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26 17:50

  [摘要]

  目的:研究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聯合治療對額葉癲癇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方法:將額葉癲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給予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聯合治療,對照組給予卡馬西平治療,隨訪半年。

  結果:試驗組的療效為:顯效率54.7%、有效率30.2%、無效率15.1%;對照組的療效為:顯效率42.2%、有效率14.5%%、無效率43.3%。兩組的療效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聯合治療額葉癲癇能夠明顯地提高療效,並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發生,值得臨床作為首選治療方案推廣應用。

  [關鍵詞]額葉癲癇;丙戊酸鈉;卡馬西平。

  額葉癲癇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癲癇,它的複雜的臨床發作形式和腦電圖特點正在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常見的顳葉癲癇相比,我們對於額葉癲癇的瞭解還相對較少,診斷和治療水平都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卡馬西平作為部分性癲癇的首選藥物,對於額葉癲癇的療效並不能令人滿意,臨床上渴望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手段。我們嘗試應用丙戊酸鈉添加治療額葉癲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我們的資料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入選標準 ①2004年7月~2006年9月在醫院和癲癇中心就診的額葉癲癇患者;②符合1989年國際抗癲癇聯盟關於癲癇和癲癇綜合徵的分類標準:具有典型額葉部位發作的臨床表現;③發作或發作間期腦電圖顯示額部導聯為著的癲癇放電;④既往無腦炎、腦外傷等可能導致癲癇的後天性疾患;⑤頭顱MRI檢查未報告顱內存在與額葉有關的病變。

  (2)排除標準 ①有癲癇家族史;②既往已行癲癇外科手術者;③就診前已經服用除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以外的多種抗癲癇藥物;④有肝腎疾病、進行性或變性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婦女。

  (3)一般資料 符合標準入選病例183例,治療未滿六個月而中途退出14例(7.65%),其中失訪6例、5例因無法購藥、3例因不良反應明顯自行停藥,實際完成半年治療的病例為169人。試驗組中男性47例,女性39例;發病年齡5個月~33歲,平均年齡14.32歲;病程3個月~21年,平均11.54年;既往史有高熱驚厥史6例、出生時難產、窒息3例。對照組中男性43例,女性40例;發病年齡4個月~31歲,平均年齡10.12歲;病程2個月~18年,平均9.56年;既往史有高熱驚厥史5例、出生時難產、窒息5例。

  (4)方法

  將就診的額葉癲癇患者隨機地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給予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聯合治療,對照組給予卡馬西平單藥治療。用藥方案:丙戊酸鈉劑量為20mg/kg/d,開始即給予足量,採用賽諾菲公司產品德巴金,500mg/片,分二次服用;卡馬西平起始劑量為5mg/kg/d,一週後加至維持量10mg/kg/d,必要時可調整到15~20mg/kg/d,採用諾華公司產品得理多,200mg/片,也分二次服用。每月隨訪患者一次,至少隨訪半年,然後評價療效。

  (5)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病史、發作次數、用藥史;入組前均行頭顱CT和/或MRI檢查;所有病例均行腦電圖檢查:採用日本光電1518型視頻腦電描記儀,部分患者行長程錄像腦電監測;常規行神經系統檢查;定期做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每月隨診,記錄療效和可能的不良反應。

  (6)療效判定標準 兩組均以患者治療前一月內的發作頻率作為基線,分別與治療後六個月的發作頻率進行比較。按照第一屆全國癲癇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①顯效為治療後發作頻率比基線減少≥75%;②有效為比基線減少在50%~74%;③無效為和基線相比變化<50%或發作增加。

  (7)統計學方法 將兩組間的療效應用卡方進行顯著性檢驗。數據使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樣本間率的比較採用四格表資料X2檢驗,α=0.05。

  2、結果

  (1)兩組之間發病年齡、病程、發作次數、性別、既往史等經統計學處理,P>0.05,無顯著性差異。

  (2)療效評價

  表1   兩組間癲癇發作的療效比較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合計

  試驗組    54.7%(47)  30.2%(26)  15.1%(13) 100%(86)

