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可以看到身邊的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他們多半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根據醫生要求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目的是防止血小板凝集成血栓,堵塞血管。與此同時還有一類藥,就是華法林,大家在日常遇到的沒有阿司匹林那麼多,但在房顫患者中,有很多人需要長期服用這種藥,目的也是防止血栓形成。
同樣是預防血栓,為甚麼有的人服用阿司匹林,而另外一些人就需要服用華法林呢?甚至有些人,阿司匹林和華法林兩種藥要一起吃呢?這兩種藥可以互相替換嗎?
兩大與凝血有關的系統
“其實,華法林與阿司匹林的作用機制完全不同,他們不能算是同一類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急重症中心顧問專家朱儁教授介紹說,嚴格地講,血液凝集涉及到身體裡很多的機制,主要有兩大系統。
一大系統是存在於血漿中的凝血因子,現在發現的凝血因子已經有十餘種。當源頭的某一個凝血因子被啟動後,就會連著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即通常所說的“凝血瀑布”。其結果使得溶解狀態的纖維蛋白原變成了不溶解的纖維蛋白,凝血塊就這樣產生了。從血栓相關疾病的角度來看,這種凝血異常造成的血栓多見於靜脈系統和心臟心房。
另一個系統是與血小板有關。正常狀態下,血小板一直在血液中循環,不會聚集。但由於某些因素導致了血管損傷,比如手指被劃了一個口子,使得人體組織被暴露在血液中,血小板就會被活化,於是血小板開始聚集,再加上紅細胞等其他因素的參與,血栓就形成了。血小板聚集造成的血栓,多發生於動脈系統。
朱儁說:“由於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因此我們把作用於前者的藥物叫做‘抗凝藥’,而把作用於後一個系統的藥物叫做‘抗血小板藥’,他們的作用機制是完全不同的。”
兩種藥用於不同疾病
朱儁指出,像大家日常常用的阿司匹林,是通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發揮作用的,它沒有抗凝血的作用,所以屬於“抗血小板藥”;而華法林是作用在凝血因子所參與的一系列化學反應中,對抗血液的凝固,所以屬於“抗凝藥”。
除了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藥還有很多種,比如氯吡格雷等。他們雖然作用在不同的血小板受體上,但目標都是一個,就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口服的抗凝藥目前常用且安全性明確的是華法林,最近還有一些新的抗凝藥問世。
由於作用機制完全不同,在臨床上,抗凝藥和抗血小板藥被分別用於治療不同的疾病。有些疾病的血栓是由於血流速度減慢而形成的,最典型的就是房顫和靜脈血栓。這時候需要使用的藥物就是華法林,來對抗血液的凝固。
而有些疾病的血栓是以血小板的聚集為主,最典型的情況就是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裡有粥樣斑塊,很容易破裂,一旦斑塊破裂,血小板接受到人體組織的刺激,誤以為血管“破裂了”,就開始聚集形成血塊,最終可能把血管堵塞。這就是某些急性心肌梗死的原理。這時候需要使用的藥物就是阿司匹林,甚至阿司匹林加上氯吡格雷兩種抗血小板藥一起使用,來對抗血小板的聚集。
由於兩種藥物的作用機制不同,適應證也不同,在某些患者身上,可能既使用阿司匹林,又使用華法林,如冠心病伴有房顫的患者。“這種情況不僅有,而且在心內科的患者中還比較常見。”朱儁解釋說。
抗血小板治療存三大誤區
朱儁強調,目前在房顫血栓栓塞的預防中,臨床上和公眾心中對阿司匹林一類的抗血小板藥接受程度較高,而對華法林抗凝治療就不太容易接受了。其實,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房顫血栓栓塞存在三大誤區。
誤區一:高估了抗血小板治療的療效。
抗血小板藥用於房顫卒中預防,雖然不是完全無效,但阿司匹林減少血栓栓塞的效力只有華法林的1/3。研究還發現,對高齡患者(大於75歲),阿司匹林預防血栓栓塞的效果不能隨年齡的增加而提高,華法林則可以,而兩者出血事件發生率是相似的。
誤區二:低估了抗血小板藥的出血併發症。
在臨床實踐中,阿司匹林造成的出血事件也非常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曾提示,高危房顫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發生出血的風險也是增加的,並不是比華法林更安全;而密切監測下使用華法林,其出血發生率反而可以降得很低。
誤區三:抗血小板治療優於抗凝治療。
這種認識顛倒了阿司匹林與抗凝藥的位置,即便是聯合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療效也比華法林差很多。因此,臨床上只是在不能用任何抗凝藥時,才考慮抗血小板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