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理論基礎
發生於左上腹的腹膜後腫瘤,由於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其外科診斷治療亦有特殊性,本章結合我院的經驗做一簡介。
我院總結了71例左上腹腹膜後腫瘤的診治經驗,年齡0.5~76歲,平均39.1歲。男女發病例數接近。該部位腹膜後腫瘤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為脂肪肉瘤、神經鞘瘤、畸胎瘤、平滑肌腫瘤、節細胞神經纖維瘤、神經母細胞瘤。其它類型有副神經節瘤、惡性淋巴瘤、惡性間質瘤、轉移性腫瘤、原始神經外胚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惡性血管外皮細胞瘤、滑膜肉瘤、惡性Brenner瘤、絨毛膜上皮癌等。
臨床上,左上腹腹膜後腫瘤多表現為上腹或左上腹疼痛不適,伴左腰背部酸脹、腹脹等,上腹脹痛有時可因右側臥位而減輕,腰痛可放射至左下腹,少數情況下可伴有左肩部不適,左上肢麻木,或左側大腿疼痛、麻木。左上腹脹可於餐後明顯,有時呈壓迫感。左上腹腹膜後腫瘤病人尚可出現發熱、納差、嘔吐、乏力、消瘦、仰臥時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這些表現多系腫瘤對周圍臟器壓迫、累及神經或長入左側胸腔所致。
左上腹腹膜後腫瘤長到一定程度即可累及周圍臟器,腫瘤向上可達左膈頂,可出現反應性胸腔積液,腫瘤可與左膈肌粘連浸潤,尚可通過膈肌裂孔轉移至縱隔下部後側。肝左葉可受侵犯,左側腎及腎上腺受此部位腫瘤擠壓、包繞、侵犯者常見。若為神經源性腫瘤,尚可見椎體及椎間孔受累。胃、脾、胰體尾多被左上腹腹膜後腫瘤頂起,可出現進食困難、脾大等表現。此部位腫瘤伴淋巴結轉移者,融合腫大淋巴結可分佈於腹腔動脈、肝動脈周圍,所有這些均為外科治療增加了難度。
左上腹腹膜後腫瘤約20%可門及腫塊,有時患者因偶然發現左上腹腫塊而就診。術前B超、CT、MR等影像學檢查能發現病灶並提供腫瘤部位、大小、形態、實質特性、周圍臟器改變等信息,定位診斷準確率100%。但定性診斷困難,我院統計為11%,且多為脂肪肉瘤、畸胎瘤等特徵性強的腫瘤。
左上腹腹膜後腫瘤手術切口的選擇對順利完成切除頗為重要。多選擇胸腹聯合切口,如反“L”形、“L”形、弧形、“├”形等,縱切口可經腹部正中或經腹直肌,胸部切口可經第6肋間、第7肋間等。還有選擇雙肋緣下大屋頂形切口、胸11棘突旁至髂前上棘之斜切口、左上腹大“十”字切口者。術中根據需要可採取左腰部墊高或右側臥位。
左上腹腹膜後腫瘤徹底切除的關鍵在於熟悉解剖,善於進行聯合臟器切除。由於腫瘤的侵犯,左腎聯合切除者常見,尤其是腎周脂肪囊來源的脂肪肉瘤。聯合切除左腎的前提條件是術前檢查證實右腎功能良好。如腫瘤累及部分腎皮質,亦可行部分腎切除。如腫瘤僅累及腎血管,亦可僅切除一段腎血管,動脈可行血管架橋,靜脈則可與卵巢血管吻合,或僅靠側支迴流,如單純血管破裂可僅行修補。膈肌受侵犯者可行部分切除,或切開膈肌清除胸部腫瘤,術後須放胸腔閉式引流。其它聯合切除的臟器有部分或全部胃壁、胰體尾、脾、肝左葉、結腸脾曲、左側腰大肌、部分椎體、左腎上腺等。
我院統計的71例左上腹腹膜後腫瘤肉眼完全切除率為96%,出血最多6 000ml,輸血最多5 400ml,手術時間最長者為12h。
術後獲得隨訪者56例均存活1年以上,15例復發者均進行了再次手術,3年生存率達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