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18 11:21

  脾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周圍淋巴器官,能夠產生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因子,是機體儲血、造血、濾血、毀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調節、抗感染、抗腫瘤等作用。基於目前對脾臟功能的瞭解以及切脾後所導致患者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的後果,在條件及疾病允許的情況下,儘量行脾保留手術。即“搶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臟第二,年齡越小越優先保脾”。

  一、哪些脾臟需要手術

  1、脾破裂:脾外傷左上腹或左手肋部穿透性損傷及閉合性損傷引起的脾破裂或包膜下破裂、自發性脾破裂以及手術門診中損傷等均可引起致命的大血,須立即行脾極差切除術止血重要挽救生命治療。

  2、遊走脾(異位脾):由於移植脾蒂過長,脾可過度活動而成遊走脾。甚至出現脾蒂扭轉,造成脾壞死。無論脾蒂扭轉與否,均應行脾切除術。

  3、脾局部感染:脾膿腫常發生在膿毒血癥後,如膿腫侷限在脾內,可行脾切除術,如膿腫周圍炎症疲勞已波及脾臟四周,則僅能作引流術。侷限性脾結核,也可行脾切除術

  4、腫瘤:原發性腫瘤仍然比較少見,但不論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惡性的(如淋巴肉瘤)均應行脾切除術。發生在脾的轉移性腫瘤不少見,大多數已廣泛轉移不適宜手術。

  5、囊腫:上皮性、內皮性和真性囊腫,非寄生蟲性假性囊腫,寄生蟲性囊腫(如脾包囊蟲病),均易繼發感染、出血、破裂,應予切除。

  6、胃體部癌、胃底賁門癌、胰體部、尾部癌、結腸脾曲部癌行根治切除術時,為清除脾動脈周圍或脾門部淋巴結,應行脾切除術。特別是腫瘤與脾有粘連時,更應一併切除脾臟。

  7、肝內型門靜脈高壓症合併脾功能亢進者,肝外型門靜脈高壓症如脾動脈瘤、脾動、靜脈瘻及脾靜脈血栓等引起充血性脾腫大者,均應行脾專門切除術。

  8、其他脾功能亢進性疾病:

  (1)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適於年輕複查病人首次發作,經信賴藥物治療半年不愈,腹腔慢性反覆發作者,急性型,藥物治療後不能控制出血(兒童宜在1-2周內手術)和早期妊娠病人(4-5個月內手術);

  (2)先天性溶血性貧血,適於藥物(激素)週二治療後1個月不見效者,長期用藥發生嚴重心臟副作用,無法繼續用藥者,術前應行放射性51鉻肝脾區測定,表明脾為紅細胞主要破壞場所者則手術,如肝為紅細胞主要破壞場所時,則不宜手術;

  (3)原發性脾性中性白細胞減少症;

  (4)原發性全血球減少症;

  (5)再生障礙性貧血,適於藥物治療無效,骨髓檢查存在代償性增生者(外周血內網織紅細胞檢查多次為零者不宜手術);

  (6)後天性溶血性貧血(為了選擇性病例)。

  二、醫生會做甚麼術前準備

  1、急診手術:發生脾破裂時常須急診手術,因此在術前準備的同時,還有防治失血性休克,配置大量的血液製品,以備輸血之用。對於外傷性脾破裂的病人,還應注意有無其他臟器的損傷,並給予處理。另外術前可給予適當的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前留置胃管做胃腸減壓。

  2、擇期手術:除破裂之外的慢性脾臟疾病均應行擇期手術。注意改善全身情況,多次少量輸血,保護肝功能,糾正凝血功能不全,進行必要的化驗檢查(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總數和分類、血小板計數、血管脆性試驗、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術前應作胃腸減壓。術前還應適量備血,作好輸血準備。亦應給予足量的抗生素。

  三、患者需要注意的問題

  少吃不宜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的東西,比如辣椒等,不要喝酒,晚上不要吃得太飽,飲食以清淡為主;平時多做舒緩的運動,儘量少做劇烈運動。脾臟腫大,一旦腹部受到跌撞等外傷,極易脾破裂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四、醫生會面臨的難點

