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換了關節後要在床上躺幾個月?”,這也是我在臨床工作中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首先,我們所謂的“關節置換”手術,並不是把病人的關節全部割掉,給病人重新換一個其他的關節,而是把關節表面已經損壞的部分,尤其是軟骨去除,用人工關節技術給予替代和重建,病人自身的骨骼給予最大量的保留。
其次,隨著人工關節技術的發展,置入體內的人工關節組件與病人自身骨骼固定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有利於病人及早下地。
目前最常用的固定方式有:
1、骨水泥固定
骨水泥是一種聚合物,我們通俗地叫它骨水泥,但與建築用的水泥完全不是一回事,骨水泥作為一種填充劑可以為人工關節假體和骨骼之間提供良好的固定和穩定性。骨水泥通過與骨床之間的微交鎖而獲得界面的機械穩定,特別適合於膝關節置換和老年或嚴重骨質疏鬆患者。隨著骨水泥技術的進步,骨水泥固定的長期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骨水泥型人工假體仍是評價其他新型假體的金標準。
2、生物學固定
生物型假體又稱非骨水泥假體,即不使用骨水泥,假體與骨直接接觸,假體表面採用多孔結構,植入後周圍骨長入假體多孔表面的孔隙內,形成骨與假體間的骨整合連接,達到假體―骨界面的永久穩定。生物型假體固定必須獲得可靠的初始穩定,假體與骨面接觸要緊密,不能有微動,這是達到生物學固定的先決條件。為促進假體表面骨生長,增強骨整合作用,目前常在多孔金屬表面塗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陶瓷材料以促進骨誘導作用,還可以負載一些生物因子(如BMP、TGF-b等),增加骨長入的速度和骨與假體的整合強度。
最後,越是早下地活動,越有利於病人快速康復,有利於防止血栓等併發症,所以對於我們初次手術關節置換的病人,我們通常讓病人術後第二、三天下地走路,功能鍛鍊。現在也有一些報道術後幾個小時下地,這些在對假體的穩定性來講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病人行走的步子可能不穩,況且因為關節置換後走路的時間來日方長,早這幾個小時並不是非常必要。