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20 15:55

第三節 腹膜後腫瘤的生物治療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腹膜後腫瘤中心羅成華

腹膜後腫瘤生物治療中,以CD117為靶向的惡性間質瘤的治療,是目前最有前景、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治療方法。格列衛的問世使得腫瘤治療進入了分子靶向的時代,建立了未來藥物治療的一種發展模式,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應用格列衛治療腹膜後惡性間質瘤近兩年已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及熱點。自從應用該藥物以來,已產生難以置信的療效。目前格列衛已被公認為治療腹膜後惡性間質瘤的有效藥物。

格列衛(Gleevec or Glivec)系商品名,其通用名為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代號為STI571,化學名為:4-[(4-甲基-4-哌嗪)甲基]-N-[4-甲基-3-{[4-(吡啶)-2-嘧啶]氨基}苯基]-苯胺甲磺酸鹽,屬於2-苯氨基嘧啶的衍生物,分子式為C29H31N70CH4SO3,分子量為589.7。

格列衛最初是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的分子起因而設計的,是第一個用於臨床治療惡性腫瘤的細胞信號傳導抑制劑。格列衛被用於治療惡性間質瘤首先見於2001年Joensu等的報道。其實早在1988年,人們就開始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合成,當時有學者已經注意到BCR-ABL蛋白激酶的持續激活在CML的發病中起重要做用。在Druker的提議下,瑞士汽巴-嘉基藥廠的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尋找BCR-ABL蛋白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通過篩選,確定了2-苯氨基嘧啶為先導化合物,通過構效關係分析,以酪氨酸激酶的ATP位點為基礎設計合成了CGP5714B,也就是STI571。並首先證明該藥是PDGFR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劑,後來證明能特異性抑制BCR-ABL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

研究發現,格列衛通過與ATP競爭性結合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核苷酸結合位點,使得激酶不能發揮催化活性,底物的酪氨酸殘基不能被磷酸化,使其不能與下游的效應分子進一步做用,從而導致細胞增殖受抑,誘導細胞凋亡。

1992年汽巴-嘉基藥廠實驗室合成格列衛,1994年9月車間合成,1997年11月首次用於人體研究。1998年7月、1999年12月和2000年6月先後進行了格列衛治療CML的I、II和III期臨床試驗。2001年5月10日被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CML,2002年2月1日被FDA批准增加胃腸道及腹膜後惡性間質瘤適應證。

格列衛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為98%,95%與血漿蛋白結合,代謝產物為N-去甲基哌嗪衍生物。該藥的清除半衰期為18h,活性產物半衰期為40h,1周內可以排洩81%,其中大便排出68%、小便13%,約25%為原藥排出,其餘為代謝產物。常見的副做用有輕度消化系統反應、肌痛、肌肉痙攣、眶周及下肢浮腫、水瀦留及骨髓抑制,病人均可以耐受。劑量>600 mg/d時,副做用增加。

格列衛治療有效的患者可能再次手術,用藥後病情穩定就應繼續服藥。如果出現對格列衛耐藥,則選擇其它的傳統治療措施如減瘤手術、放療、動脈栓塞化療、腹腔化療等。對於復發的腹膜後惡性間質瘤可以採用格列衛聯合常規的治療手段。格列衛只能控制而不能完全治癒腹膜後惡性間質瘤,這已是不爭之事實。故有學者建議在使用最大劑量的格列衛治療後,如果仍然有影像學可以檢測到的病灶,應該採用切除手術或減瘤術。

在格列衛治療中發現耐藥問題日益突出,一般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①宿主通過肝臟P450酶對藥物進行了化學修飾使其失效或減效。或者血漿中產生了急性反應蛋白的酸性糖蛋白,與格列衛結合,抑制了格列衛與酪氨酸ATP位點的結合。②酪氨酸ATP位點的突變,使其不能與格列衛結合。或者酪氨酸基因擴增,結果酪氨酸激酶產物增加,此時需要增加格列衛的用量。細胞內的多藥耐藥P-糖蛋白表達增加,結果藥物泵出增加,降低了細胞內的格列衛做用濃度。在CML中,部分患者使用600mg/d,甚至用到800mg/d,確實可以增加療效或使部分無效(耐藥)的患者再度有效,但在腹膜後惡性間質瘤患者中,尚未做這樣的嘗試。

