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面癱
面癱就是面神經麻痺造成的,面癱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的發病原因:
1、貝爾面癱(Bell,sPalsy)
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急性面癱,可能跟病毒感染有關,大約70%的急性面癱是由貝爾面癱造成的,發病率約15-20/100000,20-40歲多發。目前對該病進行面神經減壓的適應證仍有爭議,一般認為完全面癱患者(ENOG示神經變性>90%)應及早行面神經減壓術。
2、面神經外傷:應儘快手術,使面神經及早獲得減壓。手術時間越早,面癱恢復越良好。
3、顱腦顱底手術:包括CPA區手術、經迷路以及顳下窩顱底手術等。
4、頸部手術:如腮腺切除等。
5、中耳炎:中耳炎患者經檢查證實乳突骨質有炎症或破壞者應儘快手術,使面神經及早獲得減壓。手術時間越早,面癱恢復越良好,改善不明顯者與面神經受炎症破壞嚴重、時間過長失神經功能有關。
6、Hunt綜合症(Ramsey-HuntSyndrome)是帶狀皰疹的一種特殊類型,具有典型的耳痛、外耳皰疹及周圍性面癱。
7、其他疾病:包括面神經腫瘤、顳骨以及側顱底腫瘤等。
面神經腫瘤因其生長部位不同而臨床表現各異,早期症狀隱蔽,臨床極易誤診。面神經鞘瘤最常見的症狀是漸進性面神經麻痺,也可以聽力下降或面肌痙攣為首發症狀。應注意與貝爾氏麻痺、原發性半面痙攣以及聽神經瘤進行鑑別診斷。大多學者公認原發性面神經瘤宜儘量採用手術療法,早期及徹底地切除腫物。
二、眩暈的外科治療
周圍性眩暈的外科治療主要針對難治性眩暈患者,對於藥物以及康復治療無效或效果欠佳者,可以緩解眩暈症狀,部分患者可以達到根治眩暈的效果。原則上,單側周圍性眩暈,對側前庭功能良好,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或者效果差的情況下均可選擇外科手術來解決,當然根據周圍性眩暈的不同類型以及不同手術方式還有具體的規定。
1、梅尼埃病(Ménière’sdisease,MD)
MD是一種特發性內耳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為膜迷路積水,膜迷路積水的原因尚未闡明,但多因素致病的理論被多數人接受;臨床特點為複發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伴耳鳴和耳脹;外科治療方法包括內淋巴囊減壓術(endolymphaticsacdecompression,ESD)、前庭神經切斷術(vestibularneurectomy,VE)、迷路切除(labyrinthectomy)、半規管阻塞術(posteriorsemicircularcanalocclusion)等。
MD各種外科治療方法各有優缺點,臨床上可以根據患者聽力情況、手術療效以及患者治療意願來選擇相應外科治療方法,其中內淋巴囊手術由於操作簡單、不影響聽力、眩暈控制率可達75%,被認為是外科治療MD的首選術式。
2、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
90%的BPPV症狀可採用物理治療得到緩解,包括耳石復位、習服訓練等,僅物理治理無效,症狀反覆發作的少數BPPV患者需要採取外科治療控制眩暈症狀。目前多采取後半規管阻塞術(posteriorsemicircularcanalocclusion)治療難治性BPPV。
三、顳骨―側顱底疾病
由於過去極高的手術死亡率和致殘性手術併發症,側顱底曾被視為“手術禁區”。但隨著側顱底手術方法的不斷改進,其併發症不斷減少,而成功率和患者術後成活率均顯著提高。
現代側顱底手術的創立和發展是耳外科、耳神經外科、神經外科、頭頸腫瘤外科以及影像學科等諸學科在臨床醫學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的成就,其中也包括現代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成果。隨著手術方法和手術設備的日臻完善,以及腫瘤綜合治療方法的逐步改進,側顱底腫瘤的治癒率及病人生存質量將進一步提高。
顳骨―側顱底疾病主要包括:
1、來源於顳骨的腫瘤,包括:中耳癌、面神經瘤、鼓室體瘤、先天性膽脂瘤或上皮樣囊腫、顳骨鉅細胞瘤等。
2、來源於顳骨上的腦底腫瘤,包括:聽神經瘤、三叉神經瘤、腦膜瘤等。
3、來源於顳骨下的腫瘤常見為頸靜脈球瘤。
目前多采用各種顳骨、巖骨切除手術、顳下窩入路(lateralinfratemporalfossaapproaches)、顱中窩入路(middlefossaapproach)、乙狀竇後入路等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