剝除術的結果,平均隨訪88個月。兩組患者腫瘤複發率無差異,分別是27.5%和22.7%;但是囊腫剝除組患者無瘤間期明顯短於附件切除組,分別是23.6和41個月(無統計意義)。共25例患者獲得妊娠38次,分娩35次。綜上所述認為保守手術的復發風險雖然顯著升高,但不影響最終的生存率。

  生育問題是保守手術後值得關注的問題。Morice綜述大約10-35%的患者術前即存在不孕問題,保守手術術後自然妊娠率32-65%,對持續不孕的病例可選擇試管嬰兒助孕。年齡與妊娠率密切相關,<35歲者妊娠率42%,35-40歲降為22%,>40歲沒有妊娠。促排卵藥是否增加癌變還有爭議。目前認為早期交界性腫瘤保守手術後促排卵治療是安全的。在晚期或微乳頭型患者最好不要應用促排卵+IVF,以免加速疾病進展。Fortin 報道了30例交界性腫瘤的不孕症患者術後接受促排卵治療,平均週期2.6個,中位隨訪時間93個月,在隨訪42個月時有4例復發(3例單純卵巢囊腫切除術)。所有復發病例仍然為交界性腫瘤,通過再次手術治療。目前所有患者無瘤生存,共有13例妊娠。保守手術後隨訪非常重要,保守手術後2年內,每3月複查一次,以後每半年一次。5年時複發率可達20%,即使妊娠分娩後也要隨訪。分娩後是否切除卵巢有爭議,需考慮多個因素:腫瘤組織類型、分期、保守手術的術式以及病人的意願。目前認為對能常規隨訪的患者不必推薦切除卵巢,只有復發時再切除。有些病人因心理因素或想簡化隨訪程序而在產後要求切除卵巢。

  在交界性腫瘤的手術中對側卵巢的楔形活檢問題值得注意。漿液性與粘液性交界性腫瘤均可以雙側發生,許多作者建議對健側卵巢行楔形活檢;但也有人反對,認為術後易出現卵巢周圍粘連而導致不孕。雖然目前微創技術和抗粘連製劑的應用能減少粘連的發生,但有報道肉眼外觀正常的卵巢,鏡下分析也無病灶,因此對對側卵巢活檢的價值提出疑問。目前尚無統一意見。

  既往主張在完成生育功能後切除保留的卵巢,現在認為可以繼續保留。

  二、卵巢交界性腫瘤的其他手術

  臨床I期成年人如不再需要生育時,標準術式是留取腹腔沖洗液後作全子宮、雙附件、大網膜、闌尾切除術、腹膜多點活檢。由於常常在同一腫瘤中同時存在良性、交界性和惡性成分,如術中冰凍切片病理檢查不能確定交界性或惡性,則一般應進行淋巴結清掃;II、III、IV期者可行腫瘤細胞減滅術。對於較晚期患者應行腫瘤細胞減滅術,但淋巴結是否切除值得質疑,因為它與生存期無關。臨床治療達到完全緩解的患者現多主張不進行二次探查術。

  三、腹腔鏡手術

  既往認為腹腔鏡處理交界性腫瘤尚不成熟,術前考慮到交界性腫瘤者不主張行腹腔鏡手術,避免種植。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進步,研究病例的增多,目前認為可選擇合適的病例安全有效地進行腹腔鏡手術。Vaisbuch 綜述了腹腔鏡處理交界性腫瘤的歷程,2003年後陸續報道多家醫療中心分別成功完成30例、24例、34例腹腔鏡手術,認為腹腔鏡手術治療交界性腫瘤是安全、有效的。Desfeux報道了48例腹腔鏡手術病例,儘管術中腫瘤破裂幾率增加,但與開腹手術患者的生存率無差別。一項意大利的多中心研究共納入113例交界性腫瘤患者,其中52例腹腔鏡手術,其餘開腹手術。腫瘤直徑2-30cm。腹腔鏡術中破裂和滲漏比例高達34%,而開腹僅7%(差異有顯著性)。複發率11.5%,但與手術路徑無關,也不影響預後。Maneo分析腹腔鏡術後病變持續存在與腫瘤大於5cm有關,病理為漿液性、分期為Ic以及行卵巢囊腫剝除術似乎都與病變有關。因此腹腔鏡手術似乎更適合於年輕、腫瘤小於5cm、有生育要求而行保守手術的早期患者,可以減少術後粘連,有利於術後懷孕。為減少復發,保守手術最好選擇切除患側附件。如果病變為雙側卵巢,才考慮囊腫剝除術。

  腹腔鏡處理婦科惡性腫瘤的穿刺口轉移率一般在約1%,與開腹手術無差別;交界性腫瘤術後穿刺口轉移僅有個案報道,因此穿刺口種植問題不應該成為反對腹腔鏡的理由,轉移診斷後需要手術切除。腹腔鏡手術中注意的事項:需要技術熟練的醫師,手術開始先留取腹腔沖洗液,仔細探查雙側卵巢和整個腹腔,可疑處送冰凍病理。術中如果腫物破裂,要徹底沖洗。建議使用取物袋。要避免術中對卵巢進行穿刺、活檢或切碎的操作。但是當腫瘤放置到取物袋內後,可以進行穿刺抽吸。