  對照組    42.2%(35)  14.5%(12)  43.3%(36) 100%(83)

  By X2 test, X2=17.66,P<0.05,兩組癲癇發作的療效構成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By X2 test, X2=16.38,P<0.05,兩組間癲癇發作的療效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3)發作形式:兩組間發作形式相似,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表2   兩組間癲癇發作形式的比較

  試驗組(例)    對照組(例)

  姿勢性發作            32             30

  過度運動              28             26

  喊叫或口裡出聲          25             29

  偏轉發作              25             21

  愣神                 23             25

  自動症               19             18

  繼發性全面性大發作       17             20

  肌陣攣                 3              1

  右上肢麻木              2              1

  強迫思維                1              1

  失神樣發作              1              0

  (4)腦電圖表現:

  發作間期腦電圖所見:額區局灶性尖波、棘波及棘慢波綜合;以一側放電為主,部分同步化明顯;易於向顳部、中央、頂部傳播;睡眠期放電較清醒有增多的趨勢。

  發作時腦電圖表現:額區爆發性快活動;額區爆發性慢波節律;爆發性棘慢波節律。當發作時動作較劇烈時,腦電圖常常表現為大量動作偽差。

  (5)安全性和耐受性 不良反應:169例患者中出現14種可能相關的副作用。

  表3.   兩組間不良反應的比較

  試驗組       對照組

  體重增加              32           5

  納差、噁心             24           17

  思睡                 13           10

  肝功能損害              9            1

  頭暈                  4            15

  便秘                  3             2

  震顫                  3             0

  疲乏                  3             2

  頭痛                  2             2

  脫髮                  2             0

  耳鳴                  2             1

  煩躁不安                1             3

  皮疹                  1             6

  腹瀉                  1             1

  白細胞下降              0             5

  3、討論

  額葉癲癇根據病因學分為特發性和症狀性兩大類,兩種不同病因學導致的額葉癲癇在治療方法和預後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分歧。為了研究不同抗癲癇藥物治療額葉癲癇的最佳選擇方案,避免額葉病灶對研究過多的影響,我們在選擇研究病例時排除了神經影像學檢查上存在額葉異常信號的對象,所有入選病例均無中樞神經系統結構性病變,同時也排除了遺傳性因素的可能性。

  額葉癲癇臨床發作形式複雜多樣且具有特徵性,其中以姿勢性發作最為常見,其次為頭眼偏轉發作、過度運動及自動症。原地轉圈和發笑幾乎僅見於額葉癲癇的自動症,而口咽自動症和雙手摸索等則主要見於顳葉癲癇。還有額葉失神樣發作,它與失神性癲癇難以區別,需根據腦電圖的特徵來詳細加以鑑別。

  傳統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原則為首先選擇一種抗癲癇藥物開始,當發作控制不滿意時再添加另外一種抗癲癇藥物,這樣可以減輕藥物的不良反應。但另一方面卻也會延長髮作的病程。

  部分性發作為癲癇最常見的發作形式,以往首選卡馬西平單藥治療後,大部分患者臨床上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臨床上對於額葉癲癇的療效卻不太滿意。曾有研究嘗試應用奧卡西平和託吡酯治療額葉癲癇,也有發現聯合應用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鈉治療額葉癲癇取得了不錯的療效。丙戊酸鈉作為治療全面性發作的首選藥物,對於部分性發作同時也是有效的,有效率在58~76%左右。它的抗癲癇作用的機制多數與GABA活動有關。在我們的研究中,卡馬西平聯合丙戊酸鈉治療與單獨應用卡馬西平治療額葉癲癇的療效具有統計學的差異,前者的療效明顯要優於後者。還有部分患者雖然發作頻率沒有明顯減少,但是發作程度較前減輕。還有些患者原來的繼發全面性發作消失,發作類型轉化為複雜部分性發作或簡單部分性發作,或者複雜部分性發作轉化為簡單部分性發作。部分患者的腦電圖改善與臨床症狀的好轉呈正相關關係,丙戊酸鈉對普遍性爆發性棘慢綜合波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在治療中有部分患者加至目標劑量後發作仍沒有明顯改善,又增加卡馬西平劑量至15~20mg/kg/d後,發現部分患者療效增加,我們認為卡馬西平對於額葉癲癇的療效與劑量相關。當發作控制不理想時,在不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的同時,可能地增加治療劑量,會有一些患者從中受益,也有達到發作完全控制的機會。

