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3 21:52

  脈絡叢乳頭狀瘤是緩慢生長的良性腫瘤,起源於腦室的脈絡叢上皮細胞,在兒童較常見,常伴有腦積水。本病發病率較低,國外文獻報告約佔顱內腫瘤總數的0.4%-0.6%,佔神經上皮性腫瘤的1.7%-2.0%。

  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兒童多見,主要見於10歲以前,其發生約約佔兒童顱內腫瘤的3%。文獻報告10歲以下兒童佔全部脈絡叢乳頭狀瘤的48%,其中約20%發生於1歲以下的嬰兒。本病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為1.6:1。

  本病的好發部位因年齡而有所不同,在兒童多見於側腦室而在成人多位於第四腦室,腫瘤在側腦室者多位於三角區,亦可發生在顳角、額角或體部。發生後顱凹的脈絡叢乳頭狀瘤除可見於第四腦室外側隱窩或第四腦室內外,亦可見於橋腦小腦角區,後者腫瘤原發於第四腦室外側隱窩或第四腦室內,經外側孔突向橋腦小腦角所致。發生於第三腦室者較少見。由於脈絡叢組織的胚胎殘餘異位發展,使得腫瘤偶見發生於大腦凸面。

  病理

  腫瘤來源於腦室脈絡叢組織。故大多數發生在腦室內,一般體積不大,呈粉紅色,結節樣生長,與腫瘤周圍腦組織境界清楚。腫瘤表面呈細小的乳頭狀或顆粒狀,亦有人稱之為桑椹狀。切面粗糙且組織易於落,質地較脆,很少發生囊變和出血壞死,亦可見到細小的鈣化顆粒。

  臨床表現

  病程長短不一、平均一年半左右。表現有顱內壓增高和侷限性神經系統損害兩大類。

  (1)腦積水與顧內壓增高

  大部分病人伴有腦積水,其成因包括腦腫瘤的所在位置直接梗阻腦脊液循環所致梗阻性腦積水以及腦脊液的生成與吸收紊亂造成的交通性腦積水兩種情況,脈絡叢乳頭狀瘤病人臨床所常見的顱內壓增高徵與腦積水的發生有直接關係,當然,腫瘤的佔位效應亦是顱內壓增高的重要原因。嬰幼兒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顱增大和前囪張力增高,精神淡漠,嗜睡或易激惹。在較大兒童及成人則可表現為頭痛、嘔吐及視神經乳頭水腫,甚至可出現陣發性昏迷。

  (2)侷限性神經系統損害

  侷限性神經系統損害的表現因腫瘤所在部位而異。腫瘤生長在側腦室者半數有對側輕度錐體束徵;位於第三腦室後部者表現為雙眼上視困難;仿於後顱凹者表現為走路不穩、眼球震額及共濟運動障礙等。個別位於側腦室者可表現為頭部包塊。本病臨床上見有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史。腫瘤多位於腦室內,有的可移動,故有些病人表現為頭癇突然加劇緩解。少數有強迫頭位,這可能因腫瘤移動後突然梗阻了腦脊液循環通路所致。

  輔助檢查

  CT檢查:腫瘤在CT平掃時呈高密度,增強掃描呈均勻強化。邊繞清楚而不規則,可見病理性鈣化。腫瘤多為單側,亦可為雙側,位於側腦室內者以三角區居多,位於後顱凹者多伴有幕上腦積水。除脈絡叢乳頭狀癌外,腫瘤多侷限於腦室內,無明顯中線結構移位。

  MRI檢查:腫瘤的MRI表現在Tl加權像中呈低信號,較腦實質信號低但較腦脊報信號高;在T2加權像中呈高信號,與腦脊液分界清楚而腫溜輪廓不規則,有些可見鈣化。腫瘤有顯著的對比增強並有腦積水。

  治療及預後

  脈絡叢乳頭狀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於,應儘可能做到全切除。對發生在第四腦室者應後顱凹正中開顱,突向橋腦小腦角者可作作側耳後鉤形切口,行單例沈部骨窗開顱。例腦室腫瘤多應用顳頂皮骨瓣開顱,在顳後橫行皮質切開至側腦室三角區,暴露腫瘤後若瘤體過大不必強求完整切除以防損傷深部結構,切除腫瘤前注意阻斷供瘤動脈以利於手術中減少出血。對於未能完全切除腫瘤而個能緩解腦積水者,應作分流手術。如為脈絡叢乳頭狀瘤術後應予放射治療。本病系良性腫瘤,全切除後會獲得良好效果,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手段的進步,手術死亡率可控制在1%以下;而全切除腫瘤的病人常可獲得十分滿意的長期療效。即使脈絡叢乳頭狀癌的5年生存率亦可達50%。

