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02 19:18

  脾臟腫瘤的發病率較低,屬於臨床罕少見疾病。自Rokitansky等於1861年首次描述脾臟錯構瘤以來,國內外文獻陸續後零星的個案或小數量病例報道。因脾臟腫瘤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易於延誤診治,但隨著醫學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髮展,脾臟腫瘤的診斷準確率不斷提高。

  (一)主訴發現脾臟佔位性病變1周。

  (二)病史患者女,54歲,1周前查體超聲發現脾臟佔位性病變,無任何不適症狀。

  (三)體格檢查無任何陽性體徵。

  (四)輔助檢查腹部MRI和增強CT檢查均考慮“脾臟血管瘤”可能。

  (五)治療經過入院後臨床診斷“脾臟血管瘤”明確,隨後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鏡下脾臟切除術。術後病理診斷“脾臟血管瘤”。

  患者術後恢復順利,術後第6天出院。

  病例2 脾臟囊腫病例介紹

  (一)主訴查體發現脾臟佔位2個月。

  (二)病史患者男,67歲,2個月前因“前列腺增生症”住院時行腹部CT檢查,發現脾臟佔位性病變,考慮脾臟囊腫。既往無外傷、手術史,無疫區生活或居住史,無寵物飼養或接觸史。此次入院要求手術。

  (三)體格檢查無陽性體徵。

  (四)輔助檢查CT檢查(圖2):脾臟明顯增大,其上極可見一9.0×10.4cm的圓形低密度病灶,界限清晰,增強後無強化。印象:脾臟良性佔位性病變,考慮脾臟囊腫可能。

  (五)治療經過入院後結合病史、CT影像特點,臨床診斷“脾臟囊腫”明確。隨後行全身麻醉下開腹脾臟切除術。術後病理診斷“脾臟真性囊腫”。

  術後恢復順利,術後第8天出院。

  病例3 脾臟慢性肉芽腫病例介紹

       (一)主訴查體發現脾臟佔位10天。

  (二)病史患者男,53歲,查體發現脾臟佔位病變10天入院。入院後行腹部超聲和CT檢查懷疑“脾臟錯構瘤”。無發熱、腹痛等不適。17年前因消化性潰瘍穿孔行胃修補術;否認既往結核病史。此次入院要求手術。

  (三)體格檢查除上腹部陳舊切口疤痕外,無陽性體徵。

  (四)輔助檢查胸部X片:右上肺陳舊性肺結核。

  CT檢查(圖3A-C):脾臟腫大,中下極可見一10×7×6cm實性佔位,邊界欠清,其內有散在鈣化斑。增強後病灶強化較正常脾實質弱。印象:脾臟錯構瘤可能性大。

  (五)治療經過入院後結合病史、CT影像特點,臨床診斷“脾臟良性腫瘤:錯構瘤?”,手術指徵明確。隨後行全身麻醉下開腹脾臟切除術。完整切除脾臟,脾臟包膜完整,剖開標本,可見脾臟病灶中央大量灰白色放射狀瘢痕。

  術後病理診斷“脾臟慢性肉芽腫性炎,不除外結核;建議查結核相關血清學指標”。結核胸片明確“右上肺陳舊性肺結核”,出院診斷“脾臟慢性結核性肉芽腫性炎”。

  術後恢復順利,術後第7天出院。

  病例4 脾臟轉移癌病例介紹

  (一)主訴巨大右肝癌切除術後4個月,發現脾臟佔位性病變1周。

  (二)病史患者男,53歲,5個月前診斷巨大右肝癌行經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TACE後2一個月行右肝癌切除術。術後恢復順利。術前AFP>10000ng/ml,術後恢復正常。術後給予定期複查腹部超聲和AFP,並行輔助性TACE 2次。術後3個月時AFP升高至800ng/ml,複查肝內無明確復發病灶。增強CT檢查提示脾臟轉移癌。

  (三)體格檢查腹部右上腹可見一反“L”行切口疤痕,餘無異常。

  (四)輔助檢查增強CT檢查(圖1):脾臟後緣一類圓形低密度實性病灶,動脈期無明顯強化,靜脈期和延遲期可見病灶周邊強化,病灶實質均勻;結合臨床,考慮“脾臟轉移癌”。

  (五)治療經過

  入院後結合病史、CT影像和AFP水平,臨床診斷“脾臟轉移癌,肝癌術後”明確。隨後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鏡下探查、脾臟腫瘤射頻消融術。

