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膽囊結石的治療,雖然方法很多,包括碎石、取石、排石和手術治療,但主要的治療方法還是手術。然而,近年來,關於手術有兩大爭論,主要是膽道切除和保膽。膽道切除術的理論是由德國名醫Langenbuch博士在1882年提出的。在沒有內窺鏡技術的情況下,他提出 "應進行膽囊切除術,不僅是因為膽囊含有結石,還因為膽囊可以生長結石。" 這就是著名的 "溫床學說",100多年來一直被視為 "聖旨 "和 "金標準"。膽囊切除後,膽囊結石沒有復發的可能;但是,膽總管結石的發病率增加的風險已經提出;但是,膽總管結石的臨床風險遠遠高於膽囊結石。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大量關於膽囊切除術後各種不良症狀的臨床報告顯示,膽囊具有複雜而極其重要的功能,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膽囊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具有調節肝內和肝外膽管的壓力,維持膽管內液體力學平衡的作用。近年來,許多歐洲學者發現一個現象和疑點,即在患結腸癌的病例中發現有許多人有膽囊切除史,Moorehead對60歲以上的100例膽囊切除者和100例非膽囊切除者的分析發現,患結腸癌者為12。3,而關於膽囊切除術後促進結腸癌的機制,人們普遍認為:膽囊切除術後更多的膽汁 循環影響細菌的降解,導致膽汁鹽池中次級膽汁酸的含量和比例增加,具有致癌性或協同作用,因此容易導致結腸癌的發生。
關於復發問題,隨著內鏡科學的發展,直接在膽道內鏡下取石安全可靠,避免了膽囊切除術中的 "膽結石遺漏",減少了復發的假陽性。儘管如此,膽囊切除術後的結石復發仍是該手術能否全面實施的關鍵,與結石形成相關的因素的存在使復發成為可能。有報道稱內窺鏡膽囊切除術的複發率低於10%,但沒有得到更廣泛的科學臨床研究的支持。上海中山醫院對792名在保守治療下結石消失的患者進行了隨訪,在1、2、3、4、5和5年以上,膽結石的複發率分別為11.6%、22.3%、24.5%、36.4%、39.3%和39.6%。(黃家駟外科,第七版,第1799頁)。但是,長期使用此藥副作用大,對肝臟損害嚴重,不能解決復發問題。膽結石形成的原因是膽汁成分的變異,表現為膽汁酸鹽含量相對較低,膽固醇和膽紅素含量過多。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它的發病率較高,且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
膽囊結石的形成主要與膽囊的收縮功能、膽囊壁的炎症(表現為膽囊壁的厚度)和膽汁的成分有關。膽囊收縮功能減弱導致排空延遲,就會導致膽汁滯留,膽汁淤積和沉澱就會形成結石。相反,如果膽囊的收縮功能良好,即使由於各種原因形成了膽固醇小晶體或膽紅素鈣沉澱,也可以及時將這些形成的成分從膽囊中排出,防止這些物質在膽囊中進一步增大形成結石,從而阻斷了膽囊結石的形成過程。膽囊壁的炎症使粘膜增厚,增加了對膽鹽的吸收,導致膽汁中膽鹽濃度下降,膽固醇變得過飽和,容易結晶,膽囊壁的粗糙使膽汁中形成的成分容易沉積和粘附,或以炎症脫落的細胞為核心形成結石。可見,取石後儘快治療膽囊壁的炎症,恢復膽囊的收縮功能非常重要,是防止結石復發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