  四、卵巢交界性腫瘤是否需要再分期手術

  對於初次治療未行分期手術的患者,是否在病理確診後需要進行再分期開腹手術是臨床醫師關心的問題。Winter 分析了48例傳統分期手術與45例未分期手術的患者,發現儘管17%術後分期升級,但5年總生存率及複發率是沒有區別的。Rao對183例患者的資料分析,也認為交界性腫瘤患者不必常規行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因此,目前認為對初次未分期手術沒有大體殘留病灶的患者,儘管再分期手術會“升級”,但是這對治療是否有益處值得疑問。

  五、輔助治療

  超過I期的患者,是否需作輔助化療,各家意見還不十分一致。有文獻報道,輔助治療不僅不能改變交界性腫瘤患者的預後,過度化療可引起併發症,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尚無任何前瞻性隨機研究支持化療有益。但也有報道交界性腫瘤對化療並非完全不敏感,術後輔助治療仍有一定的近期療效。特別是術後有殘留病灶者,化療可使腫瘤鬆動、病灶縮小,待條件許可時再次手術,可達到將腫瘤完全切除的目的。

  因此,關於交界性腫瘤的術後輔助治療,提出以下幾點:①應明確交界性腫瘤輔助治療的目的是縮小病灶,有腫瘤殘留者可給予化療,為再次減瘤手術成功創造條件,但不能期待利用輔助治療改善預後;②FIGO I期及其他期別術後無腫瘤殘留者,不必接受輔助治療,但應嚴密隨訪;③沒有腹膜浸潤的患者不需要輔助治療,漿液性交界性腫瘤中只有發生浸潤種植者需要化療;④交界性腫瘤的腫瘤細胞增殖速度較上皮性癌緩慢,化療應有別於卵巢上皮癌,宜選用較溫和的方案,如PC方案較為理想,療程不宜過於集中;⑤建議開展腫瘤細胞DNA含量、倍體水平及有關癌基因的檢測,明確轉移灶的病理類型,使治療有的放矢。

  Vl、隨訪與影響預後的因素

  卵巢交界性腫瘤應象卵巢癌一樣進行隨訪。陰道超聲、婦科檢查及血清標記物是患者術後隨訪的常規項目,其中陰道超聲檢查是目前發現復發最有效的手段。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用CA125,粘液性腫瘤隨訪用CA19-9。

  最重要的預後因素是卵巢外病變的性質,II、III期患者腹膜種植的形態學是主要的預後因素,預後不良者顯示以下3種特徵之一:微乳頭型,被裂隙圍繞的實質上皮巢,浸潤其下方組織。漿液性交界性腫瘤伴微乳頭型預後差,10年生存率僅60%。如Ayhan分析了100例交界性腫瘤病例,發現小於30歲行保守手術、有微乳頭結構或腹膜種植者的無病生存率顯著降低。

  腹膜種植的類型決定患者的預後,伴有浸潤性腹膜種植的患者預後差。

  術後殘留病灶的大小也有預後意義,初次手術後有殘留病灶是預後不良的指標。無殘留病灶的患者影響預後的獨立因素有:DNA倍體,形態測定,FIGO分期,組織學類型和分級,年齡。特別是DNA倍體和形態測定可作為指導預後的指標。交界性腫瘤非整倍體者生存率僅15%。而手術方式和化療不是獨立的影響因素。來自瑞典的399例患者的隊列研究顯示,其中63例腫瘤DNA非整倍體,大多數輔以化療。經長達11年的隨訪,累積相對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別是99.9%和103.5%。非整倍體在大於60歲的患者多見;而且似乎粘液性腫瘤比漿液性腫瘤更多見(無統計意義)。

