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自暴自棄的小龍--網癮其實只是一種減壓方式
小龍在中學時是個出了名的好孩子,平時很準時,兩點就從學校到家,父母不讓他和同學玩,怕他耽誤功課。他從小到大從未違背過他們的意願。然而,他的父母做夢也沒有想到,他上大學後會迷戀上校園外的網吧。短短三個月,他就曠了好幾節課,徹夜不歸,違反了宿舍管理制度。其實早在一個月前,家長就發現了小龍的異常行為,並打電話嚴厲批評了他,但小龍卻無動於衷,直到班主任通知他們來學校解決小龍的 "網癮 "和曠課問題,這才讓家長心碎....。...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吳亞雪
心理醫生介紹:有些學生在不適應大學生活或遇到挫折時,會出現性格問題,如違反校紀、曠課、酗酒、沉迷網絡等.......。過去,這些孩子很容易被學校和家長誤解為有品行問題。但是,如果在沒有徹底瞭解原因的情況下輕易地進行懲罰,可能會把孩子推向更糟糕的境地,甚至因此毀掉孩子的未來。
在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的管教非常嚴格,可以說,孩子的良好行為是父母管教的結果。 上大學後,他有一種如釋重負、鳥出籠的感覺。同時,他上大學後在學習上遇到了很多困難,特別是課程難度加深了很多,使他一時無法適應,有一次,為了解悶,他跑到外面的網吧打了一會兒遊戲,感覺很好,以後只要遇到困難就會到網上去打遊戲。父母發現後,自然對他進行了艱苦的教育,但由於誘惑力太大,他很難控制自己不玩......
評論。家庭教育是規範孩子行為的關鍵,然而,我們很多家長只片面強調孩子的行為規範,卻忽視了孩子好動、好玩的天性。其實,遊戲本身也是孩子減輕自身壓力的一種方式,但在父母的嚴格控制下,孩子無法採用自己的這種減壓方式,所以孩子要麼叛逆父母,實在無法叛逆就會把這種願望變成強烈的慾望,強行壓下去。換句話說,孩子的行為只是順應了父母的意願,但並沒有將這些規則內化為自己的習慣。一旦他在大學生活中遇到挫折,又沒有父母的管束,他還是會習慣性地採用自己壓抑已久的放鬆方式來緩解壓力,而父母此時的做法往往是強化教育,殊不知此時的說教反而會給孩子
解決方案。最後,小龍被帶到了一個心理諮詢中心,小龍發現心理醫生更瞭解他內心的渴望。心理學家告訴他,不禁止他玩遊戲,而是讓他回到學校,努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小龍告訴心理學家,他其實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父母越是教訓他,他就越是惱火,越是惱火,他就越想上網,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後來,小龍與父母、心理醫生和班主任達成了 "四方協議"。父母不再管教小龍,而是讓班主任定期向父母反映小龍的學習情況,小龍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逐漸養成了獨立管教的好習慣。這種調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加入了學生會,在那裡他找到了比上網更有趣、更被學校認可的事情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