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交界性腫瘤是指上皮細胞增生活躍及核不典型,核分裂相增加,表現為上皮細胞層次增加,但無間質浸潤,是一種低度潛在惡性腫瘤。1929年 Taylor就描述了卵巢半惡性腫瘤,是組織學特徵和生物學行為介於良性和惡性上皮性卵巢腫瘤間的一類腫瘤亞型,組織學檢查時無間質浸潤,但可有腹膜種植。1999年WHO提出了卵巢交界性腫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 BOTs)好發於生育年齡,發病年齡35一53歲,比浸潤癌早10年,常常偶然發現發病原因不詳。不育(未孕)、未產、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徵可能為發病的高危因素,妊娠、口服避孕藥有保護作用。發病率約佔上皮性腫瘤的10-20%。
組織學表現及生物學行為
BOTs佔卵巢上皮性腫瘤的10%一20%,包括漿液性交界性腫瘤、黏液性交界性腫瘤、子宮內膜樣交界性腫瘤、透明細胞腫瘤、Brenner交界性腫瘤及混和性腫瘤。其中漿液性交界性腫瘤佔全部BOTs的65%,黏液性交界性腫瘤佔32%。漿液性交界性腫瘤有25%一40%呈雙側性生長,且是典型的同源性腫瘤,而黏液性交界性腫瘤僅有8%為雙側性。與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相比,黏液性交界性腫瘤中I期的患者所佔比例較高。
WHO(1973)關於卵巢交界性腫瘤的基本診斷標準為:
①上皮細胞復層化;
②細胞核不典型性介於良、惡之間;
③增生的細胞叢脫離其正常位置;
④無明確的向鄰近間質浸潤。
1、漿液性交界性腫瘤的組織學診斷:一般採用Katzenstein等(1978)提出的標準:
①上皮細胞復層及/或呈出芽狀簇集;
②細胞異型性;
③核分裂;
④無間質浸潤。
Russel認為在無真正間質浸潤的前提下,上述四點中必須具備二點以上才能診斷。
2、粘液性交界性腫瘤的組織學診斷:Piura等(1992)關於粘液性交界性腫瘤的診斷標準為:有上皮增生,無間質浸潤,並具有以下3項中的兩項:
(1)絨毛樣腺狀增生;
(2)有絲分裂象或細胞不典型;
(3)細胞不超過4層;
腹膜種植的確定:Suva對腹膜種植診斷標準如下:
①在間質內尋找單個或成群上皮細胞,若達到一定數量則稱“澎潤性種植”;
②腹膜表面或頂端無纖維組織反應,而上皮細胞穿透下方組織亦稱“浸潤性種植”;
③若種植部位廣泛纖維化,僅少數單個細胞位於間質內,則稱“種植伴早期浸潤”。
Scully (1999)認為卵巢交界性腫瘤存在淋巴結轉移,發生率為1%一16%,與臨床分期無關。受累淋巴結多屬盆腔、主動脈旁淋巴結。不論腫瘤是否伴發種植,其受累淋巴結病變類似,預後報道不一。非浸潤性種植者淋巴結受累一般不影響預後,而浸潤性種植者有較高的複發率,偶有轉化為明顯癌者則影響預後。
診斷
對於任何術中發現卵巢腫瘤異常者均需腹水細胞學或腹腔沖洗液的檢查,並送冰凍病理明確腫瘤性質。有報道分析,冰凍切片與石蠟包埋組織的組織學診斷符合率為72、7%,9、0%的漿液性交界性腫瘤以及36、6%的黏液性交界性腫瘤被誤診,冰凍切片對BOTs診斷敏感性為86、5%,特異性為57、1%。術前腫瘤標誌物及影像學檢查只能作為一種參考,血清CA125對診斷BOTs是非特異性的,且與漿液性卵巢交界性腫瘤關係更密切,而CA199與黏液性卵巢交界性腫瘤相關。影像學檢查中,有學者報道超聲敏感性最高,優於CT及MRI及PET,且在術後隨訪中,超聲對復發的BOTs患者檢出率優於CA125。術前作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曾用於評價卵巢腫瘤的性質,交界性瘤和惡性腫瘤檢出率相似,分別為90%和92%其血流豐富,阻力指數(RI)和脈衝指數(PI)與良性瘤比較均顯著降低,但在正常人群中篩查不夠敏感,也無特異性
