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22 23:55

  一、關於面癱

  面癱就是面神經麻痺造成的,面癱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的發病原因:

  1、貝爾面癱(Bell,sPalsy)

  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急性面癱,可能跟病毒感染有關,大約70%的急性面癱是由貝爾面癱造成的,發病率約15-20/100000,20-40歲多發。目前對該病進行面神經減壓的適應證仍有爭議,一般認為完全面癱患者(ENOG示神經變性>90%)應及早行面神經減壓術。

  2、面神經外傷:應儘快手術,使面神經及早獲得減壓。手術時間越早,面癱恢復越良好。

  3、顱腦顱底手術:包括CPA區手術、經迷路以及顳下窩顱底手術等。

  4、頸部手術:如腮腺切除等。

  5、中耳炎:中耳炎患者經檢查證實乳突骨質有炎症或破壞者應儘快手術,使面神經及早獲得減壓。手術時間越早,面癱恢復越良好,改善不明顯者與面神經受炎症破壞嚴重、時間過長失神經功能有關。

  6、Hunt綜合症(Ramsey-HuntSyndrome)是帶狀皰疹的一種特殊類型,具有典型的耳痛、外耳皰疹及周圍性面癱。

  7、其他疾病:包括面神經腫瘤、顳骨以及側顱底腫瘤等。

  面神經腫瘤因其生長部位不同而臨床表現各異,早期症狀隱蔽,臨床極易誤診。面神經鞘瘤最常見的症狀是漸進性面神經麻痺,也可以聽力下降或面肌痙攣為首發症狀。應注意與貝爾氏麻痺、原發性半面痙攣以及聽神經瘤進行鑑別診斷。大多學者公認原發性面神經瘤宜儘量採用手術療法,早期及徹底地切除腫物。

  二、眩暈的外科治療

  周圍性眩暈的外科治療主要針對難治性眩暈患者,對於藥物以及康復治療無效或效果欠佳者,可以緩解眩暈症狀,部分患者可以達到根治眩暈的效果。原則上,單側周圍性眩暈,對側前庭功能良好,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或者效果差的情況下均可選擇外科手術來解決,當然根據周圍性眩暈的不同類型以及不同手術方式還有具體的規定。

  1、梅尼埃病(Ménière’sdisease,MD)

  MD是一種特發性內耳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為膜迷路積水,膜迷路積水的原因尚未闡明,但多因素致病的理論被多數人接受;臨床特點為複發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伴耳鳴和耳脹;外科治療方法包括內淋巴囊減壓術(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ESD)、前庭神經切斷術(vestibularneurectomy,VE)、迷路切除(labyrinthectomy)、半規管阻塞術(posteriorsemicircularcanalocclusion)等。

  MD各種外科治療方法各有優缺點,臨床上可以根據患者聽力情況、手術療效以及患者治療意願來選擇相應外科治療方法,其中內淋巴囊手術由於操作簡單、不影響聽力、眩暈控制率可達75%,被認為是外科治療MD的首選術式。

  2、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

  90%的BPPV症狀可採用物理治療得到緩解,包括耳石復位、習服訓練等,僅物理治理無效,症狀反覆發作的少數BPPV患者需要採取外科治療控制眩暈症狀。目前多采取後半規管阻塞術(posteriorsemicircularcanalocclusion)治療難治性BPPV。

  三、顳骨―側顱底疾病

  由於過去極高的手術死亡率和致殘性手術併發症,側顱底曾被視為“手術禁區”。但隨著側顱底手術方法的不斷改進,其併發症不斷減少,而成功率和患者術後成活率均顯著提高。

  現代側顱底手術的創立和發展是耳外科、耳神經外科、神經外科、頭頸腫瘤外科以及影像學科等諸學科在臨床醫學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的成就,其中也包括現代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成果。隨著手術方法和手術設備的日臻完善,以及腫瘤綜合治療方法的逐步改進,側顱底腫瘤的治癒率及病人生存質量將進一步提高。

  顳骨―側顱底疾病主要包括:

  1、來源於顳骨的腫瘤,包括:中耳癌、面神經瘤、鼓室體瘤、先天性膽脂瘤或上皮樣囊腫、顳骨鉅細胞瘤等。

  2、來源於顳骨上的腦底腫瘤,包括:聽神經瘤、三叉神經瘤、腦膜瘤等。

  3、來源於顳骨下的腫瘤常見為頸靜脈球瘤。

  目前多采用各種顳骨、巖骨切除手術、顳下窩入路(lateralinfratemporalfossaapproaches)、顱中窩入路(middlefossaapproach)、乙狀竇後入路等進行治療。

