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中子放療
快中子為高線性能量轉換器(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射線,由於其相對生物效應(relative biology effect,RBE)高,氧增強比(oxygen enhancement ratio,OER)低,不受細胞週期的影響,亞致死和潛在致死性損傷修復少的特點,適宜於很多腹膜後腫瘤的治療。
快中子治療亦可分術前、術後放療或術前+術後放療。術前快中子照射劑量一般為10~15Gy,術後放療劑量一般為10~20Gy。可用快中子與光子混合放療,以便減輕單純快中子照射引起的併發症。如Hamburg等治療13例術後有殘餘的脊索瘤,腫瘤直徑2~400px。11例用快中子治療,2例用快中子+光子治療。照射劑量為11~16.2Gy快中子,平均隨訪27個月,8/13無局部進展,局部控制率50%,4年生存率45%,均未出現急性或後期放射損傷。
二、調強適形放射治療
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人Takahashi就提出了適形放射治療的概念,即照射野的形狀適合被照射病變(靶區)的形狀。適形照射解決了照射野的形狀適形,避免或減少了對正常組織器官的照射,但未解決由於腫瘤厚度不一致而導致的所需劑量不均勻問題。於是進一步研究產生了調強放射治療,即是在照射過程中,各個方向的照射野內各點的輸出劑量率,可根據靶區腫瘤的形狀、厚度和密度自動調節,使靶區內各點的劑量分佈均勻,滿足治療上的要求。把適形照射和調強照射兩者相結合,稱之為調強適形放療。
對於腹膜後腫瘤,尤其是腫瘤部分切除或無法切除者,應用調強適形放療的目的是把照射劑量最大程度地集中到腫瘤組織的同時,儘可能使周圍正常組織器官少受或免受照射,並使整個腫瘤受量均勻,從而能提高對局部腫瘤的控制率,降低複發率,同時也能改善其治療後的生存質量。
三、腹膜後腫瘤放射損傷及併發症
腹膜後腫瘤對放療普遍敏感性低,所需放療劑量大、時間長,加上腫瘤前後阻擋臟器多,易受放療損傷,故併發症發生率高。腹膜後腫瘤放射治療後引起的全身反應主要有噁心、嘔吐、乏力、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等,局部反應主要與受照射正常組織器官有關,如腸道受照射後急性期可引起放射性腸炎、腹脹、腹瀉等,晚期可引起腸狹窄、腸穿孔、腸壞死等。其它器官受照射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傷,如放射性肝炎、腎炎、膀胱炎、脊髓炎、截癱等,主要與腫瘤及放療部位、受照射器官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和受照射劑量有關。
Glean等探索用放、化療多種方法結合治療腹膜後肉瘤。一組37例高惡性腹膜後腫瘤完全切除後繼續接受輔助治療,所有37例病人均接受術後放療,21例接受化療,3年實際生存率43%,似乎不受化療影響。放療及化療耐受差,在這些病人中與長期毒性顯著相關,這些病人都是處於手術恢復期過程中進行治療的病人。
因此,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腹膜後肉瘤的術前多方式治療上,細胞毒性化療及放療增敏劑,已成功應用於切除前的外照射過程中。術前治療因為在病人耐受力最強時給予,所以益處大,可使切除的失敗風險減到最小,或使本無法切除的腫瘤變得可完全切除。近年來同樣處於研究熱點的是在腫瘤完全或部分切除術後早期採用腹腔內化療。但上述各種方法中,尚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已變成腹膜後腫瘤治療的標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