摘自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普通外科部羅成華主任主編《腹膜後腫瘤》書

本文系羅成華醫生授權發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腹膜後腫瘤生物治療的特點相關文章
腹膜後腫瘤術後的併發症一、術後出血術後出血是腹膜後腫瘤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若不及時加以處理,可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腹膜後腫瘤手術造成的創面常是很大的,手術結束前雖進行了徹底的止血,但這類病人的凝血機制往往存在一定的問題。我院常規在術後繼續用較大劑量的止血劑。嚴格觀察病人的血紅蛋白量的變化和腹腔引流液的性質和量。若病人的腹腔引流液呈較濃的血性,且量較多,加上血紅蛋白量持續下降,則應高度懷疑有腹腔內
發布於 2022-12-20 16:35
0評論
腹膜後腫瘤的綜合輔助治療軟組織肉瘤病人的臨床評價及治療仍是醫生面臨的一個挑戰,從20世紀80年代初,有經驗的多專業腫瘤隊伍的積極治療手段已大大提高了對這些病人的認識。多專業團隊應包括外科醫生、腫瘤放療學家、腫瘤內科學家、病理學家、放射學家、康復治療師、腫瘤護士及社會工做者。因為腹膜後腫瘤發病率低,這些病人應在有肉瘤處理經驗的醫學中心處理。每一相關臨床醫生應不斷深入瞭解軟組織肉瘤及其生物學行為,這
發布於 2022-12-20 16:30
0評論
隨著第一例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成功,腹腔鏡技術已廣泛被外科醫生所掌握,到目前為止,很多手術已經把經腹腔鏡途徑做為標準術式。在普外科領域內,腹腔鏡已經適用於各種術式,包括肝臟、胰腺、脾臟、胃腸等手術。但對於腹膜後腫物,通常因為患者在就診時因為腫瘤體積較大,周圍血管及其他臟器受累,經腹腔鏡手術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腹腔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到目前為止,經腹腔鏡行腹膜後腫物切除手術開展的單位還很少
發布於 2022-10-08 19:03
0評論
第一節理論基礎發生於左上腹的腹膜後腫瘤,由於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其外科診斷治療亦有特殊性,本章結合我院的經驗做一簡介。我院總結了71例左上腹腹膜後腫瘤的診治經驗,年齡0.5~76歲,平均39.1歲。男女發病例數接近。該部位腹膜後腫瘤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為脂肪肉瘤、神經鞘瘤、畸胎瘤、平滑肌腫瘤、節細胞神經纖維瘤、神經母細胞瘤。其它類型有副神經節瘤、惡性淋巴瘤、惡性間質瘤、轉移性腫瘤、原始神經外胚瘤、惡
發布於 2022-12-20 15:40
0評論
腹膜後腫瘤手術中最常發生和最嚴重的問題是大血管的損傷和大出血。由於腫瘤體積較大,腫瘤位置深在,血管被推移、擠壓,加之在分離腫瘤時受切口不夠大等因素所限,受壓之血管常不易很好地顯露,故稍不注意就可能傷及血管。靜脈較動脈易於被損傷。動脈壁較厚,為了徹底切除腫瘤,可將緊靠腫瘤的動脈外膜分離,一般不致分破動脈。但有時動脈因長期受壓,局部血管壁組織已受損,即使是分離外膜也可能分破血管。這種情況最常見於盆腔
發布於 2022-12-20 17:10
0評論
腹膜後腫瘤遠處轉移的輔助治療全身細胞毒性化療在轉移性軟組織肉瘤病人中是姑息性方法。骨肉瘤、尤文肉瘤及兒童橫紋肌肉瘤對化療反應敏感,而且,對無法選擇治癒性手術的成人軟組織肉瘤,化療似是目前最好的姑息性治療。在相當一部分病人可獲得客觀上腫瘤縮小及症狀緩解,毒性反應尚可以接受。曾經或目前常用於治療轉移性軟組織肉瘤的細胞毒藥物包括:阿黴素,環磷酰胺,異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長春新鹼,順鉑,更生黴素及氮酰咪
發布於 2022-12-20 15:50
0評論
四、神經組織的損傷北京大學國際醫院腹膜後腫瘤中心羅成華 腹膜後腫瘤原發於神經組織的有來自脊神經的神經纖維瘤和神經鞘瘤(惡性的為惡性神經纖維瘤和惡性神經鞘瘤),來自交感神經系統的有副神經節瘤(惡性副神經節瘤)。良性神經纖維瘤比較常見,一般長得比較大才被發現。多數切除並不困難。但腫瘤的基部常位於椎間孔處,想較徹底地切除腫瘤就有可能傷及神經,但只傷及一根神經,一般不遺留甚麼症狀。若傷及多根神經就可出現
發布於 2022-12-20 16:45
0評論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是指發生在腹膜後間隙的腫瘤,並不包括原在腹膜後間隙的各器官的腫瘤。是一種較少見的腫瘤。以惡性居多,約佔70%。良性腫瘤以畸胎瘤、神經鞘瘤、纖維瘤為多見,惡性腫瘤以脂肪肉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經纖維肉瘤和惡性淋巴瘤為多。除少數腹膜後腫瘤,如嗜鉻細胞瘤能分泌化學介質產生明顯的臨床症狀易被早期發現外,絕大多數腹膜後腫瘤初起時無症狀。當腫瘤逐漸長大,產生壓迫症狀,或被病人偶
發布於 2022-12-01 07:31
0評論
近些年癌症的生物療法廣告尤其氾濫,其中不乏正規大型醫院的宣傳,如何識別其中的騙局和虛假之辭呢?如果有醫院聲稱是本院的新發明,或者全國獨一無二的新的免疫療法或生物療法,可以肯定是騙人的。如果哪家醫院或個人吹噓他的新生物療法治癒率高得驚人,又沒有其他機構重複驗證,幾乎可以肯定是騙子。在網絡、電視、報紙等各種媒體上,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醫療廣告。其中,癌症的治療廣告尤其多,也尤其吸引眼球。因為癌症病人面
發布於 2023-03-20 05:06
0評論
“生物免疫治療成為最令人矚目、最鼓舞人心的焦點,將成為21世紀人類攻克癌症具有戰略意義的一個重要方面”。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統處於被抑制的狀態,生物免疫治療可激活免疫細胞,從而利用免疫細胞殺滅腫瘤細胞。另外,因為機體內免疫細胞分佈廣泛,可以殺滅殘存的腫瘤細胞。 癌症在現在的醫學技術下已經不全是不治之症了,醫學的迅速發展也預示著治療不會停留於一種方法。會有更進步的方法來取代或更好的輔助治療。 當人們患
發布於 2023-10-24 20:1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