神經耳科疾病有哪些?相關文章
NMO是一種以嚴重的視神經炎和長節段橫貫性脊髓炎(LETM)發作為特徵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症性疾病。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對NMO的認識已取得巨大的進步。這主要得益於疾病特異性的自身抗體,NMO-IgG,以及隨後其主要的自身靶抗原,水通道蛋白4(AQP-4)抗體的發現,從而使得NMO與MS區別開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疾病。目前的診斷標準(指2006年的診斷標準)中,NMO的診斷依然需要出現視神經炎和脊髓炎
發布於 2023-03-16 06:46
0評論
神經系統疾病的症狀可分為缺失症狀、釋放症狀、刺激症狀及休克症狀。 1、缺失症狀 神經系統遭受損傷時正常功能喪失,此即缺失症狀。例如大腦內囊出血時運動及感覺傳導束損傷,對側肢體癱瘓,感覺消失。 2、釋放症狀 正常情況下,高級中樞能抑制下級中樞的活動,高級中樞損傷後,對低級中樞的抑制解除,其功能活動便增加,此即釋放症狀。如內囊出血後,大腦皮質對皮質下運動中樞的抑制解除,皮質下中樞活動增加,引起癱瘓肢
發布於 2023-06-19 19:04
0評論
癲癇:各類癲癇的綜合評估和外科手術。 頑固性疼痛:各類頭痛、神經痛(如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中樞性疼痛、幻肢痛、殘端痛)、慢性骨關節痛、癌性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面肌痙攣的外科治療。 小兒腦癱:痙攣型腦癱的手術治療。運動障礙性疾病: 帕金森病、原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舞蹈症、抽動穢語綜合徵等綜合治療。 功能性神經疾病是一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神經系統生理功能失調所致。常
發布於 2023-12-11 15:59
0評論
概述 神經梅毒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身體症狀,所以出現神經梅毒的患者及時的進行緩解,可以有效的避免神經梅毒的問題加重,而且出現神經梅毒患者可能會出現視神經萎縮,麻痺性痴呆等等症狀,需要多加註意進行治療,從而避免神經梅毒的出現,而且因為神經梅毒是具有傳染性的,要多加註意進行控制,從而有效地預防自身出現神經梅毒,也就可以有效地保證自身的正常。 步驟/方法: 1、 神經梅毒出現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自身
發布於 2023-02-23 05:41
0評論
概述 因為神經梅毒也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它會導致患者的身體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所以一般出現神經梅毒的患者,及時的進行控制,可以有效的避免神經梅毒的影響,也可以有效地影響患者的身體,也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的身體症狀加重,從而良好地控制神經梅毒的發展,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影響他人,或者是影響家人,從而良好的保證患者的正常生活等等。 步驟/方法: 1、 如果患者出現神經梅毒,那麼可能就會出現視力下降
發布於 2023-02-23 05:25
0評論
近年來,神經影像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臨床對癲癇病研究、認識及診治水平。目前除有顱骨X線平片外,還有顱腦超聲波檢查(CUS)、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C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CT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影像學診斷,CT的整體敏感性及特異性均不如MRI,癲癇中的應用也
發布於 2023-03-16 18:56
0評論
近年來隨著神經病理學、神經影像學、遺傳學的研究進展,於2002年在第110次ENMC(EuropeanNeuromuscularCentre)國際工作會議上提出了CCDDs的概念。這是一組先天性、非進行性的顱神經肌肉疾病,可以散發或家族性遺傳,該病因為神經源性而不是肌源性,是由於一條或多條顱神經發育異常或完全缺失,從而引起的原發或繼發對肌肉的異常神經支配,故稱之為先天性顱神經異常支配性疾病(co
發布於 2022-09-26 14:33
0評論
甚麼是脊柱神經外科?脊柱神經外科是神經外科的一個亞專業,脊髓及其外部結構就像腦和腦殼一樣都是神經外科的範疇。脊柱神經外科看那些疾病?所有有關脊髓、脊神經、及其骨性結構的疾病。常見疾病有脊髓腫瘤、脊髓空洞、骶管囊腫和脊神經病理性疼痛(帶狀皰疹後遺症、殘肢痛、椎體壓縮性骨折)以及各類退行性病變(頸椎病和腰椎病)。頸椎病或腰椎病是怎樣造成的?頸椎或腰椎由椎體串聯而成,平時活動度很大,又要支撐頭部或軀幹
發布於 2023-03-02 03:41
0評論
概述 腦血管疾病是比較可怕的一種疾病。據醫生說:腦血管疾病可預防難治癒。到醫院就診的患者,九成是腦出血後才來,但為時已晚。溶栓治療一般被限制在3小時以內,否則凶多吉少。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腦血管疾病的一些常識: 步驟/方法: 1、 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硬腦膜外及硬腦膜下出血。其中腦出血最為常見的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病因為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腦梗塞、腦腫瘤、血液病、動
發布於 2024-01-17 05:00
0評論
概述 現在患有頸椎病的人是很多很多的,有些小孩都可以患上頸椎病,簡直,達到了不分年齡段的程度,所以說頸椎病一定要注意,因為現在好多的上班族工作緊張,一天就坐在電腦旁,很容易患上頸椎病的,而一些兒童,學習是學習的,不學習就玩電腦玩手機,始終成了一個低頭族人員,頸椎病的造成都是因為低頭族而造成的,防不勝防,所以說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嚴格的控制, 步驟/方法: 1、 頸椎病十分嚴重性的頸椎病,還有
發布於 2023-02-04 04:4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