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5 07:42

  大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在西方發達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居癌症的第2~3位。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習慣的變化,我國大腸癌發病率亦逐年升高,已躍居第3~5位,特別是大城市的增幅更快。

  上海的大腸癌發病率處於全國較高的水平。根據上海衛生部門今年4月發佈的數據,目前上海惡性腫瘤的總體發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國處於較高水平,其中大腸癌發病率迅速上升,年均增速超過4%。70年代初至今,大腸癌的排名從常見惡性腫瘤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發病率上升了3.67倍。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首先,大腸癌的發生與飲食、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改正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可以實現預防大腸癌發生的目的。其次,大多數大腸癌是由癌前病變―息肉發展而來,而息肉可通過腸鏡檢查及時發現和摘除,達到早期治療和預防大腸癌發生的目的。

  一、癌症不是突然發生的

  近些年人們總是談癌色變,經常擔心自己在不知不覺當中突然患上了癌症。科學家經過大量研究發現,各種癌症的發生發展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都是從一個正常細胞逐步發生惡性轉化變成癌細胞,再逐步增殖、轉移到身體各個部位,最終變得難以治療。這個過程短則數年,長則可達十餘年,絕不是突然發生的,只是我們沒有感覺到而已。其實在這數年的時間裡我們有很多機會去發現、阻斷和治療各種癌症。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研究出了很多防止癌症發生和治癒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的方法。目前對於大多數癌前病變和早期癌症完全有機會徹底治癒,對於晚期癌症則只有一部分可以治癒。所以癌症遠沒有那麼可怕,只要我們平時重視、及時發現,許多癌症目前不但可以治癒而且可以防止他的發生。大腸癌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二、及時檢查可以阻止大腸癌的發生

  大腸癌是國際上公認可通過人群篩查早期發現,從而降低死亡率的惡性腫瘤之一。研究發現大部分大腸癌是從腸道息肉發展來的,是正常腸道→小息肉→大息肉→異型增生→癌→轉移癌的演變過程,因此把息肉稱作大腸癌的癌前疾病。可見如果能夠在息肉及異型增生階段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可以防止大部分大腸癌的發生。目前腸鏡檢查可以發現大部分息肉,並且通過腸鏡還可以切除絕大多數息肉而不需要做開腹手術,從而避免癌症的發生。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息肉和早期癌症幾乎都是沒有症狀的,有症狀時再去醫院檢查發現的大多是晚期癌症患者。目前,上海的大腸癌患者在診斷時多為晚期,早期的比例僅有11.8%,五年生存率為43%,與歐美國家相差10-1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體檢和篩查意識。當下上海民眾接受過便隱血和腸鏡檢查的比例非常低。據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監測顯示,不到5%的上海人曾做過便隱血試驗檢查,僅3%曾做過腸鏡檢查。

  為提升民眾大腸癌篩查意識,控制上海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進一步普及腫瘤的及早發現、提高防癌抗癌意識,上海市政府已將“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列為申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目前仍缺乏能通過驗血發現早期大腸癌和癌前病變的方法,還需要依靠腸鏡檢查。糞便DNA檢測、鋇灌腸造影、CT模擬腸鏡檢查不能常規用於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大腸癌。

  但很多人對腸鏡檢查有恐懼心理,害怕疼痛,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無痛內鏡檢查來解決,完全不必擔心。被檢查者可以在睡眠狀態下完成相關檢查,整個過程舒適、安靜,無任何不適感覺。內鏡醫生可以相對不考慮操作時間,從容、仔細、徹底完成檢查和治療,減少漏診。現代人講究生活品質,無痛內鏡能減輕受檢者的焦慮和痛苦,所以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無痛內鏡已成為健康體檢、門診和住院病人的常規做法。目前公利醫院內鏡室已經開展了數千例無痛胃鏡、腸鏡檢查。

