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骨關節疾病日益成為影響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風溼病學會將關節疾病分為十大類200多種類型,其中前三類多為關節炎。第一類是廣泛的結締組織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二類是與脊柱有關的關節炎,如強直性脊柱炎;第三類是骨關節炎。這些都是骨科門診中相當常見的關節疾病。它們也是造成患者關節功能喪失的主要原因。而為了改善關節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人工關節置換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根據中國的初步調查,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為0.3%,骨關節炎為3%。按12億人口計算,這兩種類型的關節炎患者人數估計分別為360萬和3600萬,2010年美國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人數約為50萬。中國沒有類似的統計數據,但如果人口比例為5:1,中國可能有100萬至150萬骨關節炎患者需要人工關節置換。這一預測遠不準確,但它清楚地表明,在中國治療關節疾病的工作量,包括人工關節置換,是非常大的。
關節置換術,也被稱為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恢復關節運動和控制關節運動的肌肉、韌帶和其他軟組織結構功能的手術。關節置換術興起於19世紀中期,20世紀60年代,人工關節置換術在三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1)金屬與超高分子聚乙烯的結合使用;2)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來固定人工關節;以及3)降低關節置換後的感染率。而英國的查恩利爵士在這三個領域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隨著查恩利低磨損人工髖關節和美國骨科醫生英塞爾設計的現代人工膝關節的出現,人工關節技術經歷了萌芽、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骨科手術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今天,雖然這項技術還不夠完善,如假體的壽命和術後的骨溶解仍制約著這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但它畢竟改善了終末期疾病的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取得了世界公認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