  巨脾(Ⅲ度以上腫大)切除的技術要點:臨床中的巨脾切除術並不少見,與一般性脾切除相比,巨脾手術風險大、難度高,其原因有二,首先脾臟病理性充血腫大,周圍間隙狹窄,側支循環豐富,更伴有或多或少的粘連,術中稍有不慎就可造成大量失血;另外脾周韌帶攣縮,脾蒂情況複雜,操作中易誤傷胃壁、胰尾等器官。我們通過採用新的手術方法並結合先進醫療設備,逐漸摸索出針對上述問題的若干解決辦法,使巨脾手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得以明顯提高。治療疾病涉及門靜脈高壓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溶血性貧血等,切下脾臟最重超過20斤,未出現手術死亡、術中大出血以及胰漏、胃、結腸損傷等嚴重併發症,臨床效果令人滿意。

  五、脾臟切除術的危險到底有多大

  1、出血性併發症:腹腔內出血是脾切除術後較為兇險的併發症之一,原因多為活動性出血和腹腔內滲血。包括胰尾血管、脾蒂血管、胃短血管的出血以及膈肌、脾床的滲血。主要由於小的出血點止血不徹底或結紮線脫落,也可因術後膈肌和脾床滲血。如術後發現有腹腔內活動性出血,應立即進行手術探查止血。

  2、感染:術後早期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膈下膿腫、切口感染等,根據感染的致病因素和病人情況不同,其影響也不同。手術前後預防性應用廣譜抗生素可以預防感染的發生。術中脾床常規放置引流,術後加強對引流管的管理,保持引流管通暢,可以防止術後膈下膿腫的發生。

  脾切除術後兇險感,是全脾切除術後發生的特有的感染性併發症,發生率為0、5%,死亡率50%。病人終身均有發病風險,但絕大多數均發生於全脾切除術後前2年,尤其是兒童的脾切除術後,年齡越小發病越早。50%病人致病菌為肺炎球菌。

  3、血栓形成和栓塞:脾切除後血小板數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脾切除24h後即有血小板回升,一般於術後1-2周達高峰即是血栓形成的高發期。最常見的是門靜脈的栓塞,亦可發生於視網膜動脈、腸繫膜動靜脈等部位。預防脾切除術後血栓形成可採用肝素療法。

  4、脾熱:脾切除術後病人常有持續2-3周的發熱,一般時間上很少超過1個月,體溫不超過39℃。脾熱持續的時間、程度與手術創傷成正比。脾熱為自限性發熱。

  5、胰腺炎:與術中游離脾床時損傷胰腺有關。如術後血清澱粉酶升高超過3天並伴有症狀者,則可確定診斷。使用生長抑素治療,療效較好。

  六、脾切除後觀察要點

  1、觀察有無內出血,常規測量血壓、脈搏和血紅蛋白的變化。觀察膈下脾窩引流管的情況,如有內出血傾向,應及時輸血補液,如確係持續性大出血,則應考慮再次手術止血。

  2、脾切除術對腹腔內臟器(特別是胃)的刺激較大,所以應置胃腸減壓管,防止術後發生胃擴張。術後2-3日再恢復進食。

  3、及時測定血小板計數,如迅速上升達50×109/L以上,則可能發生脾靜脈血栓,如再出現劇烈的腹疼和血便,則提示血栓已蔓延到腸繫膜上靜脈中,須及時使用抗凝血治療。

  七、開腹與腹腔鏡的區別

  目前腹腔鏡為代表的微創技術已引入到脾臟切除術中並漸成熟。與傳統經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脾臟切除術具有顯著的優點:

  (1)手術切口小;

  (2)腹腔鏡下視野開闊清晰,具有經腹手術不具有的視野。而且術野放大,操作因此清晰明瞭,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損傷胰腺尾部、胃和結腸脾曲等脾周重要器官;