治療
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BOTs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療手段。手術方式分為保守性以及根治性兩類,保守性手術即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包括腫瘤剔除術、患側附件切除術等。根治性手術為全子宮與雙附件切除術,以及卵巢外病灶的切除。採用何種手術方式需根據分期、患者年齡以及對生育的要求等進行綜合判斷。
保守性手術
保守性手術對於BOTs患者為了保留生育功能而施行的至少保留部分卵巢和子宮的手術為保守性手術。適用於I期、年輕、渴望生育的患者。保守性手術的術式包括單純腫瘤剔除術或患側附件切除術、腹腔沖洗液細胞學檢查、腹膜多點活檢,單純腫瘤剔除術後的複發率高於患側附件切除術。其原因有腫瘤邊界不清、手術切緣術中病理診斷困難、且腫瘤存在多灶性生長的特點。總之,多數學者認為,為了減少復發同時保留生育功能,保守性手術更傾向於行患側附件切除術,單純腫瘤剔除術僅適用於腫瘤為雙側性或患者曾行一側附件切除術,僅餘患側附件者。對單側 BOTs患者,很多學者建議術中同時常規行對側卵巢活檢,但是,有報道發現在很多肉眼觀察正常的卵巢組織中顯微鏡下並未發現病灶,相反,在很多複發性BOTs患者中,前次手術術中曾對對側卵巢組織進行活檢卻並未發現病灶。此外,活檢可引起生育力下降,因為可增加
術後粘連等併發症。所以,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除非術中肉眼觀察對側卵巢有可疑病灶,否則不建議常規活檢對側卵巢組織。輔助生殖技術與卵巢癌關係尚不清楚。
根治性手術
適用於無需保留生育功能的各期BOTs患者。I期患者的手術方式為全子宮、雙附件、大網膜、淋巴結切除術,即標準的分期手術。但是,最近有4位學者通過回顧性的研究認為,雖然分期手術相比保守性手術,可以發現一些肉眼認為正常的種植病灶,但並不影響預後主要是BOT,患者的種植病灶通常為非浸潤性,且淋巴結轉移往往也是孤立的。Ⅱ-Ⅳ期患者行腫瘤細胞減滅術,BOTs很少廣泛轉移及深部浸潤,即使晚期病例亦能全部切除,應力求全部切除術中能探查到的所有病灶,特別注意腸管上的病灶,以免將來複發致腸梗阻,能否完全切除腫瘤對患者預後大不相同。BOTs淋巴結轉移的陽性率低,盆腔淋巴轉移的發生率為2、8%,腹主動脈旁淋巴轉移發生率為3、2%。因此,多數學者認為淋巴結轉移在BOTs中很少見,不推薦把淋巴結切除或活檢作為BOT,術中的常規步驟。
化療一般認為對分化好,代謝活性類似於良性腫瘤的BOTs化療敏感性差,效果不佳。多數學者認為I期BOTs術後不需輔助化療,而Ⅱ-Ⅳ期BOTs化療與否迄今仍有爭議
LMP惡性程度低、預後好。I期5年生存率可達80%一100%,Ⅲ 期亦可達64%一96%。其復發晚,復發可延長至20年,複發率隨時間推移而增加。腫瘤的DNA倍體、微乳頭結構、浸潤種植、線粒體活性不是腫瘤復發和死亡的顯著預測指標。與生存率密切相關的預後因素是年齡、復發和手術方式,與手術負相關的是輔助治療和殘餘灶。國內報道卵巢上皮性癌的5年生存率:臨床Ⅰ、Ⅱ、Ⅲ、Ⅳ期分別為90、 0%、72、 7%、35、 9%、15、 0%;G1、G2、G3分別為81、4%、50、 5%、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