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周禮》,其中記載了地理環境對體質的影響:"一曰山林,其人多毛而方。二曰江河,其人黑而晉。三曰丘陵山地,其人專而長。四曰墳衍,其人清而瘠。五曰原始沼澤,其民富肉而庳"。秦漢時期中醫體質的形成,《內經》有記載:"筋骨之強,肌肉之脆,皮膚之厚薄,之所以為疏,不同...... 腸胃之厚薄而脆也","是人也,素腎氣者質強,以秋冬接用之"。以上所說的 "素 "和 "質",是指當今的體質。經過歷代醫家對體質的描述、總結和分類,2009年4月9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發佈了第一個指導和規範中醫體質研究和應用的技術文件--《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該文件規範了中醫體質的九大基本分類和特點,以及中醫體質分類的確定。
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中醫體質有9種基本類型,分別是:平和型、氣虛型、陽虛型、陰虛型、痰溼型、溼熱型、血瘀型、氣鬱型和特稟型。你知道自己屬於哪種體質嗎?請完成下表中的問題,計算出分數,然後你就會對自己的體質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