  三、哪些人需要做腸鏡檢查

  中國癌症基金會制定的“中國主要癌症的篩查及早診早治指南”建議,40歲以上人群須行大腸癌篩查。但一些高危人群應提前進行腸鏡檢查,如有1個以上一級親屬,或2個以上二級親屬患有大腸癌或相關腫瘤,應從比家族中最小發病年齡早10年開始做腸鏡檢查,根據家族史情況,每3~5年1次。

  一般認為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包括:①便隱血試驗陽性;②一級親屬有大腸癌史;③本人有腸道腺瘤史;④本人有癌症史;⑤符合下列6項中任意2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

  對大腸癌高危人群應予全結腸鏡檢查,檢查發現的所有息肉樣病變應取活檢行病理學診斷,並及時治療。部分早期大腸癌可以應用內鏡治療。內鏡下摘除息肉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大腸癌的發生,但要注意息肉有明顯的再發傾向,故還需要定期複查腸鏡。

  四、如何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發病率迅速上升與民眾生活方式變化有關,包括高蛋白、高脂肪、少穀物、少蔬果的不合理膳食,體力活動減少,超重肥胖增多等因素。改善飲食結構,多吃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注意適當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有助於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以素食為主的人大腸癌發病率顯著低於普通人群。水果和蔬菜含有大量的植物纖維素。可溶性植物纖維素能夠吸納較多的水分,軟化大便和增加大便體積。此外,蔬菜和穀物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胡蘿蔔素、番茄紅素和葉酸等,這樣,既促進腸道運動,又減少了致癌物與腸道的接觸,還有利於致癌物的排洩,可見高纖維素飲食的保護作用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

  脂肪攝入過多會導致大腸癌發病率增加,但不同類型的脂肪對大腸癌發病的影響不一樣。動物來源的飽和脂肪與大腸癌發病關係最為密切。植物油與大腸癌發病無關,而富含多價不飽和脂肪酸的魚油則具有預防大腸癌的作用。在油煎、炸、烤及醃製食物特別是動物脂肪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致癌物。

  定期有規律的適度體力活動、避免肥胖、體重超重者限制熱量攝入、戒菸酒等都有利於預防大腸癌。吸菸時間越長、量越大發生大腸息肉、大腸癌的機會越多。戒菸能減少息肉的發生。過量飲酒會增加男性患大腸癌的風險。

  目前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可以預防大腸癌的化學藥物,但不管使用或不使用化學藥物預防,科學的飲食都是預防大腸癌發病的最佳措施。