  (3)腹腔鏡可抵達脾周狹小空間,放大局部視野,處理脾結腸韌帶、脾胃韌帶、脾膈韌帶和脾腎韌帶較經腹手術簡單易行,加之僅需處理進出脾門的動靜脈血管,使得腹腔鏡脾臟切除術的操作較經腹手術更加便捷;

  (4)手術後疼痛輕,利於早期活動,一般術後一兩天就能下床了,這有利於促進術後胃腸功能恢復,因此患者可提早飲食;

  (5)沒有經腹手術後大切口所致疼痛的影響,利於深呼吸及咳嗽排痰,最大限度減少肺不張及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因此該微創手術尤其適用於高齡體弱患者;

  (6)住院時間顯著縮短。

  當然,不是所有的脾臟腫大都可以通過微創的方式切除。少部分門脈高壓症、巨脾患者,因脾周圍側支循環血管數量增多、靜脈曲張以及靜脈血管壁菲薄易撕破等原因,加上巨脾使腹腔內操作空間狹小,易在腹腔鏡脾臟切除術操作中損傷怒張的靜脈,導致大出血。這部分患者可能會中轉經腹手術。

  專家也困惑的問題:

  近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近20年來隨著脾臟解剖和生理功能的研究深入,對脾臟儲血、造血、濾血、破血、免疫調節、抗感染、抗腫瘤、內分泌等功能及其與疾病的關係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脾切除對人體免疫功能的損害是人們意識到了保脾的重要性,如何最大限度的保留脾組織和脾功能,但目前仍有爭議存在。

  1、門靜脈高壓症手術的保脾問題:門靜脈高壓症手術是否保脾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焦點在於門靜脈高壓症脾臟免疫功能到底有多大以及對肝纖維化是否有促進作用。一些學者研究認為,門靜脈高壓症行脾切除術後,不會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還有學者認為,肝硬化患者行肝移植後,脾臟腫大和功能亢進是可以恢復的,切脾還會對機體造成損害。對此的研究和爭論還在繼續,不應過早的下結論。