  選擇臍部左側小切口,建立氣腹後建立10mm的Trocar孔放置腹腔鏡鏡頭,觀察右上腹腹腔粘連嚴重,左上腹脾窩少量纖維素性粘連。另於左肋緣下鎖骨中線處和劍突下切口左側分別建立10mm和5mm的Trocar孔(圖2A)。分離脾周粘連後,充分遊離脾臟下極的脾結腸韌帶和脾腎韌帶,用集束射頻電極針對脾臟腫瘤區域行重疊的2個位點行消融治療(圖2)。

  術後恢復順利,術後第3天出院。囑術後2周左右複查CT和AFP。

  但術後7天突發暈厥、失明,頭顱CT提示腫瘤顱內轉移。後未再複查。

  分析與討論脾臟腫瘤屬於罕少見疾病,其發病率很低。Bostick等報道17 707例屍檢和68 820例外科手術標本中只發現5例;我國孫重波等報道86 160例腫瘤中脾臟原發腫瘤僅有18例。由於發病率極低,常導致臨床醫師對脾臟腫瘤的認識不足。

  (一) 病理類型脾臟腫瘤的分類尚無統一標準。

  根據腫瘤的發生部位,可將脾臟腫瘤分為原發性和轉移性兩大類。

  按組織成分來源不同,原發性脾臟腫瘤又分為四種類型:① 類腫瘤病變:其中脾囊腫和錯構瘤常見。脾囊腫又可分為寄生蟲性和非寄生蟲性囊腫,後者又分為真性和假性囊腫,真性囊腫的囊壁內有上皮或上皮細胞襯裡,常為孤立、單房性的囊腫。假性囊腫由纖維組織構成囊壁,其發生與脾破裂出血、炎症、動脈或淋巴管梗塞後形成的侷限性囊腔和液化有關;錯構瘤是由於發育異常而使脾臟正常構成成分的組合比例發生了變化。② 血管源性腫瘤:包括良性和惡性病變,其中良性居多,有海綿狀或毛細血管性血管瘤、襯細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血管肉瘤等。③ 淋巴腫瘤:由局部淋巴管發育異常導致囊性擴張的淋巴管構成,如淋巴管瘤、淋巴瘤。④ 非淋巴腫瘤,如炎性假瘤等。

  常見的原發性脾臟惡性腫瘤有:①血管肉瘤:由血管內皮細胞惡性增生所形成的肉瘤。其臨床特點是脾腫大伴肝腫大,部分病例發生自發性脾破裂,易發生肝、骨和肺等遠處轉移。② 原發性淋巴瘤:為最常見的脾臟惡性腫瘤,指原發於脾臟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性何傑金病和非何傑金淋巴瘤。③ 其他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較為罕見,如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惡性神經鞘瘤等。

  良性腫瘤中則以脾血管瘤多見,系脾血管組織的胚胎髮育異常所致。以脾實質海綿狀血管瘤居多,也可為毛細血管性血管瘤,後者常呈侷限性或多發性毛細血管團。脾臟血管瘤的特點是瘤體生長緩慢、逐漸增大、嚴重者可累及整個脾臟。脾臟血管瘤可發生梗塞、感染、纖維化、鈣化等繼發病變。脾臟淋巴管瘤在脾臟良性腫瘤中的發病率居第二位。脾臟淋巴管瘤分3個類型:①單純性淋巴管瘤;②海綿狀淋巴管瘤;③囊狀淋巴管瘤。CT掃描可見脾臟增大,脾內囊狀低密度,輪廓清,CT值10~30HU,內部多有粗大間隔且可見輕度強化,不同於單純脾囊腫。

  (二) 臨床表現脾臟腫瘤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尤其是早期或較小的良性病變,一般無明顯臨床症狀和陽性體徵,僅在查體時意外發現。只有當脾臟腫瘤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出現壓迫周圍臟器時,可發生左上腹不適和墜脹感,腹痛多為鈍痛或脹痛。腫瘤所致周圍臟器壓迫症狀以消化道症狀為主要表現,如腹脹、噁心、嘔吐和便秘等。脾臟體積短期內快速增大時因脾包膜被過度牽拉導致局部症狀較明顯。脾臟惡性腫瘤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如低熱、頭暈、乏力、貧血、體重減輕及惡病質等,偶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脾臟腫瘤合併感染時可出現原因不明的高熱,如脾臟腫瘤自發性破裂出血則臨床症狀明顯,突然出現左上腹劇痛、腹腔內大出血並失血性休克。脾臟原發性腫瘤中,血管肉瘤最易發生自發性破裂,腫瘤破裂還可引起瘤細胞腹腔種植轉移。