脈絡叢乳頭狀瘤怎麼診斷和治療?相關文章
甚麼是脈絡叢?在腦室的一定部位,軟腦膜及其上的血管與室管膜上皮共同構成脈絡組織,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覆分支成叢,連同其表面的軟腦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腦室形成脈絡叢,為產生腦脊液的主要結構。(脈絡叢位置及形狀)側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嵴液經室間孔流至第三腦室,與第三腦室產生的腦嵴液匯合,經中腦水管流至第四腦室,再與第四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嵴液一起,經第四腦室正中孔和第四腦室外側孔流入小腦延髓池,並迅速擴
發布於 2022-12-27 14:00
0評論
食管乳頭狀瘤的內鏡表現與臨床及病理關係目的:探討食管乳頭狀瘤的內鏡下表現、臨床及病理關係。方法:對7320例行內鏡下檢查的患者,其中內鏡下診斷食管乳頭狀瘤患者25例,經病理組織學診斷25例;從臨床特點、內鏡下表現、病理組織學、治療等方面對食管乳頭狀瘤進行分析。結果:7320例患者食管乳頭狀瘤的檢出率為0.34%,高峰年齡41~50歲,男女比例為1:2.57,發病部位多位於食管中段;15例胃內存在
發布於 2022-11-29 19:21
0評論
甲狀腺乳頭狀癌首發症狀為頸的部無痛性腫塊,多數隨吞嚥上下移動,少部分有聲嘶、吞嚥困難及壓迫感,少數先發現頸部轉移淋巴結後找到甲狀腺內原發灶,也有以頸部瀰漫性腫大診斷為甲亢手術時發現的。近年來在健康體檢時意外發現的甲狀腺癌病例也不在少數。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診斷1、超聲檢查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經驗豐富的超聲學專家診斷準確率可達85%以上。甲狀腺腫物具有邊界不清、內部回聲不勻、血流豐富及細砂粒樣強回聲表
發布於 2023-01-29 13:32
0評論
喉乳頭狀瘤是由乳頭狀瘤病毒(簡稱HPV)感染引起。HPV分60多亞型,常見的有HPV6、11、16、18、31、33、35、39、42、43、44、45、51、52、56、58、59、68等亞型。兒童和成人喉乳頭狀瘤所感染的HPV亞型有差異,治療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兒童喉乳頭狀瘤兒童喉乳頭狀瘤由HPV6、11等亞型引起,一般不會癌變,但兒童的喉很小,手術操作空間有限,很難一次徹底切除乳頭狀瘤,所
發布於 2023-02-06 00:32
0評論
概述 結膜乳頭狀瘤是由於人乳頭瘤病毒6或者11型感染以後導致的眼瞼皮膚表皮細胞和血管增殖形成的尋常疣,比較多見的,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現在我把有些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步驟/方法: 1、 如果有其他的疾病的應該首先治療,譬如結膜炎,角膜炎,糖尿病,高血壓等,保持良好的心態,多鍛鍊,增強提抗力。 2、 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切除,但是容易復發,也可以激光或者光療,這些效果都還
發布於 2023-09-04 19:01
0評論
海綿狀血管瘤通常在以下情況下被診斷出來:癲癇發作;突發頭痛,或有侷限性的神經功能障礙,經CT、MRI等檢查顯示腦內出血。隨著CT和MRI頭部掃描在體檢中的應用,有越來越多沒有任何症狀的病人也被查處患有海綿狀血管瘤。初次聽到“海綿狀血管瘤”這樣的診斷,由於裡面有個“瘤”字,很多人以為是個腫瘤,而且還長在血管上,因此病人往往寢食難安,焦急異常,認為自己得了非常要命的毛病。其實海綿狀血管瘤正確的稱號應
發布於 2023-01-23 20:32
0評論
本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化。感染了本病毒後,表現可以從無症狀感染、流感樣全身性疾患、腦膜腦炎以至於嚴重的腦膜腦炎。但各型之間沒有截然的分界線。不同的臨床表現是否與不同的病毒株有關,目前尚未能肯定。 流感樣全身症狀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8~12天。起病急,發熱可高達39.5℃,伴有背痛、頭痛、全身肌肉痠痛。有些患者出現咽痛、咳嗽與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少數還可有皮疹、淋巴結腫大與壓痛、噁心、
發布於 2024-07-17 16:18
0評論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屬於RNA病毒。1934年蟲媒病毒性腦炎流行期間,1例曾被診斷為St.Louis腦炎的患者死亡後,從中樞神經系統採集到的標本接種到猴子,經連續傳代後分離出這種病毒。1年之後,在2例病毒性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中,也發現這種病毒。它對人類的病因學作用的地位,很快就得到確定。目前,它在病毒分類學上屬於沙拉病毒屬(Arenavirus)。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的大小為40~
發布於 2024-07-17 16:11
0評論
1.流感樣型 起病大多急驟,發熱可達39℃以上,伴有背痛、頭痛、全身肌肉痠痛。部分患者訴有噁心、嘔吐、畏光、淋巴結腫痛、腹瀉、皮疹或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病程2周左右,偶有復發。病後乏力感可持續2~4周。 2.腦膜炎型 可出現於“流感樣”症狀後(常有短暫緩解期),或直接以腦膜炎症開始。起病急,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徵等,除幼兒外,驚厥少見。神志一般無改變。病程約2周。 3.其他
發布於 2024-07-17 16:04
0評論
因為沒有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患者沒有必要隔離處理與本病毒有關的實驗室及動物室應注意防範,以免引起實驗室暴發流行流感樣全身症狀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8~12天起病急,發熱可高達39.5℃,伴有背痛、頭痛、全身肌肉痠痛有些患者出現咽痛、咳嗽與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少數還可有皮疹、淋巴結腫大與壓痛、噁心、嘔吐與腹瀉等表現病程一般在2周左右部分患者,經過一段間歇後,可有第
發布於 2024-07-17 16:2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