  丙戊酸鈉主要在肝臟代謝,而卡馬西平是一種強的肝藥酶誘導劑,當兩藥合用時會產生廣泛的相互作用。卡馬西平的肝藥酶誘導作用加強了丙戊酸鈉在肝臟的代謝,其代謝產物肝毒性物質4-烯-丙戊酸增加明顯。實驗發現:單用丙戊酸鈉的患者合用卡馬西平後,丙戊酸鈉的濃度下降;當停用卡馬西平以後,丙戊酸鈉的濃度又重新升高。另一方面,丙戊酸鈉增加卡馬西平的活性代謝物卡馬西平環氧化物的濃度,延長其半衰期。因此在臨床聯合用藥的時候要注意相應地調整二者的劑量,必要時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以免達不到治療濃度或者濃度過高增加不良反應。

  本文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基本與文獻報道相符,我們發現兩組治療前後的血、尿常規、腎功能和血糖均無異常變化,對照組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胃腸道症狀和皮疹,試驗組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體重增加、胃腸道症狀和肝功能的損害。丙戊酸鈉單獨應用或者與其他抗癲癇藥物合用時都可以出現性質、程度不同的不良反應,尤其以合併用藥時發生率高,這些症狀大多發生在用藥的前一個月內,以第二、三週時最明顯,一般很快恢復正常。長期服藥以後可能會發生肝功能的損害,但一般程度很輕,給予保肝藥物治療後大都可以很快恢復。幾例退出研究的病例中不良反應為不能耐受的皮疹和情緒狂躁,無嚴重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發生。有時其發生可能是因為調整劑量時增加過快。

  額葉癲癇是一組臨床表現較為複雜多樣的具有特徵性的綜合症,對於發作較頻繁的額葉癲癇患者,應用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聯合治療,療效要明顯地高於卡馬西平單藥方案。一經確診就可以直接給予聯合用藥治療,而不需等待觀察單藥的療效後再調整用藥,以免延誤病程。

