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發佈賁門失弛緩症診斷與治療指南
賁門失弛緩症是一種少見但典型的原發性食管運動功能障礙疾病,以食管下括約肌(LES)舒張不全和食管蠕動消失為特徵,典型症狀為固體和液體食物吞嚥困難,食物反流,常被誤診為胃食管反流病(GERD)。目前賁門失弛緩症尚無治癒方法,因此疾病管理對於此症患者十分重要。7月23日《美國胃腸病學雜誌》(Am J Gastroenterol)在線發佈《賁門失弛緩症診斷和管理臨床指南》,介紹賁門失弛緩症診療進展和隨訪管理等內容。
診斷推薦意見
1、對於賁門失弛緩症疑似患者,如果內鏡或食管X線檢查無陽性發現,應在確診前進行食管動力學檢測。(強烈推薦,低質量證據支持)
2、 食管X線檢查有以下表現均支持賁門失弛緩症診斷:食管擴張;食管胃結合處(EGJ)狹窄,呈“鳥嘴徵”;食管蠕動消失;食管鋇餐排空功能差。(強烈推薦,中等質量證據支持)
3、 對食管動力學檢測結果可疑患者,推薦行食管吞鋇X線檢查,以評估食管排空功能和EGJ形態。(強烈推薦,低質量證據支持)
4、 對所有賁門失弛緩症患者,應行食管內鏡檢查,以觀察EGJ和胃賁門部形態,排除假性賁門失弛緩症。(強烈推薦,中等質量證據支持)
點評:賁門失弛緩症患者需要接受食管鋇餐、內鏡檢查及食管測壓以明確診斷,這三種檢查方法可從不同角度提供相應診斷信息。
例如,鋇餐能顯示食管形態及其對鋇劑的排空功能;內鏡檢查可清楚顯示食管腔、黏膜、賁門及賁門胃側、胃底有無引起類似賁門失弛緩症的病變;對於鋇餐或內鏡檢查不能明確診斷的患者,食管測壓則能顯示疾病的特徵性變化,且高分辨率測壓(HRM)能清楚顯示賁門失弛緩症分型,可確定診斷(表)。 目前認為,以上各檢查不僅在賁門失弛緩症的診斷中有互補作用,且有助於綜合評估患者的病情、病期及類型,是進一步處理的重要依據。
治療推薦意見
1、 對於有手術適應證且同意接受手術的患者,食管氣囊擴張術(PD)和腹腔鏡下肌切開聯合部分胃底摺疊術可作為初治方案。(強烈推薦,低質量證據支持)
2、 PD和外科肌切開術均應在具備相應醫療條件的手術中心進行。(強烈推薦,低質量證據支持)
3、 應根據患者年齡、性別、意願及當地醫療機構水平,指導初治方法的選擇。(弱推薦,低質量證據支持)
4、 對於無明確的PD和外科肌切開手術治療適應證的患者,推薦使用肉毒桿菌毒素。(強烈推薦,中等質量證據支持)
5、 對於不願意或不能接受PD和外科手術以及肉毒桿菌毒素治療失敗的患者,推薦使用藥物治療。(強烈推薦,低質量證據支持)
點評:所有的治療方法均基於改善LES的鬆弛度、降低其阻力、加快食管排空和改善症狀(圖)。迄今為止,尚無一種方法能治癒賁門失弛緩症。球囊擴張和手術治療是其主要的兩種治療手段,均能獲得較好的療效。腹腔鏡下肌切開術結合胃底摺疊術,可減少肌肉切開術後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經口內鏡肌切開術(PEOM)或局部放置可回收支架等新近發展的技術旨在進一步增加療效,減少損傷,目前有研究顯示,上述治療效果可,但遠期療效有待觀察和評價。 並非所有的患者均能接受某一種治療方法,醫生應基於患者具體情況,如病期、病情、意願和醫療中心的綜合實力,選擇適當治療方法。賁門失弛緩症治療的遠期療效不易維持,醫生須注意治療後如何維持療效和開展患者教育。一旦確診此症,就需要告知患者進食方式,學會如何管理好食管,避免因不當食物堵塞而加重食物瀦留,導致食管擴張、變形成角,甚至形成巨食管,增大治療難度。
“食管動力學檢測對於賁門失弛緩症的診斷是必需的,食管鋇餐和食管胃十二指腸鏡(EGD)是其補充性檢查方法,其中EGD主要用於排除假性賁門失弛緩症、浸潤性癌症和嗜酸性食管炎等。
腹腔鏡下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無論是否加行胃底摺疊術,患者術後常伴食管反流和(或)pH檢測異常,因此對有症狀患者,建議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治療。
研究表明,PD治療賁門失弛緩症患者比肉毒桿菌毒素的長期效果更優,而與腹腔鏡下肌切開術相比,兩者治療成功率相當,但從成本-效益方面分析,PD仍是賁門失弛緩症最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