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3 21:52

  脈絡叢乳頭狀瘤是緩慢生長的良性腫瘤,起源於腦室的脈絡叢上皮細胞,在兒童較常見,常伴有腦積水。本病發病率較低,國外文獻報告約佔顱內腫瘤總數的0.4%-0.6%,佔神經上皮性腫瘤的1.7%-2.0%。

  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兒童多見,主要見於10歲以前,其發生約約佔兒童顱內腫瘤的3%。文獻報告10歲以下兒童佔全部脈絡叢乳頭狀瘤的48%,其中約20%發生於1歲以下的嬰兒。本病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為1.6:1。

  本病的好發部位因年齡而有所不同,在兒童多見於側腦室而在成人多位於第四腦室,腫瘤在側腦室者多位於三角區,亦可發生在顳角、額角或體部。發生後顱凹的脈絡叢乳頭狀瘤除可見於第四腦室外側隱窩或第四腦室內外,亦可見於橋腦小腦角區,後者腫瘤原發於第四腦室外側隱窩或第四腦室內,經外側孔突向橋腦小腦角所致。發生於第三腦室者較少見。由於脈絡叢組織的胚胎殘餘異位發展,使得腫瘤偶見發生於大腦凸面。

  病理

  腫瘤來源於腦室脈絡叢組織。故大多數發生在腦室內,一般體積不大,呈粉紅色,結節樣生長,與腫瘤周圍腦組織境界清楚。腫瘤表面呈細小的乳頭狀或顆粒狀,亦有人稱之為桑椹狀。切面粗糙且組織易於落,質地較脆,很少發生囊變和出血壞死,亦可見到細小的鈣化顆粒。

  臨床表現

  病程長短不一、平均一年半左右。表現有顱內壓增高和侷限性神經系統損害兩大類。

  (1)腦積水與顧內壓增高

  大部分病人伴有腦積水,其成因包括腦腫瘤的所在位置直接梗阻腦脊液循環所致梗阻性腦積水以及腦脊液的生成與吸收紊亂造成的交通性腦積水兩種情況,脈絡叢乳頭狀瘤病人臨床所常見的顱內壓增高徵與腦積水的發生有直接關係,當然,腫瘤的佔位效應亦是顱內壓增高的重要原因。嬰幼兒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顱增大和前囪張力增高,精神淡漠,嗜睡或易激惹。在較大兒童及成人則可表現為頭痛、嘔吐及視神經乳頭水腫,甚至可出現陣發性昏迷。

  (2)侷限性神經系統損害

  侷限性神經系統損害的表現因腫瘤所在部位而異。腫瘤生長在側腦室者半數有對側輕度錐體束徵;位於第三腦室後部者表現為雙眼上視困難;仿於後顱凹者表現為走路不穩、眼球震額及共濟運動障礙等。個別位於側腦室者可表現為頭部包塊。本病臨床上見有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史。腫瘤多位於腦室內,有的可移動,故有些病人表現為頭癇突然加劇緩解。少數有強迫頭位,這可能因腫瘤移動後突然梗阻了腦脊液循環通路所致。

  輔助檢查

  CT檢查:腫瘤在CT平掃時呈高密度,增強掃描呈均勻強化。邊繞清楚而不規則,可見病理性鈣化。腫瘤多為單側,亦可為雙側,位於側腦室內者以三角區居多,位於後顱凹者多伴有幕上腦積水。除脈絡叢乳頭狀癌外,腫瘤多侷限於腦室內,無明顯中線結構移位。

  MRI檢查:腫瘤的MRI表現在Tl加權像中呈低信號,較腦實質信號低但較腦脊報信號高;在T2加權像中呈高信號,與腦脊液分界清楚而腫溜輪廓不規則,有些可見鈣化。腫瘤有顯著的對比增強並有腦積水。

  治療及預後

  脈絡叢乳頭狀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於,應儘可能做到全切除。對發生在第四腦室者應後顱凹正中開顱,突向橋腦小腦角者可作作側耳後鉤形切口,行單例沈部骨窗開顱。例腦室腫瘤多應用顳頂皮骨瓣開顱,在顳後橫行皮質切開至側腦室三角區,暴露腫瘤後若瘤體過大不必強求完整切除以防損傷深部結構,切除腫瘤前注意阻斷供瘤動脈以利於手術中減少出血。對於未能完全切除腫瘤而個能緩解腦積水者,應作分流手術。如為脈絡叢乳頭狀瘤術後應予放射治療。本病系良性腫瘤,全切除後會獲得良好效果,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手段的進步,手術死亡率可控制在1%以下;而全切除腫瘤的病人常可獲得十分滿意的長期療效。即使脈絡叢乳頭狀癌的5年生存率亦可達50%。