  脾臟血管性腫瘤的CT和MRI表現病理CT影像MRI影像血管瘤血管通路,內皮襯覆,血液充盈;毛細血管,海綿狀,或混合性;出血、梗塞或血栓形成;單發或多發實性或囊性成分,曲線形或蛋殼形鈣化強化病灶可有亞急性出血區域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向心性強化出血區淋巴管瘤囊狀,內皮襯覆,蛋白性液體充盈毛細淋巴管,海綿狀或囊狀低密度區,無強化(swiss cheese外觀)弧形鈣化T1WI和T2WI中間信號或高信號錯構瘤正常脾組織(白髓,紅髓,或兩者)明確的病灶輪廓異常;鈣化囊性和/或實性成分T1WI等信號T2WI超高信號異質、延遲強化血管肉瘤局灶或瀰漫受累;囊性或實性;自發破裂出血;多轉移至肝、肺、骨和淋巴系統巨脾;邊界欠清,低密度;可有鈣化;壞死、出血成分;多種強化形式巨脾;出血性結節;壞死區域Vanhoenacker FM, et al. Semin Ultrasound CT MR, 2007,28(1):35-51.

  脾臟轉移瘤多有明確的原發惡性病灶。常見的原發腫瘤有肺癌、乳腺癌、結腸癌、惡性黑素瘤、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宮頸癌和胰腺癌等。脾臟轉移癌多來源於腫瘤細胞的血行轉移,少數可為腫瘤的直接浸潤,比如解剖位置毗鄰的如胃、結腸、左腎的腫瘤直接侵犯脾臟。

  白曉楓等報道1組43例原發性脾臟腫瘤的臨床資料,其中脾血管瘤15例,脾淋巴瘤16例,脾血管肉瘤8例,脾淋巴管瘤、肌纖維母細胞瘤、炎性假瘤和脾肉芽腫各1例,惡性腫瘤佔56%(24例)。21例(49%)無任何臨床表現,由體檢時意外發現;13例僅為非特異性的腹部不適或隱痛;6例以腹部腫物為首發症狀;3例為突發腹痛急診手術發現。有11例惡性腫瘤患者存在脾臟腫大、血小板減少、發熱、貧血、消瘦等症狀。

  (三) 診斷方法

  原發性脾臟腫瘤早期多無症狀或症狀輕微,診斷較為困難,其臨床表現又無特異性,因而易於延誤診斷。隨著超聲、超聲造影、CT、核磁共振和脾臟細針穿刺活檢(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等影像診斷和技術的發展,脾臟腫瘤的術前診斷已完全成為可能。

  B型超聲檢查具有無創、經濟、方便等特點,常作為診斷脾佔位性病變的首選方法。它可瞭解有無腫瘤及腫瘤的位置、大小和範圍,瞭解有無包膜、鑑別腫瘤的囊實性以及與周圍臟器的關係等。但B超受腸道氣體干擾、肥胖以及操作者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而且較小的腫瘤(≤1 cm)難以被發現,因此,其準確性還顯不足。高分辨率彩色Doppler超聲可依據腫瘤內部有無血流及多少,有助於判斷脾腫瘤的性質。CT可提供比較準確的關於腫瘤的位置、數目、大小、範圍、與鄰近臟器的關係以及淋巴結轉移情況的圖像,便於術前對病情作出較準確的判斷,它是目前診斷脾臟腫瘤最有價值的影像學手段,可發現脾臟小腫瘤(≤1 cm)。X線檢查可見不規則增大的脾臟陰影,左膈肌可抬高、活動減弱,腎臟和結腸脾曲向內下移位等。選擇性脾動脈造影在脾臟腫瘤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良性腫瘤表現為動脈分支的壓迫性改變,惡性腫瘤則表現為血管中斷、移位、不規則的管腔狹窄以及新生血管呈不規則分佈等。

  儘管影像學檢查對脾臟腫瘤的診斷有重要意義,但是,它也存在有一定的侷限性,無論哪種檢查方法,最後確診都依賴於手術探查及病理診斷結果。

  當Casoni皮內試驗陽性和身體其它部位明確包蟲病應考慮有脾包蟲囊腫的可能。

  近年來,通過B超或CT引導下脾臟細針穿刺活檢(fine-needle aspiration, FNA)的報道越來越多。該技術可獲得明確的病理學診斷,逐漸為影像醫師所推崇。但脾臟血供豐富且質地較脆,操作後脾臟出血的顧慮是阻礙FNA技術推廣的最大障礙。但從國內外的經驗看,採用19或21gauge的穿刺針實施FNA基本上是安全的,出血等併發症的發生率較低。FNA的適應證主要有:① 惡性淋巴瘤疑侵犯脾臟;② 血液病需明確其類型或瞭解脾臟功能;③脾臟囊性病變需抽吸置管引流或造影確診;④脾臟實質性腫塊需病理組織學確診。

