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窺鏡胃息肉切除術臨床路徑標準住院程序
(A)適用於
首次診斷為胃息肉(ICD-10:K31.7/D13.1)。
進行了內窺鏡胃息肉切除術(ICD-9-CM-3:43.4102)。
(二)診斷依據
根據《實用內科學》、《消化道內鏡》等國內外臨床和內鏡診療指南。
1.通過胃鏡檢查發現胃息肉。
2.鋇餐血管造影發現填充缺陷,提示有胃息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實用內科學》、《消化道內鏡》等國內外臨床和內鏡診療指南。
1、基礎內科治療(包括生活方式、飲食等)。
2.內窺鏡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5C7天
(五)進入臨床路徑的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編碼。
2.符合內鏡下切除胃息肉的指徵。
3、患者同時有其他疾病診斷,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管理,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可以進入路徑。
(6)住院期間檢查項目
1.必要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血型、Rh因子;
(2)尿常規;
(3)大便常規+隱血;
(4)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
(5)感染指數篩查(乙肝、丙肝病毒、艾滋病、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電圖、腹部B超、胸片。
2.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檢查項目:
(1)胃腸道腫瘤指數篩查(CA199、CA242、CEA等);
(2)超聲內鏡檢查;
(3)腸鏡檢查。
(七)內鏡治療為住院後第3天
1.術前完成胃鏡檢查並同意治療。
2.可使用鎮靜劑或麻醉劑:術中需監測生命體徵,術後在內鏡室觀察至清醒後再返回病房。
3、常規胃鏡檢查依次進行。
4.根據術中所見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決定內鏡治療方案,按照胃息肉內鏡治療規範進行治療,並在圍手術期採取適當措施,避免可能的治療併發症。
5.抗血小板藥物停用5天及以上。
6.儘可能取回切除的標本進行病理檢查。
7.術後密切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的併發症。
(八)選擇性用藥
1.使用抑酸劑(如:PPI/H2RA)。
2.使用粘膜保護劑。
3、必要時使用抗生素。
(九)出院標準
1、無出血、穿孔、感染等併發症。
2.病人的一般情況允許。
(十)變異和原因分析
1.小於18歲或大於65歲的患者進入特殊人群的臨床路徑。
2.有胃鏡檢查禁忌症的患者進入特殊人群臨床路徑:如心肺、凝血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有精神障礙不能配合者,上消化道穿孔急性期或消化道手術圍手術期,嚴重咽部疾病不能插入內鏡,食管腐蝕性損傷急性期等。
3、應用影響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藥物者,進入特殊人群的臨床路徑。
4.不符合內鏡治療適應症的息肉,或有內鏡治療禁忌症的患者,出院或轉入外科治療,進入胃癌外科治療的臨床路徑。
5.合併急性胃腸道出血,進入胃腸道出血的臨床路徑,進行內鏡下止血,必要時轉入外科。
6.合併感染,需要繼續抗感染治療,進入消化道感染臨床路徑。
7、合併胃腸道穿孔,轉入手術,進入相應的臨床路徑。
8.病理提示惡性腫瘤,轉入手術並進入其他途徑。
9.多發性息肉、大息肉或併發症:多發性>3個,或直徑≥2cm的息肉或寬基息肉或厚尖息肉(尖端直徑≥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