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10 04:36

  [摘要] 目的 探討顱腦外傷術後進展性硬腦膜外血腫(TPEDH)的臨床特點和早期診治方法。方法 對34例顱腦外傷術後TPEDH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其臨床表現、CT檢查結果、治療結果進行總結。結果 本組34例TPEDH中,鄰近型8例,遠隔型26例;單側者30例,雙側4例;以顳頂部和枕頂部最多見。主要表現為術後意識障礙無明顯好轉或者出現新的神經功能障礙表現。再手術33例,32例確認血腫處骨折存在。出院時GOS評分5分12例,4分8例,3分6例,1分8例。結論 術後TPEDH多見於衝擊部位,早期CT複查有助於及時診斷和改善預後。
  [關鍵詞] 顱腦外傷 進展性硬腦膜外血腫 預後
  外傷性硬腦膜外血腫(Epidural hematoma,EDH)約佔急性顱內血腫的22-29%,其中大多數在傷後首次CT掃描就能得到確切的診斷和治療。但是部分EDH表現為進展性,特別是傷後首次術後發生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往往會影響傷者的預後(1-11)。本文對34例顱腦外傷術後進展性硬腦膜外血腫(Traumatic progressive epidural hematoma,TPEDH)進行回顧性總結,對其臨床特點和早期診治經驗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1、資料和方法
  1.1入選標準 傷後因為顱內出血或/和開放性損傷,行開顱清除血腫或/和清創手術,於術後再次CT掃描或/和手術證實,於首次CT掃描無出血者;或者傷後首次CT掃描見少量EDH(幕上<15ml,幕下<10ml)出血的擴大(出血量增加≥25%者)。
  1.2一般資料 本組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齡:2~69歲,平均年齡38.2±14.3歲;受傷原因:車禍26例,墜落傷6例,打擊傷2例;著力部位:額部3例,顳頂部9例,枕頂部17例,枕部5例。入院時Glasgow昏迷評分(GCS):3-5分9例,6-8分16例,9-12分4例,13-14分5例。
  1.3傷後首次CT掃描和初次手術結果
  受傷―首次CT掃描時間:1-20h內,平均2.7±3.3h。首次CT檢查結果:單側額顳部硬腦膜下血腫(SDH)者14例,雙側額顳SDH者1例,單側額顳SDH伴腦內血腫(ICH)8例,單側ICH者2例,單側EDH者7例,一側額顳SDH、對側顳頂EDH者2例。
  入院後3例先保守治療,6h內CT複查確認血腫擴大後急診手術;其餘31例入院後立即手術。其中單側開顱者30例,雙側開顱者4例。
  1.4TPEDH確診時的主要表現 本組中2例早期病例分別於術後21天和7天確診之外,餘者於術後3-24h(平均9.7±6.9h)確診。確診時的主要表現為:術後意識障礙無明顯好轉12例,一度好轉後又惡化6例,出現新的神經症狀和體徵7例,減壓窗外膨2例,臨床上無明顯變化,術後6h常規CT掃描複查確診7例。
  1.5最終治療方法及結果 根據TPEDH與首次開顱手術的位置關係分為鄰近型(TPEDH邊緣距離首次開顱骨窗5cm內)和遠隔型(TPEDH在手術區的對側,或者血腫邊緣距離首次開顱骨窗5cm以外處)。鄰近型8例,遠隔型26例。遠隔型中同側者3例,對側者19例,雙側者4例。TPEDH的部位:單側者中,額部2例,顳部1例,顳頂部13例,枕頂部12例,跨幕上下2例;雙側者中,枕部1例,一側枕頂、對側顳頂部3例。
  本組33例再次手術清除血腫,術中見血腫部位骨折者32例,29例有明確出血源,均有骨折處板障出血,其中合併靜脈竇出血3例,合併動脈性出血者4例;血腫量:20-50ml者28例,>50ml者5例。保守治療的1例為雙側減壓術後者,血腫穩定並逐步吸收。
  本組死亡8例,病死率為23.5%;死亡原因:腦幹功能衰竭死亡5例,多臟器功能衰竭2例,肺炎1例。其餘患者住院時間為17-96天(平均為24.8±20.3),出院時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評分結果:5分12例,4分8例,3分6例,1分8例。
  2、討、論
  臨床研究發現顱腦外傷後35%~65%的患者,因為繼發性腦缺血、出血和水腫而導致進行性臨床表現加重。其中進展性出血性損傷(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可使臨床惡化的危險性增加5倍,是導致顱腦外傷患者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術後TPEDH則是影響患者預後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和及時處置,將能夠明顯改善傷者的治療結果。
