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甚麼是周圍血管病?發病率如何?
周圍血管疾病是外周血管病的通稱。根據累及血管類型的不同,可以分類動脈病和靜脈病;根據病變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阻塞病和擴張病。主要包括動脈硬化閉塞症、腹主動脈瘤、胸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靜脈曲張、精索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脈管炎、布加氏綜合症、雷諾氏綜合症等。目前在臨床上常見且危害較大的疾病是動脈硬化閉塞症,病變多見於下肢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腎動脈、腸繫膜上動脈等血管。人群中大於60歲者約70%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閉塞症,其中約20%的患者需要進行住院治療。靜脈曲張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人群中總的發病率約為10%。主動脈夾層、胸主動脈瘤和腹主動脈瘤是目前臨床上危害最大的周圍血管疾病,主要危險是血管破裂導致死亡。主動脈夾層的發病率約為50~100人/10萬人,胸主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200~400人/10萬人、腹主動脈瘤超過50歲者的發病率約為5%。
2、周圍血管病發病原因是甚麼?
(1)動脈硬化閉塞症主要發病原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高半胱氨酸血癥和吸菸。
(2)下肢靜脈曲張主要發病原因包括:遺傳因素、長期站立、重體力勞動和肥胖等。
(3)腹主動脈瘤和胸主動脈瘤的主要病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遺傳性疾病(馬方綜合徵、埃杜綜合徵)、梅毒、創傷和感染等。
(4)主動脈夾層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遺傳性疾病(如馬方綜合徵、埃杜綜合徵)和外傷等。
3、周圍血管病有哪些症狀?對人體有哪些危害?高危人群有哪些?
(1)動脈硬化閉塞症包括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頸動脈狹窄、鎖骨下動脈狹窄、腎動脈狹窄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不同階段的典型症狀為:
①間隙性跛行:即下肢行走一定距離後因肌肉缺血、代謝產物堆積產生痠痛症狀,需要休息後才能緩解繼續行走;
②靜息痛:缺血加重後,不能滿足靜息狀態時下肢代謝,產生持續性疼痛;
③潰瘍:缺血繼續加重,組織因營養不足產生壞死,其他症狀包括下肢冷感、發力、麻木和消瘦。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輕時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時刻導致肢體壞死、需要截肢。頸動脈狹窄的典型症狀為黑朦、TIA、中風等,對人體的主要危險是引起中風和影響視力。鎖骨下動脈狹窄的典型症狀是上肢無力、上肢血壓不對稱、上肢無脈和上肢活動後眩暈。主要危害是可以導致小腦缺血,上肢無力萎縮等。腎動脈狹窄的主要症狀是出現難以控制的高血壓、肌酐進行性升高,主要危害是導致腎臟萎縮、腎功能衰竭和血壓難以控制。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高危人群包括:長期吸菸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和高半胱氨酸血癥者。
(2)下肢靜脈曲張的典型症狀包括:早期症狀為腿部出現象蚯蚓樣淤曲的血管,可以沒有任何不適感。隨著病情加重,可出現患肢腫脹、活動後疲勞、脹痛、鼓脹血管增多、變粗。隨後會逐漸出現一些併發症,比如:局部色素沉著、溼疹、血栓性靜脈炎、皮下脂肪硬化,最後局部破潰久治不愈。下肢靜脈曲張症狀較輕時主要影響美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明顯影響生活質量,最後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高危人群包括長期站立者、重體力勞動者、有家族遺傳史者。
(3)腹主動脈瘤的典型症狀是:腹部可觸及搏動性膨脹性腫塊,腫塊增大時壓迫脊柱可出現疼痛,壓迫周圍臟器可出現梗阻症狀,瘤腔內血栓脫落可導致下肢動脈缺血;瘤體破裂時可出現明顯的腹痛和低血壓。腹主動脈瘤對人體最大的危害是瘤體破裂導致死亡。腹主動脈瘤在長期吸菸、高血壓、便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等人群中較容易發生。
(4)胸主動脈瘤發病緩慢:早期可無任何症狀和體徵;當瘤體逐漸增大時可出現胸痛;壓迫周圍組織時可出現各種相關的症狀;動脈瘤壓迫氣管支氣管可出現咳嗽或呼吸困難以及氣管支氣管偏移,壓迫食道可出現吞嚥困難,壓迫喉返神經可出現聲音嘶啞,臨近血管受壓可出現肺動脈狹窄或上腔靜脈綜合症,頭臂血管阻塞可引起腦缺血。胸主動脈瘤在發展過程中,除了引起的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外,最主要的危害是動脈瘤破裂導致患者死亡。高危人群是高血壓患者、伴有明顯血管脈粥樣硬化者,家族性遺傳性疾病患者(馬方綜合徵、埃杜綜合徵),梅毒患者也容易發生動脈瘤變。
(5)主動脈夾層的典型症狀是:突發的胸背部疼痛,大多數患者伴有明顯的血壓升高;夾層累及供應大腦血管時可出現黑朦偏癱等症狀;累及腸繫膜上動脈時可出現明顯腹痛;累及長段脊髓動脈時可出現偏癱;累及下肢血管時可出現下肢冷痛、站立不穩等症狀。夾層對人體的危害極大,輕者可導致人體殘廢、重者可導致突然死亡。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性遺傳病患者(馬方綜合徵、埃杜綜合徵)、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外傷也導致夾層發生。
4、周圍血管病如何診斷?如何避免漏診、誤診?該病早期有哪些症狀提醒我們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周圍血管疾病診斷主要依靠典型症狀、體檢和影像學檢查。多瞭解一些關於周圍血管疾病的常識有助於避免漏診和誤診。舉例來說,最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如果患者出現下肢發冷,行走距離受到限制時就應該到醫院就診。對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可以通過彩超進行初篩,通過下肢CTA或者MRA進行影像學診斷,無損傷血管檢查(PVL)檢測踝肱指數(ABI)有助於定量下肢缺血程度。對於頸動脈狹窄,對於大於60歲的老齡人群,應該常規進行頸動脈彩超篩查。如果確定狹窄度較重,就應該通過CTA或者MRA明確診斷。對於鎖骨下動脈狹窄,典型的症狀是雙上肢血壓不對稱或者單側上肢無脈,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應該去醫院進行診療,診斷主要依靠彩超、CTA和MRA等影像學檢查。對於腎動脈狹窄,可以通過彩超進行初篩,確診依靠CTA和MRA等影像學檢查。腹主動脈瘤、胸主動脈瘤和夾層的診斷主要依靠CTA和MRA等影像學檢查。
5、周圍血管病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周圍血管疾病的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治療和微創治療。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為例,具體的治療如下:
(1)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如戒菸、清淡飲食;
(2)體育鍛煉,每次堅持行走至下肢出現痠痛,多次鍛鍊能夠延長間跛距離;
(3)藥物治療,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口服他汀類藥物如立普妥有助於降低血脂和穩定斑塊,口服西洛他唑等藥物有助於改善血供、延長間跛距離,其他糾正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也是十分必要的;
(4)手術治療包括下肢動脈內膜剝脫、人工血管旁路術、自體大隱靜脈旁路術等;
(5)微創治療包括下肢球囊擴張成形術(PTA)、支架植入(stent)等。近年來,對於合適的患者,幹細胞治療有助於改善症狀。
6、作為普通人如何預防周圍血管病?
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為例,作為普通人,預防的手段包括:
(1)控制體重、戒菸戒酒、清淡飲食;
(2)控制血壓、血糖、尿酸、半胱氨酸;
(3)堅持體育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