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7 12:17

  “醫生,我換了關節後要在床上躺幾個月?”,這也是我在臨床工作中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首先,我們所謂的“關節置換”手術,並不是把病人的關節全部割掉,給病人重新換一個其他的關節,而是把關節表面已經損壞的部分,尤其是軟骨去除,用人工關節技術給予替代和重建,病人自身的骨骼給予最大量的保留。

  其次,隨著人工關節技術的發展,置入體內的人工關節組件與病人自身骨骼固定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有利於病人及早下地。

  目前最常用的固定方式有:

  1、骨水泥固定

  骨水泥是一種聚合物,我們通俗地叫它骨水泥,但與建築用的水泥完全不是一回事,骨水泥作為一種填充劑可以為人工關節假體和骨骼之間提供良好的固定和穩定性。骨水泥通過與骨床之間的微交鎖而獲得界面的機械穩定,特別適合於膝關節置換和老年或嚴重骨質疏鬆患者。隨著骨水泥技術的進步,骨水泥固定的長期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骨水泥型人工假體仍是評價其他新型假體的金標準。

  2、生物學固定

  生物型假體又稱非骨水泥假體,即不使用骨水泥,假體與骨直接接觸,假體表面採用多孔結構,植入後周圍骨長入假體多孔表面的孔隙內,形成骨與假體間的骨整合連接,達到假體―骨界面的永久穩定。生物型假體固定必須獲得可靠的初始穩定,假體與骨面接觸要緊密,不能有微動,這是達到生物學固定的先決條件。為促進假體表面骨生長,增強骨整合作用,目前常在多孔金屬表面塗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陶瓷材料以促進骨誘導作用,還可以負載一些生物因子(如BMP、TGF-b等),增加骨長入的速度和骨與假體的整合強度。

  最後,越是早下地活動,越有利於病人快速康復,有利於防止血栓等併發症,所以對於我們初次手術關節置換的病人,我們通常讓病人術後第二、三天下地走路,功能鍛鍊。現在也有一些報道術後幾個小時下地,這些在對假體的穩定性來講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病人行走的步子可能不穩,況且因為關節置換後走路的時間來日方長,早這幾個小時並不是非常必要。

關節置換後多長時間可以下地?相關文章
人工膝關節置換的快速康復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膝關節置換術後快速康復的關鍵因素是術中微創、截骨及軟組織平衡精準、術後良好鎮痛措施等。術中微創是主要因素。前些年熱門的小切口膝關節置換最終逐漸衰退,主要是因為小切口並不代表著微創,反而因為切口小導致深部操作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假體安裝位置不準確等不利因素增多。微創應體現在:適當的切口顯露、減少不必要的操作、縮短止血帶時間、縮短手術時間、儘量一次到位的截
發布於 2022-10-02 23:08
0評論
目前醫學上能夠開展髖關節、膝關節、肩關節及肘關節等關節置換術。第一例全髖關節置換術開展於1960年,以後隨著手術技術和外科材料學的發展,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明顯提高。據報道,美國每年大約要行16800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大約需要2~3個小時,將病變的骨及軟骨去除掉,再安放上金屬或塑料假體,以恢復下肢的力線及關節功能。主要手術指徵有關節炎和髖部骨折,包括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
發布於 2023-01-25 02:02
0評論
近日,收到了一份特殊禮物,一張駕駛執照的微信照片,原來是我為她做了雙側髖關節置換的吳女士,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地考取了駕照,發個照片給我分享她的喜悅,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讓我為之感動。吳女士多年前不幸罹患系統性紅斑狼瘡,經過積極地治療,獲得穩定治癒,但由於治療過程必須應用激素,她治療好了紅斑狼瘡後,雙側的股骨頭髮生了激素性壞死,致使她行走困難,髖部疼痛不止,夜間睡眠也會痛醒,整日靠止痛藥度日,生活質
發布於 2023-01-27 12:32
0評論
人體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關節因傷病“報廢”也可以舊換新(置換)。目前世界材料工業發達,製作工藝精良,各種人造關節能成功地模仿人體關節。能置換的關節有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甚至手指關節也可以置換。換得最早、最多的關節要數髖關節,現在全世界每年有200多萬個髖關節置換。膝關節的置換,技術上要比換髖關節困難一些,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膝關節置換的方法已逐漸成熟定型,效果也越來
發布於 2023-01-05 18:21
0評論
我的專病門診很多人都是膝關節炎,膝關節退變,骨刺增生,膝關節間隙狹窄。主要臨床症狀是膝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疼痛以下樓梯時為主,嚴重的病人走平路也疼。膝關節炎和膝關節退變有很多種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中醫中藥治療,推拿康復,手術等。如果疼痛劇烈無法忍受,膝關節間隙狹窄,則可以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目前來說這個手術已經很成熟,國內大醫院都會這個手術,但是目前國內做的最多的手術室全膝關節置換術。簡單來說就
發布於 2023-03-24 02:36
0評論
在世界上肝移植例數最多的美國報道其1個月、1年、3年的受體存活率分別為95.37%、86.57%、及77.38%,5年以後仍可保持在75%左右。我國已大致接近這一水平,美國肝移植後最長存活已超過35年,我國術後最長存活期已達14年,目前仍健在。移植受體結婚後生子的也並不少見。符合“米蘭”標準的肝癌患者術後長期生存率與良性肝病肝移植術後相當,大多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
發布於 2022-12-08 04:02
0評論
支架術後的複查時間是一個相對的常規,對於大多數病人是適用的,複查的時間和內容也適合病人的具體情況有關的。對於大多數病人,在我院一般術後2-3天,如無特殊的併發症就可以出院了,這種方式在國外已經廣為應用,甚至很多患者都是同日入院-出院,這種冠脈介入術後管理模式在實際研究中也被證實是一種安全的模式。對於這些患者我們建議術後14天左右第一次門診複查,複查項目主要是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紅細胞計數、血
發布於 2022-11-24 05:06
0評論
為甚麼進行踝關節置換?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踝關節的病變。如踝關節骨折、反覆的踝關節扭傷、踝關節內外翻和類風溼關節炎等都可引起踝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造成踝關節關節炎。這樣的患者通常表現為踝關節的疼痛,僵硬,活動度下降。踝關節負重或是活動後疼痛加重,並有關節的腫脹。行走時跛行,有關節的不穩定感。疼痛可以造成患者活動困難,日常生活受到影響。一旦關節軟骨損傷,很難自行修復。單純通過藥物不能使其恢復。藥物只
發布於 2022-10-22 14:09
0評論
足趾間關節炎是常見的足踝外科疾病,拇外翻、錘狀趾、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均可導致足趾間關節炎的出現,導致趾間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式包括趾間關節融合術,趾間關節成形術以及趾間關節置換術。儘管關節融合術可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並且緩解疼痛,但是由於關節活動的喪失會對患者的功能產生嚴重影響。也有學者指出趾間關節成形術在緩解疼痛、穩定性以及保留關節活動等方面的優勢。趾間關節置換術用於趾
發布於 2022-10-23 00:29
0評論
一、人工關節置換簡介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指採用金屬、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據人體關節的形態、構造及功能製成人工關節假體,通過外科技術植入人體內,代替患病關節功能,達到緩解關節疼痛,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人工關節置換術是二十世紀最成功的骨科手術之一,它讓無數患有終末期骨關節疾病的病人重新恢復正常的生活。2007年權威醫學雜誌《Lancet》發表的評述性文章,甚至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稱為“世紀性的手術
發布於 2023-03-23 11: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