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周圍淋巴器官,能夠產生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因子,是機體儲血、造血、濾血、毀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調節、抗感染、抗腫瘤等作用。基於目前對脾臟功能的瞭解以及切脾後所導致患者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的後果,在條件及疾病允許的情況下,儘量行脾保留手術。即“搶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臟第二,年齡越小越優先保脾”。
一、哪些脾臟需要手術
1、脾破裂:脾外傷左上腹或左手肋部穿透性損傷及閉合性損傷引起的脾破裂或包膜下破裂、自發性脾破裂以及手術門診中損傷等均可引起致命的大血,須立即行脾極差切除術止血重要挽救生命治療。
2、遊走脾(異位脾):由於移植脾蒂過長,脾可過度活動而成遊走脾。甚至出現脾蒂扭轉,造成脾壞死。無論脾蒂扭轉與否,均應行脾切除術。
3、脾局部感染:脾膿腫常發生在膿毒血癥後,如膿腫侷限在脾內,可行脾切除術,如膿腫周圍炎症疲勞已波及脾臟四周,則僅能作引流術。侷限性脾結核,也可行脾切除術
4、腫瘤:原發性腫瘤仍然比較少見,但不論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惡性的(如淋巴肉瘤)均應行脾切除術。發生在脾的轉移性腫瘤不少見,大多數已廣泛轉移不適宜手術。
5、囊腫:上皮性、內皮性和真性囊腫,非寄生蟲性假性囊腫,寄生蟲性囊腫(如脾包囊蟲病),均易繼發感染、出血、破裂,應予切除。
6、胃體部癌、胃底賁門癌、胰體部、尾部癌、結腸脾曲部癌行根治切除術時,為清除脾動脈周圍或脾門部淋巴結,應行脾切除術。特別是腫瘤與脾有粘連時,更應一併切除脾臟。
7、肝內型門靜脈高壓症合併脾功能亢進者,肝外型門靜脈高壓症如脾動脈瘤、脾動、靜脈瘻及脾靜脈血栓等引起充血性脾腫大者,均應行脾專門切除術。
8、其他脾功能亢進性疾病:
(1)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適於年輕複查病人首次發作,經信賴藥物治療半年不愈,腹腔慢性反覆發作者,急性型,藥物治療後不能控制出血(兒童宜在1-2周內手術)和早期妊娠病人(4-5個月內手術);
(2)先天性溶血性貧血,適於藥物(激素)週二治療後1個月不見效者,長期用藥發生嚴重心臟副作用,無法繼續用藥者,術前應行放射性51鉻肝脾區測定,表明脾為紅細胞主要破壞場所者則手術,如肝為紅細胞主要破壞場所時,則不宜手術;
(3)原發性脾性中性白細胞減少症;
(4)原發性全血球減少症;
(5)再生障礙性貧血,適於藥物治療無效,骨髓檢查存在代償性增生者(外周血內網織紅細胞檢查多次為零者不宜手術);
(6)後天性溶血性貧血(為了選擇性病例)。
二、醫生會做甚麼術前準備
1、急診手術:發生脾破裂時常須急診手術,因此在術前準備的同時,還有防治失血性休克,配置大量的血液製品,以備輸血之用。對於外傷性脾破裂的病人,還應注意有無其他臟器的損傷,並給予處理。另外術前可給予適當的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前留置胃管做胃腸減壓。
2、擇期手術:除破裂之外的慢性脾臟疾病均應行擇期手術。注意改善全身情況,多次少量輸血,保護肝功能,糾正凝血功能不全,進行必要的化驗檢查(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總數和分類、血小板計數、血管脆性試驗、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術前應作胃腸減壓。術前還應適量備血,作好輸血準備。亦應給予足量的抗生素。
三、患者需要注意的問題
少吃不宜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的東西,比如辣椒等,不要喝酒,晚上不要吃得太飽,飲食以清淡為主;平時多做舒緩的運動,儘量少做劇烈運動。脾臟腫大,一旦腹部受到跌撞等外傷,極易脾破裂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四、醫生會面臨的難點
巨脾(Ⅲ度以上腫大)切除的技術要點:臨床中的巨脾切除術並不少見,與一般性脾切除相比,巨脾手術風險大、難度高,其原因有二,首先脾臟病理性充血腫大,周圍間隙狹窄,側支循環豐富,更伴有或多或少的粘連,術中稍有不慎就可造成大量失血;另外脾周韌帶攣縮,脾蒂情況複雜,操作中易誤傷胃壁、胰尾等器官。我們通過採用新的手術方法並結合先進醫療設備,逐漸摸索出針對上述問題的若干解決辦法,使巨脾手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得以明顯提高。治療疾病涉及門靜脈高壓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溶血性貧血等,切下脾臟最重超過20斤,未出現手術死亡、術中大出血以及胰漏、胃、結腸損傷等嚴重併發症,臨床效果令人滿意。