單一和聯合藥物治療額葉癲癇療效的比較研究相關文章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Englot等開展的系統回顧和Meta分析評估了難治性額葉癲癇切除術後患者的長期無癇性發作的比率和預測指標,並將相關結果發表於近期的《JournalofNeurosurgery》雜誌上。入選研究標準:至少有10例患者在術後48個月及以上的隨訪中無癇性發作。該分析納入了21項研究, 共1199例患者。結果發現,總的術後無發作率為45.1%;長期無癇性發作的預測指標包括:可明確的
發布於 2022-12-18 14:10
0評論
概述 癲癇病俗稱又叫做羊癇風,在以前此病的發病率是很高的,現在因為大家注意了各種預防措施,所以患上此病的患者越來越少了。癲癇病屬於神經內科方面的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元的異常放電導致腦功能出現失調,患者的發病年齡一般來說很小,導致病症發生的原因也比較複雜。而且有時候癲癇也有遺傳的幾率,或者是外傷也可能會引發癲癇疾病,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額葉癲癇病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步驟/方法: 1、 額葉癲癇
發布於 2022-10-23 21:03
0評論
癲癇發作過程中往往伴有眼球運動障礙和瞳孔的改變。除了常見的頭眼轉向以外,還可以表現為眼瞼的痙攣和持續的眼球震顫。這些少見的症狀易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和前庭病變相混淆,在臨床上造成誤診。我們報道4例表現為特殊的眼部症狀的癲癇發作,總結如下。例1:男,10歲,出生、發育史正常。2.2歲接受乙腦疫苗注射後夜間剛入睡時出現眨右眼,持續3秒鐘。以後白天也出現,每天約發作100餘次。考慮為“眼肌痙攣”。口服氯
發布於 2022-12-26 18:20
0評論
概述 大家對癲癇疾病並不陌生,在我們身邊如果有癲癇疾病的患者,可能也會發現癲癇在發作時候的症狀,癲癇患者在發作時會有不同程度的症狀表現,而且患有癲癇的患者也要多瞭解癲癇的類型,因為癲癇的類型不清楚,治療不正確,也會導致癲癇病情的加重,如果癲癇沒有得到及時的控制,會出現頻繁發作,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嚴重的影響,今天我們來分享額葉癲癇病的早期症狀。 步驟/方法: 1、 額葉癲癇患者早期症狀表現為自
發布於 2024-04-29 04:15
0評論
顳葉癲癇在成人難治性癲癇中最常見,約佔60%,也是藥物最難治癒的癲癇之一。難治性癲癇的外科治療中,顳葉癲癇的手術最為簡單和經典,術後的癲癇發作控制效果大多良好。Penfield和Ya?argil先後提出了顳葉切除和選擇性杏仁核海馬切除的手術方式,當時的手術治療後的癲癇發作控制滿意率(EngelⅠ+Ⅱ)已約達60%。隨著神經影像和腦電生理學等術前檢查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癲癇手術效果又有了明顯提高。
發布於 2022-12-03 00:11
0評論
1、概述額顳葉變性(frontotemporallobardegeneration,FTLD)的臨床表現為額顳葉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FTD),是一組以進行性精神行為異常、執行功能障礙和語言損害為主要特徵的痴呆症候群,其病理特徵為選擇性的額葉和(或)顳葉進行性萎縮。FTLD的病因尚未明確,其在臨床、病理和遺傳方面具有異質性。目前關於FTLD的全球流行病學研究並不多,
發布於 2022-12-27 10:40
0評論
反射性癲癇(reflexseizures)是由特定的刺激誘發的特殊類型癲癇。傳統意義上分為兩種:一種由視覺刺激、思想、行為和言語任務誘發的“全身性”反射性癲癇;另一種由驚嚇、進食、音樂、熱水、局部感覺刺激和性興奮等誘發的“局灶性”反射性癲癇。意大利梅西納大學臨床和實驗醫學系DomenicoItaliano等回顧性研究有關反射性癲癇的文獻,綜述不同類型反射性癲癇的發作特點及治療。1、視覺刺激反射性
發布於 2023-03-16 17:01
0評論
前顳葉切除術:前顳葉切除術是目前運用最多的手術方法,是控制癲癇發作效果最好的手術,如果定位準確,80%以上的病人術後癲癇發作可完全停止,且很少引起神經功能損傷。選擇性海馬杏仁核切除治療顳葉癲癇可以較好地保留顳葉功能。胼胝體切開術:胼胝體切開術切斷胼胝體前部、前聯合、中央塊、海馬聯合等所有聯繫,它可有效地防止全身性發作。用於藥物治療無效,而致癇灶範圍太大或位於重要功能區或多發致癇灶不能切除,發作期
發布於 2023-02-10 00:42
0評論
有些患者聽說,核苷類藥物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療效快;干擾素主要是免疫調節,作用持久,因此不禁想,如果聯合治療,豈不是取長補短?事實上,醫學家們也有相似的判斷,並且在不斷的探索後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兩類抗乙肝病毒藥的機制可互補:慢乙肝治療的關鍵是抗病毒治療,抗病毒藥目前有兩機制完全不同的藥物:干擾素和核苷類藥物。核苷類藥直接抑制病毒,能較快的降低血清病毒學水平,從而緩和病情;但這類藥物無提升免疫的作用
發布於 2022-09-25 01:30
0評論
1、遺傳因素:指對癲癇的遺傳易感性。大量研究證明,癲癇和遺傳因素有關。遺傳可以影響細胞膜離子通道的功能,降低驚厥閾值,引起神經元放電。雙胎癲癇符合率的研究及家系腦電圖的研究都提示癲癇性素質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且在5~15歲之間外顯率最高。已證實或推測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的癲癇綜合徵包括兒童及少年失神性癲癇、少年肌陣攣性癲癇、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夜間額葉癲癇等原發性全身或局
發布於 2022-10-04 13:3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