  2、惡性腫瘤治療的保脾手術問題:對脾臟鄰近器官腫瘤如胃癌、胰腺癌和結腸腫瘤,因腫瘤根治術要求或因脾血管無法保留,多采取聯合切除手術。

脾臟手術不可怕相關文章
        有些腦瘤患者在得知需要手術治療後,由於對開顱手術缺乏瞭解,根據道聽途說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導致血壓增高、睡眠障礙等臨床表現,影響術後的恢復。現就神經外科經常採用的冠狀切口右額開顱為例,介紹一下開顱手術的操作過程,讓大家對此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首先,主管大夫需要在頭皮上畫出切口的標記線,這樣才能做到切皮時胸中有數。        頭皮消毒後需要使用無菌敷料覆蓋,防止術中
發布於 2022-10-20 09:49
0評論
1堅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在週末不要睡得太晚。如果你週六睡得晚週日起得晚,那麼週日晚上你可能就會失眠。睡前勿猛吃猛喝。在睡覺前大約兩個小時吃少量的晚餐,不要喝太多的水,因為晚上不斷上廁所會影響睡眠質量;晚上不要吃辛辣的富含油脂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也會影響睡眠。 2睡前遠離咖啡和尼古丁。建議你睡覺前八小時不要喝咖啡。選擇鍛鍊時間。下午鍛鍊是幫助睡眠的最佳時間,而有規律的身體鍛鍊能提高夜間睡眠的質量
發布於 2022-12-25 02:21
0評論
化療嘔吐是否真的很可怕?很多患者及家屬對化療懷有深深的恐懼感,認為化療會導致嚴重的嘔吐,非常痛苦。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化療確實是件非常痛苦的事,那個時候往往用提高藥物劑量的方式來提高療效,而且中樞性鎮吐藥物還沒有得到應用,因此化療的消化道反應重,患者往往吐得很厲害。近年來,隨著醫學、藥物學的進步,一方面出現了許多毒性反應低、有效率高的化療藥,另一方面中樞性鎮吐藥物如樞丹、樞復寧、歐貝
發布於 2022-09-28 09:19
0評論
目前不少人對胃鏡檢查有偏見,懼怕檢查時噁心、嘔吐等不適,認為胃鏡的損傷性較大,而寧願選擇吃點藥“抗”過去,或者詢問有沒有其他方法代替做胃鏡。其實許多人過度擔心檢查時的不適,個別人才會對胃鏡反應強烈,這類人通常連刷牙時都會覺得噁心,但大多數人還是可以承受的。甚麼是胃鏡檢查電子胃鏡是一條直徑約25px的前端裝有內視鏡的纖細、柔軟的管子,經口伸入受檢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腸,通過光源器把檢查情況反映到熒
發布於 2022-10-03 23:05
0評論
膽囊息肉大多數沒有症狀,85%是通過例行體檢才發現的。據國內健康查體統計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膽囊息肉檢出率。也就是說在各個單位組織的例行身體檢查中有5%的人有可能會查出膽囊息肉。而這部分被查出來的人,一聽有膽囊息肉就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那是因為人們對膽囊息肉的不瞭解而無端地害怕。 平均癌變率提升至8%~12% 膽囊息肉為何會讓人覺得如此可怕呢?看看平時醫生是怎麼說:“你的息肉有一釐米了,
發布於 2024-05-10 14:20
0評論
前不久,81歲高齡的劉老先生因“老慢支”住院,體檢發現血小板低、脾大,進一步檢查發現脾臟有一巨大血管瘤,隨時都有破裂大出血的可能。但是,由於劉老先生心肺功能差,諮詢了多家醫院都不敢接收。最後來到我的門診就診。在仔細詢問病史、查看檢查報告後,我決定安排劉老先生住院。經過科室裡一系列的檢查和反覆討論後,我為劉老先生制定了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脾血管瘤的方案。手術順利進行,術後第二天,劉老先生就能自己下床
發布於 2023-03-18 09:16
0評論
概述 現在有很多人被疾病所困擾著,他們的家人也為治療他的病,東奔西跑的,不能過正常人的生活,我的一個鄰居就得了疾病,他今年50歲了。我聽說是動脈雙色引起的現在天天在吃藥,而且甚麼也幹不了。前兩天我去看他和我說他要去做手術。但是他心裡特別沒有底,總是害怕。怕他做完手術就回不來了,害怕手術不能成功。他和我說他做的脾臟動脈栓塞手術,那麼做這個手術安全嗎? 步驟/方法: 1、 這個手術是安全的,手術
發布於 2024-05-10 02:39
0評論
高血壓的發生是很多因素共同決定的,不是單一原因引起的。另有研究表明,有經常熬夜習慣的人易患高血壓病,甚至發生中風。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體內的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它們會引起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加重。肥胖的人發生高血壓的幾率比體重正常的人多2~4倍,並且肥胖的高血壓患者比體重正常的高血壓患者更容易患冠心病。另外,吸菸與大量飲
發布於 2023-01-15 20:45
0評論
頸椎病已是目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常見病。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作性質的改變,越來越成為“時髦病”,有時開玩笑地說,此病也“年輕化,知識化”了。但對於年輕的一族來說,頸椎的問題往往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一般是可逆的,往往是頸部的肌肉的疲勞或無菌性炎症導致的頸部不適、頭暈、頭痛或心悸等不適,這些症狀是可以治療的,而且可以迅速緩解。我曾經治療過一位白領女患者,頸痛,頭暈等比較典型的頸椎病。經過推拿、理
發布於 2023-01-17 16:21
0評論
1、許多患者害怕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主要錯誤地認為膝關節表面置換中要把自己的關節全部切除換上人工關節。其實,手術只是將患者關節表面被破壞的部分切除一層,再將同樣厚度的人工關節裝在病變切除處的表面即可。2、患者擔心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後長時間不能活動,需要人照顧,這種擔心也是多餘的。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後,患者在術後第一天即可下地扶拐短時間行走,且活動範圍會逐天增加。術後一週,患者就可以自己洗臉、上廁
發布於 2023-01-15 05:3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