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64歲,退休,初診日期。2014年1月15日。
主訴:眩暈、失眠1個月。
病史。患者近1個月來反覆發作頭暈、噁心,伴有睡眠困難。患者的症狀是:頭暈、噁心、失眠、夜不能寐、耳鳴眼脹、口乾舌燥、口苦、咳黃痰多、氣短乏力、頭腦昏沉、大便稀溏。
體檢:血壓140/90mmHg,無其他陽性體徵;舌質暗淡,舌苔膩而微黃,脈滑而微數。
實驗室檢查。FBG 7.6 mmol/L,LDL-C 4.6 mmol/L,TG 2.8 mmol/L。
既往史。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病史5年。
西醫診斷:高血壓、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失眠;
中醫診斷:眩暈、脾虛證、肝風、痰熱內擾。
治療。健脾化痰,平肝熄風,清熱安神。
處方。菊花60g,防風20g,黑芝麻3g,桂枝6g,
白朮20g,茯苓20g,生薑3g,
當歸6g,川芎10g,黃芩15g,白前15g,
牡蠣20g(先煎服)。珍珠母40g,甘草3g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14年1月23日)。服用前藥後,頭暈緩解,睡眠輕鬆,無噁心嘔吐,精神好轉,仍有納呆、口乾、口苦,大便正常。舌質暗淡,苔薄黃,脈細滑。患者病情大為減輕,接受了藥物治療,遂調整處方,將菊花減至40g,加石斛20g,以滋陰清熱。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14年2月6日):頭暈不再發作,睡眠良好,血壓、血糖均穩定,但感覺口苦、大便乾燥,前去貝母、白礬,加決明子30g,徐服7天收功。此後6個月,無眩暈感,血壓穩定。
體會:眩暈一證,或從風論治之,經典雲 "凡風落眩,皆屬肝",有陰虛動風、血虛風、陽亢風等證;或從痰論治之,丹溪雲 "無痰不作眩",有痰熱、痰溼之別。但本案中,患者頭暈噁心反覆發作,並伴有失眠、耳鳴眼脹、口乾口苦、咳黃痰多、氣短乏力、納呆便溏等。結合舌苔和脈象的特點,可以看出本證包括土虛、肝風、痰熱等表現。它既不是單純的肝風上炎,也不是單純的痰熱上炎,脾虛的標誌很明顯,病在肝脾。"土虛木勝,內風動躍",病在肝脾。本病的病機關鍵在於 "土虛風動",清代醫家王旭高在《治肝十三法》中的 "培土養風法 "就是針對本病而設。因此,本案的治療以培土養虛為主,同時要平肝潛陽熄風,化痰清熱安神。侯氏黑散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大風四肢沉重煩躁,心中惡寒不足的症狀。侯氏黑散是一個集平地養虛、平肝熄風、清熱化痰於一體的方劑,其奧秘主要在於平地養虛、養風散邪。本方以菊花平肝熄風為君,白朮、茯苓、人參、生薑培土養虛,合歡、桂枝、防風、白朮燥溼祛風,牡蠣、桔梗。黃芩清熱化痰,當歸、川芎養血活血,這就是 "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滅 "的意思。全方藥味雖多,但不混雜,組合複雜而嚴謹。目前,該方在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等與風、眩暈有關的疾病,療效突出。而菊花用量在40g以上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