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後發生的坐骨神經痛絕大部分是由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這顯然與懷孕的特殊生理結構有關。一是孕婦內分泌激素的生理變化,使關節和韌帶鬆弛,為分娩做準備,無形中使腰部的穩定性降低。其次,胎兒在子宮內逐漸發育成長,增加了腰椎的負擔,而且這種負擔一直持續到分娩。在此基礎上,如果腰椎之間進一步拉傷和扭傷,很可能會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症,這將壓迫坐骨神經,造成水腫和充血,產生坐骨神經痛,即坐骨神經的刺激。
對於這種類型的準媽媽坐骨神經痛,最好不要做X光檢查,而是採用超聲波檢查。即使不能替代,也應將檢查安排在懷孕的第二個月,此時胎兒已接近成熟,不太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孕婦最好在硬板床上休息,並做牽引治療;傳統的穿腰圍往往會限制胎兒的活動,不利於胎兒的發育,所以不宜使用;由於活血化瘀的中藥會影響胎兒的發育,也應禁止使用。某些藥物雖然有效,但也不建議在這個時候使用。如果在中期階段症狀嚴重,可以考慮終止妊娠。在分娩時,建議採用剖腹產,以避免加重病情。一般來說,大多數準媽媽在分娩後可以自行恢復坐骨神經痛,只有少數人在分娩後需要手術。預防的關鍵是在懷孕期間要勞逸結合,避免劇烈的體力活動,特別是在分娩前的3個月。睡覺時最好採取側臥位,平躺時在膝蓋下墊個枕頭或墊子,此外,不要穿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