五、脾臟切除術的危險到底有多大
1、出血性併發症:腹腔內出血是脾切除術後較為兇險的併發症之一,原因多為活動性出血和腹腔內滲血。包括胰尾血管、脾蒂血管、胃短血管的出血以及膈肌、脾床的滲血。主要由於小的出血點止血不徹底或結紮線脫落,也可因術後膈肌和脾床滲血。如術後發現有腹腔內活動性出血,應立即進行手術探查止血。
2、感染:術後早期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膈下膿腫、切口感染等,根據感染的致病因素和病人情況不同,其影響也不同。手術前後預防性應用廣譜抗生素可以預防感染的發生。術中脾床常規放置引流,術後加強對引流管的管理,保持引流管通暢,可以防止術後膈下膿腫的發生。
脾切除術後兇險感,是全脾切除術後發生的特有的感染性併發症,發生率為0、5%,死亡率50%。病人終身均有發病風險,但絕大多數均發生於全脾切除術後前2年,尤其是兒童的脾切除術後,年齡越小發病越早。50%病人致病菌為肺炎球菌。
3、血栓形成和栓塞:脾切除後血小板數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脾切除24h後即有血小板回升,一般於術後1-2周達高峰即是血栓形成的高發期。最常見的是門靜脈的栓塞,亦可發生於視網膜動脈、腸繫膜動靜脈等部位。預防脾切除術後血栓形成可採用肝素療法。
4、脾熱:脾切除術後病人常有持續2-3周的發熱,一般時間上很少超過1個月,體溫不超過39℃。脾熱持續的時間、程度與手術創傷成正比。脾熱為自限性發熱。
5、胰腺炎:與術中游離脾床時損傷胰腺有關。如術後血清澱粉酶升高超過3天並伴有症狀者,則可確定診斷。使用生長抑素治療,療效較好。
六、脾切除後觀察要點
1、觀察有無內出血,常規測量血壓、脈搏和血紅蛋白的變化。觀察膈下脾窩引流管的情況,如有內出血傾向,應及時輸血補液,如確係持續性大出血,則應考慮再次手術止血。
2、脾切除術對腹腔內臟器(特別是胃)的刺激較大,所以應置胃腸減壓管,防止術後發生胃擴張。術後2-3日再恢復進食。
3、及時測定血小板計數,如迅速上升達50×109/L以上,則可能發生脾靜脈血栓,如再出現劇烈的腹疼和血便,則提示血栓已蔓延到腸繫膜上靜脈中,須及時使用抗凝血治療。
七、開腹與腹腔鏡的區別
目前腹腔鏡為代表的微創技術已引入到脾臟切除術中並漸成熟。與傳統經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脾臟切除術具有顯著的優點:
(1)手術切口小;
(2)腹腔鏡下視野開闊清晰,具有經腹手術不具有的視野。而且術野放大,操作因此清晰明瞭,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損傷胰腺尾部、胃和結腸脾曲等脾周重要器官;
(3)腹腔鏡可抵達脾周狹小空間,放大局部視野,處理脾結腸韌帶、脾胃韌帶、脾膈韌帶和脾腎韌帶較經腹手術簡單易行,加之僅需處理進出脾門的動靜脈血管,使得腹腔鏡脾臟切除術的操作較經腹手術更加便捷;
(4)手術後疼痛輕,利於早期活動,一般術後一兩天就能下床了,這有利於促進術後胃腸功能恢復,因此患者可提早飲食;
(5)沒有經腹手術後大切口所致疼痛的影響,利於深呼吸及咳嗽排痰,最大限度減少肺不張及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因此該微創手術尤其適用於高齡體弱患者;
(6)住院時間顯著縮短。
當然,不是所有的脾臟腫大都可以通過微創的方式切除。少部分門脈高壓症、巨脾患者,因脾周圍側支循環血管數量增多、靜脈曲張以及靜脈血管壁菲薄易撕破等原因,加上巨脾使腹腔內操作空間狹小,易在腹腔鏡脾臟切除術操作中損傷怒張的靜脈,導致大出血。這部分患者可能會中轉經腹手術。
專家也困惑的問題:
近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近20年來隨著脾臟解剖和生理功能的研究深入,對脾臟儲血、造血、濾血、破血、免疫調節、抗感染、抗腫瘤、內分泌等功能及其與疾病的關係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脾切除對人體免疫功能的損害是人們意識到了保脾的重要性,如何最大限度的保留脾組織和脾功能,但目前仍有爭議存在。
1、門靜脈高壓症手術的保脾問題:門靜脈高壓症手術是否保脾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焦點在於門靜脈高壓症脾臟免疫功能到底有多大以及對肝纖維化是否有促進作用。一些學者研究認為,門靜脈高壓症行脾切除術後,不會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還有學者認為,肝硬化患者行肝移植後,脾臟腫大和功能亢進是可以恢復的,切脾還會對機體造成損害。對此的研究和爭論還在繼續,不應過早的下結論。
2、惡性腫瘤治療的保脾手術問題:對脾臟鄰近器官腫瘤如胃癌、胰腺癌和結腸腫瘤,因腫瘤根治術要求或因脾血管無法保留,多采取聯合切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