甚麼是卵巢交界性腫瘤?相關文章
卵巢交界性腫瘤是指上皮細胞增生活躍及核不典型,核分裂相增加,表現為上皮細胞層次增加,但無間質浸潤,是一種低度潛在惡性腫瘤。1929年Taylor就描述了卵巢半惡性腫瘤,是組織學特徵和生物學行為介於良性和惡性上皮性卵巢腫瘤間的一類腫瘤亞型,組織學檢查時無間質浸潤,但可有腹膜種植。1999年WHO提出了卵巢交界性腫瘤(borderlineovariantumors,BOTs)好發於生育年齡,發病年齡
發布於 2023-02-06 19:12
0評論
病理誤診有多種原因,其中疾病的定義、概念不清是常見的誤診原因之一。2014年新版《女性生殖器官腫瘤WHO分類》中提到了很多新的術語、概念和定義,這些變化代表著目前學術界對婦科腫瘤疾病的新認識。本文謹就上皮性卵巢腫瘤部分的改變進行簡要綜述。1、“交界性腫瘤/不典型增生性腫瘤”交界性腫瘤的原意指腫瘤的形態學及生物學行為介於良性的囊腺瘤與癌之間,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個概念發生了變化。目前認為只有漿液性
發布於 2022-10-19 11:19
0評論
卵巢組織成分非常複雜,是全身各臟器原發腫瘤類型最多的器官。不同類型卵巢腫瘤的組織學結構和生物學行為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於腫瘤的治療和預後也是至關重要的。【組織學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WH0,1973)制定的卵巢腫瘤的組織學分類法是目前普遍採用的卵巢腫瘤分類法。主要類型有:上皮性腫瘤,生殖細胞腫瘤,性索間質腫瘤,其他類型及轉移性腫瘤。1、上皮性腫瘤,佔原發性卵巢腫瘤50%~70%,其惡性類型
發布於 2022-10-02 02:00
0評論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也是女性生命的源泉。她們是位於子宮兩側的一對卵圓形僅如蠶豆大小的組織。她們是安靜的器官,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感受不到她們的存在。但卵巢大多數時候都默默儲存並孕育著生命的種子—卵子,同時分泌著維持女性性徵的重要內分泌激素。可能是生命的構造過於複雜和神秘,卵巢表現出了比其他器官更高的患病風險。在小小的卵巢上可能發生的疾病超過了30種,超出了大多數的臟器,而且其中絕大多數是腫瘤
發布於 2023-02-24 11:01
0評論
卵巢雖小,但其組織結構複雜,包括生殖細胞、血管、神經、脂肪、肌肉等。其中任何組織發生異常都可能成為腫瘤的組織來源。 卵巢主要有兩種功能: 一、產生卵子並排卵,體現其生殖功能; 二、合成並分泌性激素。 如果卵巢功能衰退就會導致: 1、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陰道萎縮乾澀等; 2、植物神經系統疾病:潮熱、易怒等; 3、體形變化:發胖,小腹臃腫等; 4、皮膚、毛髮變化:乾燥、失去彈性等,脫髮、光澤減退
發布於 2022-12-25 16:37
0評論
概述 腫瘤性卵巢囊腫症狀是卵巢囊腫當中最嚴重的一種現象。對於患有腫瘤性卵巢囊腫的患者,平時應該要及時的去醫院進行檢查以及治療,如果是非常嚴重的話,就應該通過手術把卵巢切除,從而能夠有效的預防死亡的症狀出現,這點對於女性來說是非常需要注意的,而且對於患有腫瘤性卵巢囊腫的患者,可能會有一些非常疼痛的症狀,所以一定要注意。 步驟/方法: 1、 對於患有腫瘤性卵巢囊腫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婦科疾病
發布於 2023-06-04 22:28
0評論
據WHO近期世界範圍統計資料,卵巢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中均僅低於宮頸癌佔第二位。而在西方國家,卵巢癌死亡率佔第一位,甚至比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死亡人數的總和還多。由於尚無成熟的早期診斷方法,卵巢癌發現時70%均為晚期,治療極其困難。常規的手術、化療難以治癒,即使暫時緩解亦常在2-3年後復發,而對這一部分病人反覆手術、化療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如果說卵巢癌是婦科腫瘤醫生面臨的最大挑戰
發布於 2022-12-20 09:55
0評論
一、卵巢上皮性腫瘤1、“漿液性交界性腫瘤,微乳頭亞型/非侵襲性低級別漿液性癌”和“低級別漿液性癌”:漿液性交界腫瘤組織形態學和生物學行為均界於良和癌之間,根據形態學特點,可分為普通型和具有特徵性的“微乳頭結構”兩大類,普通型的漿液性交界腫瘤命名為“不典型增生漿液性腫瘤”,而微乳頭狀腫瘤命名為“非侵襲性微乳頭狀(低級別)漿液性癌”。微乳頭狀結構與更高臨床分期及更多浸潤性種植相關,但與患者的總體預後
發布於 2022-10-19 11:29
0評論
1、卵巢腫瘤的干預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胎兒卵巢囊腫巨大時可引起羊水過多、肺發育不良或難產,有學者提出應在產前行抽吸減壓治療。由於大多數新生兒卵巢扭轉發生在產前,產前干預預防扭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許多學者建議囊腫的直徑大於4cm時,宜行產前囊液抽吸。產前雙側卵巢扭轉自截的現象亦是支持干預胎兒卵巢囊腫的證據。但另有研究表明,產前抽吸後囊腫的復發較為常見,甚至可在抽吸後1周就發生。抽吸還有引起囊內
發布於 2023-03-28 03:36
0評論
一、複發性卵巢惡性腫瘤的定義廣義的複發性卵巢惡性腫瘤可分為兩種情況,即復發和未控。1、復發(recurrence,relapse):即經治療後達到臨床完全緩解,在半年後再次出現腫瘤。2、未控(failureofthetreatment):即經治療後達到臨床完全緩解,在半年內再次出現腫瘤;或經治療後腫瘤持續存在。二、卵巢惡性腫瘤復發的跡象和證據復發的跡象和證據:1、腫瘤標記物升高;2、出現胸腹水;
發布於 2023-02-06 18:5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