  2.1臨床特點 複習文獻並結合本組資料,我們歸納術後TPEDH有如下臨床特點:1、主要發生於外傷的著力部位,以顳頂、枕頂、枕部和額部多見,與急性EDH多位於顳部不同;本組83.4%發生於顳頂和枕頂部;2、以遠隔型多見,其中衝擊部位最多見,也可以發生於同側或者雙側;鄰近型相對較少;3、血腫處多有顱骨骨折存在,本組中僅1例未見骨折存在;4、靜脈性出血為主,主要為骨折處板障出血、靜脈竇出血,少數為動脈性出血(本組僅4例);5、臨床表現多樣化,術後意識狀態無好轉或者一度好轉後又惡化,以及出現新的神經系統缺失性表現是主要的臨床表現;部分患者術後可能無明顯的臨床變化,由常規CT複查發現;6、多數為對沖部位SDH或/和腦內血腫術後發生,以術後12h內發生最多見;本組除外早期2例亞急性期確診者之外,餘者均在術後12h內明確診斷。
  2.2、早期診斷方法 術後TPEDH的預後與能否早期確診和及時處理密切相關。手術前後神經狀態的對比觀察,是早期發現TPEDH的重要方法,意識狀態的量化評估尤其重要。此外,傷後持續ICP監測,能夠先於臨床症狀之前及時判斷顱腦損傷時的顱內血腫及水腫發展情況;如果發現ICP>2.7kPa,在排除了如呼吸道梗阻、躁動、體位不當等外界因素之後,應該及時複查CT。
  動態CT隨訪應該是早期發現TPEDH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何時複查CT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根據早期病例的回顧性總結,我們提出早期診斷術後TPEDH的CT隨訪方案:1、首次開顱術中,在清除血腫並且減壓後,腦組織的張力相對偏高,術後立即CT複查,明確診斷後進行相應的處理;2、如果清除血腫後,腦組織減壓效果滿意,術後出現新的神經系統缺失性表現時,立即行頭顱CT複查;3、術中減壓確實,即使術後病情穩定,術後6h也常規行CT複查。
  2.3、治療和預後 EDH血腫通常吸收緩慢,對於有佔位效應者應該儘早手術清除血腫。影響預後的主要因素除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外,還與是否能早期確診密切關聯。
  本組死亡的8例中,6例為早期病例,確診時間相對較晚;另2例來診時已經腦疝時間過長(>3h)。近3年來,由於術後常規6h內CT隨訪檢查,所有患者在血腫未造成嚴重壓迫損害前相對早期確診和處置,無新死亡病例發生。

顱腦外傷後進行性硬膜外血腫的早期處理是甚麼?相關文章
硬膜下血腫是常見的顱內血腫之一,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種。 硬膜下血腫與顱腦外傷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急性和亞急性硬膜下血腫,多在傷後數小時或數日出現臨床症狀。慢性硬膜下血腫常在傷後兩週以上出現症狀。部分病人無明顯外傷史,部分病例可因劇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過程障礙引起。 急性、亞急性硬膜下血腫與外傷有密切關係,常不易誤診。慢性硬膜下血腫常不能及時診斷,貽誤病情。 硬膜下血腫臨床表現以顱人
發布於 2023-10-02 21:52
0評論
[摘要]目的探討外傷性進展性硬腦膜外血腫(TPEDH)的臨床特點和早期診治方法。方法回顧性總結93例TPEDH病例的臨床、影像學資料和預後結果,並結合文獻進行分析。結果本組93例中男性7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33±12歲;受傷至TPEDH確診的平均時間為8±13h;41例為首次CT掃描上少量出血的增大,52例為新發血腫;其中28例為首次開顱減壓術後發生。血腫部位以顳頂部和額顳部最多見(54%
發布於 2023-01-10 04:16
0評論
概述 相信有很多的朋友對於硬腦膜下血腫的疾病並不是很瞭解,而事實上硬膜下血腫的疾病是指腦外傷後3周以上出現臨床症狀者,該病是老年顱內血腫中最常見的一種,該病一旦發生後,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相關的醫療診治,危害性極大,因此,建議中老年朋友,一定要了解自身的身體變化,身體一旦出現不適後,及時診治,那硬膜下血腫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步驟/方法: 1、 患者在發病之後,首先會出現意識障礙的情況的情況發生,
