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許多終末期關節疾病的良好手段,能夠有效地消除疼痛,恢復關節的運動功能。但是許多患者卻因為種種擔憂遲遲不願手術,天天忍受病痛的折磨,其中一個理由就是“人工關節只能用十年”,害怕再次翻修而拖延不已。與之相反,有些已經做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因為“人工關節只能用十年”,所以在第九年的時候會非常緊張地來找醫生,“我明年是不是應該翻修了?”還有一些病人在一家醫院得到的答覆是能夠用10年,而另一家醫院說是能用15年,因而心生疑惑,“怎麼水平相差那麼多?”
看來,“人工關節只能用十年”,這句話害人不淺。
那麼,人工關節到底能夠用多少年呢?
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是用“假體生存率”這樣一個指標來衡量的,指的是在一定數量的病人群中,經過一定年限的隨訪後,假體仍然在病人體內良好存在的百分率。文獻報道中通常採用翻修手術作為終點事件納入統計標準,也就是說,當一個病人在某一個時間點無論因為甚麼原因需要對那一個特定的人工關節進行翻修手術時,那麼在統計學上,就可以說,先前的那一個假體失敗了。相反,如果在統計的那個時間點上,假體仍然在病人體內良好使用,那麼,該假體仍然“生存”。當把許多病人的假體“生存”或者“失敗”的情況進行統計學處理後,就可以得出該病人群的“假體生存率”。
“假體生存率”表達的是某一個特定人群的總體狀況,它在不同的人群中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時間上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作者會報告不同的數據。目前國際上大多數的關節外科專家都認同這樣一種表述:“人工髖、膝關節的長期生存率在10年時大約為95%左右,在15年時大約為90%左右,在20年時大約為85%左右”。更長時間的隨訪數據是很難得到的,因為要在長達20到30年的時間中連續隨訪同一群病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麼長的時間段中,醫院、醫生、病人、社會都會有很多的變動。
由此可見,“人工關節只能用10年”或者“人工關節只能用15年”明顯是一句斷章取義的話,是一種把複雜的表述簡單化的處理方式,但是卻漏掉了重要的信息,引起了很多的誤解。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大約有85%的病人使用人工關節超過了20年,而且,他們使用的是20年前生產的假體。目前所用的假體要遠優於10年、15年、20年前的假體,這是勿庸置疑的。得益於對人類關節運動生理和人工關節力學性能的深入理解,以及手術器械的日益發展,加上現在的手術技術也已經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現代的髖關節置換手術要求精確到弧度,而膝關節置換手術則需要精確到毫米。而且現在更強調軟組織的保護,避免不必要的損傷,提倡做“少創”手術,以儘可能地使病人能夠在術後早期下地活動。
現代髖關節置換手術發展至今已有大約50年的歷程,膝關節置換手術大約有40餘年,被譽為20世紀最為成功的手術,確確實實地解決了大量病人的痛苦,使他們恢復了良好的生活質量,並且有極好的長期使用效果。英國的John Charnley醫生因為在髖關節置換手術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稱號。近十餘年來,人工關節領域在生物力學、植入材料形態與表面處理、負重面摩擦付配置等許多方面又有了極大的進展,使這一治療方式在年輕病人中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年輕不再是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禁忌。在目前階段,本領域考慮的重點是要讓假體有足夠的使用壽命,目標是要達到50年以上,以使其成為病人一生只需一次的手術。
所以,對於因為“人工關節只能用十年”而害怕手術的病人,請不要再因為這句似是而非的話而猶豫。對於已經置換的病人,請再也不要在第九年的時候才來找醫生,而是應該每年或者每兩年看一次你的主刀醫生,讓他和你共同瞭解你的人工關節在你體內的“生存”狀況。對於在不同醫院得到不同答覆的病人,現在也應該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