脈絡叢乳頭狀瘤怎麼診斷和治療?相關文章
甚麼是脈絡叢?在腦室的一定部位,軟腦膜及其上的血管與室管膜上皮共同構成脈絡組織,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覆分支成叢,連同其表面的軟腦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腦室形成脈絡叢,為產生腦脊液的主要結構。(脈絡叢位置及形狀)側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嵴液經室間孔流至第三腦室,與第三腦室產生的腦嵴液匯合,經中腦水管流至第四腦室,再與第四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嵴液一起,經第四腦室正中孔和第四腦室外側孔流入小腦延髓池,並迅速擴
發布於 2022-12-27 14:00
0評論
食管乳頭狀瘤的內鏡表現與臨床及病理關係目的:探討食管乳頭狀瘤的內鏡下表現、臨床及病理關係。方法:對7320例行內鏡下檢查的患者,其中內鏡下診斷食管乳頭狀瘤患者25例,經病理組織學診斷25例;從臨床特點、內鏡下表現、病理組織學、治療等方面對食管乳頭狀瘤進行分析。結果:7320例患者食管乳頭狀瘤的檢出率為0.34%,高峰年齡41~50歲,男女比例為1:2.57,發病部位多位於食管中段;15例胃內存在
發布於 2022-11-29 19:21
0評論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屬於RNA病毒。1934年蟲媒病毒性腦炎流行期間,1例曾被診斷為St.Louis腦炎的患者死亡後,從中樞神經系統採集到的標本接種到猴子,經連續傳代後分離出這種病毒。1年之後,在2例病毒性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中,也發現這種病毒。它對人類的病因學作用的地位,很快就得到確定。目前,它在病毒分類學上屬於沙拉病毒屬(Arenavirus)。 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的大小為40~
發布於 2024-07-17 16:11
0評論
喉乳頭狀瘤是由乳頭狀瘤病毒(簡稱HPV)感染引起。HPV分60多亞型,常見的有HPV6、11、16、18、31、33、35、39、42、43、44、45、51、52、56、58、59、68等亞型。兒童和成人喉乳頭狀瘤所感染的HPV亞型有差異,治療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兒童喉乳頭狀瘤兒童喉乳頭狀瘤由HPV6、11等亞型引起,一般不會癌變,但兒童的喉很小,手術操作空間有限,很難一次徹底切除乳頭狀瘤,所
發布於 2023-02-06 00:32
0評論
膽管乳頭狀瘤是一種來源於膽管上皮的良性腫瘤,臨床上罕見,但近年來似有增加趨勢。多數病例有長期的慢性膽管炎症狀,有的病史長達20年,膽管乳頭狀瘤所表現的黃疸具有一定的特點。間歇性和自限性。1、概述膽管乳頭狀瘤病是膽管內乳頭狀腫瘤的一種疾病,膽管內乳頭狀腫瘤是一組發生於肝膽管內的、乳頭狀良惡性腫瘤的總稱,臨床不少見。膽管乳頭狀瘤病臨床罕見,但臨床報道病例逐漸增加,男女比例約為2:1,平均發病年齡63
發布於 2023-03-10 15:16
0評論
導管內乳頭狀瘤起可見任何年齡婦女,多見於40~45歲女性, 75%的病變發生於大乳管近乳頭的膨大部分。瘤體一般很小,肉眼可見導管內壁有帶蒂的米粒或綠豆大小的乳頭狀結節突入管腔,富於薄壁血管,極易出血。臨床特點是乳頭有時溢出血性液體,而無疼痛,但腫塊不易摸到。由於乳頭狀瘤小而軟,因而臨床檢查時常不易觸及,有時則可在乳暈下方觸及小結節,無皮膚粘連。輕壓乳暈區或擠壓乳頭時,有血性排液,可以幫助定位。,
發布於 2023-02-25 16:11
0評論
女性乳腺有15到20個乳腺導管,開口於乳頭。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指發生在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其發生率僅次於乳腺纖維腺瘤和乳腺癌。根據WHO乳腺腫瘤分類,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分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乳頭狀瘤多發生在乳管壺腹以下大約1.5公分的1到2級乳管內。又稱為乳腺大導管內乳頭狀瘤。位於乳腺中央區乳暈下方,一般認為其不增加乳腺癌風險。外周型乳頭狀瘤是指終末導管--系統發生的多發性乳頭狀瘤,曾使
發布於 2023-01-31 12:32
0評論
一、甚麼是腦膜瘤腦膜瘤是發生於大腦表面腦膜組織的腫瘤,起源於蛛網膜顆粒細胞。腦膜瘤多數是良性的,然而也有少數是惡性的。腦膜瘤大約佔所有顱內原發腫瘤的五分之一,位居中樞神經系統原發腫瘤的第二位。作為良性腫瘤,它的生長多較緩慢,常常需要經過許多年。正是由於腫瘤生長緩慢,有時候腫瘤已經長的巨大才被發現。約四分之一的腦膜瘤患者以癲癇為最初的臨床表現,其餘則多以腫瘤生長引起的佔位效應(頭疼,嘔吐等)為主要
發布於 2023-01-23 21:02
0評論
脈絡膜黑色素瘤的臨床特徵包括:1、眼底可見實質性腫瘤,色素深淺不一,呈棕色或灰色。2、B型超聲腫瘤呈蕈狀或圓頂樣生長;低到中等內反射,伴有或不伴有聲衰減及脈絡膜挖空徵;脈絡膜凹陷徵;有較大的高度-基底比率。3、FFA:早期病灶處為低熒光,後期呈斑片狀滲漏,部分病例可見雙循環現象。4、ICGA:部分病例可顯示腫瘤血管。5、CT:表現為略高密度,CT值66~85HU,邊界清楚,密度較均勻。無特徵性表
發布於 2023-03-09 01:21
0評論
一般認為原發性腦室內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是脈絡叢動脈瘤及腦動靜脈畸形,高血壓及頸動脈閉塞、煙霧病也是常見的病因,其他少見或罕見的病因有腦室內脈絡叢乳頭狀瘤或錯構瘤、囊腫、出血素質、膠樣囊腫或其他腦室旁腫瘤、先天性腦積水、過度緊張、靜脈曲張破裂(特別是丘紋靜脈或大腦大靜脈)、室管膜下腔隙梗死性出血、脈絡叢豬囊尾蚴病、白血病、垂體卒中以及術後(腦室穿刺、引流術、分流術)等,許多病因不明者可能與“隱性血管
發布於 2022-10-20 11:18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