發布於 2024-05-01 06:47
0評論
顱腦損傷包括頭皮損傷、顱骨損傷及腦損傷,其中對預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腦損傷的程度及其治療效果。腦部是人體的神經中樞,是人的意識及活動的“司令部”。 腦組織呈白色膠凍狀,因而最為脆弱,一旦受到損傷則很難再生或修復。發生腦損傷後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的方法不正確,會造成患者偏癱、截癱,甚至死亡。 那麼,發生顱腦損傷後應怎樣進行救治呢? 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救治顱腦損傷的病人應該掌握以下五條原則: ①在搶
發布於 2023-11-16 20:22
0評論
急性硬膜下血腫是顱內血腫中最常見的類型,佔50%~60%。臨床根據血腫出現症狀的時間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血腫;根據是否合併腦挫裂傷又分為複合型血腫和單純性血腫。急性硬膜下血腫指傷後3天內出現症狀者。急性硬膜下血腫吃甚麼好? 急性硬膜下血腫吃甚麼好 急性硬膜下血腫(血液積聚在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通常是由於橋靜脈破裂出血)與腦內血腫常見於嚴重的頭部外傷。配合嚴重的腦水腫,它們是大多數死亡病例的致死
發布於 2023-10-02 22:05
0評論
外傷後癲癇係指由顱腦外傷引起的反覆發作性疾病,需要注意的是外傷與癲癇不僅在時間上存在先後關係、同時也必須存在因果關係。根據初次發病的時間不同,常將外傷後發作分為:1、即刻發作:外傷後24小時內的發作。2、早期發作:外傷後1天~1周之間的發作。3、晚期發作:外傷後1周以後的發作。只有反覆發生的晚期發作才能稱之為外傷後癲癇。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外傷後癲癇發生率為4%~10%。外傷後癲癇的發病機制:外傷性
發布於 2023-03-16 19:16
0評論
        如何預防急性硬膜下血腫 目前多數研究證明,促使血腫不斷擴大,與病人腦萎縮、顱內壓降低、靜脈張力增高及凝血機制障礙等因素有關。據電鏡觀察,血腫內側膜為膠原纖維,沒有血管;外側膜含有大量毛細血管網,其內皮細胞間的裂隙較大,基膜結構不清,具有異常的通透性,在內皮細胞間隙處,尚可見到紅細胞碎片、血漿蛋白和血小板,說明有漏血現象。Yamashima等(1985)研究發現,血腫外膜中除紅細胞
發布於 2023-10-02 22:12
0評論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顱內出血血液積聚於硬腦膜下腔、傷後三週以上出現症狀者。目前對於血腫的出血來源和發病機理尚無統一的認識。其發生率約佔顱內血腫的10%,血腫常發生於額頂顳半球凸面,積血量可達100―300毫升。臨術表現以顱內壓增高為主,頭痛較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遲鈍等精神症狀,少數可有偏癱、失語和局源性癲癇等局源性腦症狀。臨床表現1、顱內壓增高症狀: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嬰幼兒常有
發布於 2023-01-15 23:36
0評論
顱腦外傷即發生於頭顱部的外傷,是一類常見的損傷,以跌墜傷和撞傷最為多見,擊打傷次之。常發生於災難、戰爭或交通事故中。一、總體而言,顱腦外傷分為:1、閉合性:傷後腦組織與外界不相通;2、開放性腦損傷:傷後腦組織通過顱骨及頭皮的傷口與外界相通。二、根據受傷的程度將顱腦損傷分為以下幾個級別:1、輕型:主要包括單純腦震盪,有或無顱骨骨折,昏迷時間在半小時以內;有輕度頭痛、頭暈等自覺症狀;神經系統和腦脊液
發布於 2023-02-19 17:36
0評論
一、宗旨規範我國顱腦創傷病人外科手術指證、手術時機和手術方法,提高我國顱腦創傷病人救治成功率。二、臨床循證醫學證據和專家共識目前國內外有關顱腦創傷病人,特別是急性顱腦創傷病人外科手術治療的指證、時機和方法存在爭議。鑑於外科手術無法進行雙盲臨床對照研究和倫理學問題,至今尚無有關顱腦創傷病人外科手術療效的一級循證醫學證據。2006年,美國神經外科專家在收集國際醫學刊物發表的800多篇(二級或三級證據
發布於 2022-10-10 13:48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