  (四) 治療由於脾臟腫瘤有發生感染、破裂的風險,且脾臟腫瘤的性質很難確定,無法排除惡性病變的可能。因此,除非診斷明確的較小的脾臟良性病變,脾臟腫瘤一經發現都應考慮積極手術治療。根據脾臟腫瘤的不同病理類型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1、脾囊腫:對較小的脾囊腫可暫不手術治療,定期隨訪觀察。對於較大的脾臟囊腫,一經診斷,應儘早選擇手術治療,否則有發生囊內感染和破裂的危險。脾囊腫的手術方式應根據囊腫的部位、大小和性質來決定,可採用囊腫開窗引流術或部分脾切除術或全脾切除術。如果囊腫位於脾門或脾體的中間部位可行全脾切除。有副脾者可予以保留,否則加行薄脾片大網膜移植術。如果囊腫位於脾上極或下極可行部分脾切除術。必要時術中需行快速病理檢查,以避免漏診惡性腫瘤。

  2、脾膿腫:可於B超定位引導下穿刺引流,如膿腫有分隔或反覆發作可行脾部分切除術或脾切除術。

  3、脾臟良性腫瘤:隨著對脾臟免疫功能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傾向行保脾手術,對於脾臟的良性腫瘤,在確保根治的前提下儘量保留部分脾實質以維持脾臟功能。尤其是對於病變較小的幼兒患者,因考慮到術後有發生兇險性感染(OPSI)的可能或侷限於某一段的良性腫瘤,以行脾部分切除或脾組織片大網膜內移植術或帶血管蒂部分健脾移植術為妥。在實施保脾手術時應特別注意:術中快速病理切片確診的脾臟良性腫瘤方可行保脾手術;脾腫瘤可為多中心性發生,呈多灶性分佈,行脾部分切除有時難以切除全部病變,故對脾血管瘤或淋巴管瘤病變要有足夠的切除範圍以免術後復發。如術中快速病理切片不能排除惡性腫瘤時,應行全脾切除術。

  4、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對於確診的脾臟惡性腫瘤,應行根治性手術切除。即脾臟切除加脾門淋巴結清掃,必要時加行胰尾等聯合臟器切除術。手術後根據病理類型輔以輔助治療。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的預後與病期、病理類型等關係密切,早期診斷,早期根治性手術治療並輔以化療、放療等,是提高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療效的關鍵。

  近年來,微創外科技術發展迅速,腹腔鏡脾切除術逐漸增多,手術創傷小、操作簡單,術後恢復快,但對術前良惡性脾臟腫瘤的鑑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報道發現。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行腹腔鏡脾切除術後腹部Trocar種植轉移明顯增加。

  此外,隨著微創觀念的深入,和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等消融技術的巨大進展,已有開展脾臟實質或脾臟腫瘤的射頻消融的成功報道。本文所報告的脾臟轉移癌射頻消融病例,為文獻中第3例。前兩例分別為繼發於腎癌和結腸癌的脾臟轉移癌。