大腸癌不可怕怎麼防治?相關文章
“老爛腳”學名稱為下肢慢性潰瘍,常伴有下肢靜脈曲張,或者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潰瘍,因小腿下段血液或神經營養差,潰瘍往往反覆發作,好好壞壞,歷時數月或數年遷延不愈,給患者及家庭在身體、精神和經濟上帶來極大的負擔。如何治療老爛腳已成為醫學上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近來治療多例下肢慢性靜脈潰瘍的病例,運用靜脈曲張激光微創閉合術、創面負壓吸引VSD技術聯合創面植皮術,獲得滿意療效。
發布於 2023-02-15 03:52
0評論
【求助】我愛人今年52歲,平時身體健康。但前段時間老是覺得頭暈、頭痛,易疲勞,以為是工作緊張,沒有注意,近二個月頭痛明顯加重,嚴重時感噁心,胃口差,上個星期開始右邊的手腳活動不便,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得了腦瘤,醫生告知需要馬上手術,但有手術風險,並可能會殘留手術後遺症。我們從沒遇到過這種情況,感覺天像塌下來似的,六神無主,特向專家請教,我們該怎麼辦?腦瘤是不治之症嗎?我愛人還有希望嗎?【點評】“腦瘤
發布於 2023-03-19 03:06
0評論
胃鏡報告經常見到這樣的一種描述:胃底(胃體或者胃竇)可見一個粘膜下腫物,表面光滑,直徑多小於1cm,超聲胃鏡提示腫物來源於固有肌層,考慮間質瘤可能。一般這種情況下,我會微笑著告訴患者:“別緊張,這不是甚麼大問題”!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到底可怕不可怕?我們從幾個方面闡述後大家就明白了。1、這種粘膜下腫瘤是甚麼首先這種病變在胃鏡下的形態學表現和我們常說的胃癌、胃淋巴瘤、胃息肉能直接區分開,因為它生長源於
發布於 2023-02-14 20:02
0評論
1大腸癌的病人在早期的時候,往往是無症狀的了。有一部分人雖然有症狀,但是問問是症狀不明顯。早期的大腸癌的病人感不適、而且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的症狀。一旦已經有大便潛血等症狀要去治療。 2但是大部分的病人隨著癌腫發展,那麼身體方面的不舒服的症狀的話,就會陸陸續續的逐漸出現的了。這時候往往有大便習慣改變和不同程度的腹痛的症狀。甚至病人有嚴重的便秘的症狀。 3大腸癌,其實就是腸子方面的惡性的腫瘤的了。
發布於 2024-06-10 00:38
0評論
1、便血 因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只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收治的右半結腸癌病人中有這種肉眼可見的便血者佔36.5%。 2、貧血 當長期慢性失血超過機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病人即可出現貧血。 3、腫瘤阻塞 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通過受阻。腸膨脹、體液丟失、電解質紊亂、感染和毒血
發布於 2024-06-10 01:05
0評論
大腸癌的症狀在早期時,很多患者都是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症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症狀。腫瘤因轉移、浸潤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變。大腸癌因其發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症狀及體徵。 一、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較右半結腸腸腔窄,左半結腸癌更容易引起完全或部分性腸梗阻。腸阻塞導致大便習慣
發布於 2024-07-06 10:04
0評論
1堅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在週末不要睡得太晚。如果你週六睡得晚週日起得晚,那麼週日晚上你可能就會失眠。睡前勿猛吃猛喝。在睡覺前大約兩個小時吃少量的晚餐,不要喝太多的水,因為晚上不斷上廁所會影響睡眠質量;晚上不要吃辛辣的富含油脂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也會影響睡眠。 2睡前遠離咖啡和尼古丁。建議你睡覺前八小時不要喝咖啡。選擇鍛鍊時間。下午鍛鍊是幫助睡眠的最佳時間,而有規律的身體鍛鍊能提高夜間睡眠的質量
發布於 2022-12-25 02:21
0評論
脾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周圍淋巴器官,能夠產生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因子,是機體儲血、造血、濾血、毀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調節、抗感染、抗腫瘤等作用。基於目前對脾臟功能的瞭解以及切脾後所導致患者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的後果,在條件及疾病允許的情況下,儘量行脾保留手術。即“搶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臟第二,年齡越小越優先保脾”。一、哪些脾臟需要手術1、脾破裂:脾外傷左上腹或左手肋部穿透性損傷及閉合性損傷引起的脾破
發布於 2023-03-18 11:21
0評論
化療嘔吐是否真的很可怕?很多患者及家屬對化療懷有深深的恐懼感,認為化療會導致嚴重的嘔吐,非常痛苦。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化療確實是件非常痛苦的事,那個時候往往用提高藥物劑量的方式來提高療效,而且中樞性鎮吐藥物還沒有得到應用,因此化療的消化道反應重,患者往往吐得很厲害。近年來,隨著醫學、藥物學的進步,一方面出現了許多毒性反應低、有效率高的化療藥,另一方面中樞性鎮吐藥物如樞丹、樞復寧、歐貝
發布於 2022-09-28 09:19
0評論
目前不少人對胃鏡檢查有偏見,懼怕檢查時噁心、嘔吐等不適,認為胃鏡的損傷性較大,而寧願選擇吃點藥“抗”過去,或者詢問有沒有其他方法代替做胃鏡。其實許多人過度擔心檢查時的不適,個別人才會對胃鏡反應強烈,這類人通常連刷牙時都會覺得噁心,但大多數人還是可以承受的。甚麼是胃鏡檢查電子胃鏡是一條直徑約25px的前端裝有內視鏡的纖細、柔軟的管子,經口伸入受檢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腸,通過光源器把檢查情況反映到熒
發布於 2022-10-03 23:0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