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無菌性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醫生經常需要診斷和治療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上非常困難。大約50%的男性在其一生中會感受到某種類似於前列腺炎的症狀,其中只有5-10%的症狀是由細菌引起。大多數前列腺炎患者(90%)有慢性無菌性前列腺炎(CP)或慢性盆腔疼痛症狀(CPSS),表現為尿頻、尿急、盆腔疼痛、性交疼痛和射精疼痛,並且超過3個月。治療CP/CPPS的傳統方法包括經驗性的抗菌治療和其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儘管有報道稱這些治療在短期內有效,但很難長期有效。最近,有人認為慢性盆腔疼痛和其他CP/CPPS相關症狀可能與膀胱源性慢性盆腔疼痛或間質性膀胱炎(IC)有關。CP/CPPS和IC有相似的臨床症狀和病理特徵,最近的數據也表明IC的治療對CP/CPPS患者同樣有效,因此作為醫生在診斷慢性盆腔時應考慮IC的可能性 在診斷男性慢性盆腔疼痛時應考慮IC的可能性。
總論和定義陸建偉,上海仁濟醫院泌尿外科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糖尿病、消化系統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IDDK)將前列腺炎分為4種類型(表1)。I型和II型代表急性或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不常見,約佔患者的5-10%。III型前列腺炎(CP)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90%的病例。IV型是無症狀感染性前列腺炎(AIP),僅見於無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史的患者,常在評估其前列腺癌或生育能力時偶然發現,或在含有高濃度白細胞的精液檢查中發現。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ABP),即I型,雖然最不常見,但可能有最嚴重的後果。每1萬名門診病人中約有2人被診斷為ABP,表現為急性尿路感染(UTI)、尿頻、尿急、夜尿,以及急性會陰、恥骨下和生殖器(尤其是睪丸)疼痛。患者通常有高熱、寒戰、噁心、嘔吐、尿道灼熱感或疼痛。尿液有臭味,尿線變細;尿液或精液中有血。如果不加以治療,ABP可導致意識混亂、血壓下降、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ABP患者需要積極的治療,包括住院、腸外抗生素、鎮痛和靜脈補液。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CBP),II型,如果患者出現多次尿路感染,每次都是由前列腺中的同一病原體引起,則可診斷為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CBP的症狀與ABP相似,但程度較輕:睪丸或腰骶部疼痛,會陰或盆底疼痛,以及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或燒灼感等排尿症狀。在細菌性尿道炎的間歇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但有些患者仍會出現反覆低熱、排尿遲緩和尿線變細的情況。
與ABP相比,CBP的診斷和治療比較棘手。CBP患者沒有發熱,尿液培養絕大多數為陰性,病史通常為反覆的尿路感染、附睪炎和尿道炎(由相同的病原體引起)。CBP的診斷要求在前列腺特定部位(包括前列腺按摩後的精液或尿液以及前列腺擠壓後的分泌物[EPS])發現細菌。
建議用能有效穿透前列腺組織的廣譜抗菌藥物治療急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與ABP一樣,CBP的治療以經驗性使用抗生素為基礎,可輔以輔助治療。能夠有效穿透前列腺組織並殺死革蘭氏陰性和陽性細菌的藥物包括氟喹諾酮類(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甲氨蝶呤(TMP)和磺胺甲噁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