如何正確認識脾臟腫瘤?相關文章
得了腫瘤不可怕,可怕的是病人、家屬及朋友往往不知所措,被嚇昏了頭。病人開始惶惶不可終日,要不用盡一切現有可以用的辦法,造成過度治療,反倒不恰當;要不徹底放棄,失去生存的希望;家屬、朋友突然熱情地關心病人,買來市場上所謂的抗腫瘤保健品,或者到處蒐集各種小偏方混淆正規治療,要不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規勸”病人甚麼能吃,甚麼不能吃甚麼等等。這些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一些問題,雖然與腫瘤科醫生的規範治療沒甚麼
發布於 2022-12-14 18:39
0評論
脾臟的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的發生率很低,文獻報告發病率低於0.1%,以良性腫瘤多見,佔脾臟腫瘤60%-76%。脾轉移性腫瘤的發生率更低,多為癌轉移,主要經血液途徑,少數經淋巴途徑。脾臟原發性良性腫瘤有脾囊腫、錯構瘤、有海綿狀血管瘤、血管內皮瘤、脾動脈瘤、淋巴管瘤、血管外皮瘤和炎性假瘤等。常見的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有血管肉瘤、惡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惡性神經鞘瘤等,其中以惡性淋巴瘤最為多見。
發布於 2023-01-09 13:26
0評論
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臨床上較脾臟良性腫瘤更為少見,據統計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僅佔全部惡性腫瘤的0.64%。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均為肉瘤,如淋巴瘤、血管肉瘤等。根據起源組織的不同,國內文獻多將其分為3大類,即脾原發性惡性淋巴瘤、脾血管肉瘤及脾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脾臟腫瘤的起因尚未完全闡明,但研究發現了一些脾腫瘤發生的可能相關因素,如感染因素(某些病毒、分枝桿菌、瘧原蟲等)、遺傳因素及其他脾臟慢性疾病等
發布於 2023-12-22 04:38
0評論
1、保持室內環境優雅舒適,床鋪乾燥整潔,尤其是護理生活不能自理的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患者一定要定期翻身,溫水擦洗,時常按摩受壓部位,預防褥瘡的發生。 2、合理膳食,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患者到了晚期由於腫瘤消耗等原因,一般患者的營養欠缺比較嚴重,故飲食應豐富多樣,以清淡和高營養為原則,可囑患者多食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忌食辛辣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在保證營養供給的同時增強患者的免疫抗病能力。 3、注意觀察晚期
發布於 2023-12-22 04:52
0評論
腹腔鏡手術創傷小、視野清,患者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社會效益顯著。尤其在膽囊和脾臟等有蒂器官,腹腔鏡手術較開放手術優勢明顯。自1991年澳大利亞里斯本皇家醫院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鏡脾切除術(Laparoscopicsplenectomy,LS)以來,經過外科專家們的共同努力,LS目前已成為臨床常見的腹腔鏡實質性臟器切除手術之一。劉辰副教授師從全國著名外科學專家倪泉興教授,致力於胰腺肝膽腫瘤的免疫研
發布於 2023-02-02 16:02
0評論
前不久,81歲高齡的劉老先生因“老慢支”住院,體檢發現血小板低、脾大,進一步檢查發現脾臟有一巨大血管瘤,隨時都有破裂大出血的可能。但是,由於劉老先生心肺功能差,諮詢了多家醫院都不敢接收。最後來到我的門診就診。在仔細詢問病史、查看檢查報告後,我決定安排劉老先生住院。經過科室裡一系列的檢查和反覆討論後,我為劉老先生制定了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脾血管瘤的方案。手術順利進行,術後第二天,劉老先生就能自己下床
發布於 2023-03-18 09:16
0評論
1、脾腫大多數伴有左上腹不適、疼痛及壓迫症狀,如腹脹、噁心、便秘、呼吸困難等。 2、脾功能亢進與脾腫大有一定關係,但症狀與脾腫大程度並不成比例,對於難以解釋的脾功能亢進伴脾腫大應高度懷疑腫瘤的存在特別是血管瘤。 3、全身症狀多見於脾臟惡性腫瘤,表現為低熱、貧血、乏力、周身不適、消瘦、惡病質等。 4、脾腫瘤自發性破裂臨床少見,表現為突發腹痛、腹膜炎,可有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脾破裂伴有早期轉移則
發布於 2023-12-22 04:32
0評論
脾臟轉移性腫瘤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油膩,生冷刺激難消化食物。 原料:黑豆10克、紅豆10克、花豆10克、薏米10克、綠豆10克、糙米15克、燕麥、黑米少許、冰糖3粒。 做法: 1、將除了燕麥以外的材料提前4小時用清水浸泡,如果隔夜的話要放入冰箱保存,並且蓋上保鮮膜; 2、砂鍋中放入清水燒開,然後撈出豆類、糙米、黑米放入開水中,用湯勺攪拌一下防止糊底,然後改成中小火慢慢燉煮; 3、湯水再次燒開後
發布於 2023-12-22 04:58
0評論
概述 脾臟腫大一般的人需要治療好引起脾臟腫大的原發病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嚴重影響到平時的工作和生活的話,要考慮把脾臟進行切除。 步驟/方法: 1、 對於一些急性感染引起的脾臟腫大問題,只要平時進行相應的細菌病毒消滅工作,可以恢復脾臟的健康,比如一些寄生蟲引起的感染或者是立克體感染等。 2、 對於一些疾病引起的感染導致脾臟腫大的患者要做好對於感染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可以預防和治療脾臟腫大的問
發布於 2024-05-25 20:09
0評論
01對於一些急性感染引起的脾臟腫大問題,只要平時進行相應的細菌病毒消滅工作,可以恢復脾臟的健康,比如一些寄生蟲引起的感染或者是立克體感染等。 02對於一些疾病引起的感染導致脾臟腫大的患者要做好對於感染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可以預防和治療脾臟腫大的問題,比如慢性瘧疾和梅毒等引起的感染現象。 03如果是一些脾臟腫瘤而引起的脾臟腫大現象,這點要特別的注意,為了預防腫瘤細胞的轉移,導致病情的惡化出現,要
發布於 2023-12-27 15:5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